重构中的莒文化:理论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二

路德斌

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莒文化”是在2017年。是年9月,笔者跟随山东社会科学院“莒文化”调研组来到了一个自己从未踏足过的地方——位于鲁东南地区的莒国故地莒县。着实让我始料未及的是,一次本以为与以往一样平淡无奇的考察,却让自己的心灵经历了一场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中绝无仅有的震撼和冲击。在这片以齐、鲁闻名的土地上,竟然蕴藏着一个比齐鲁文化更为古老而悠久的文明!且不说这里的考古发现已经构建起了一个中国史前文化——由旧石器时代经过细石器时期再到新石器时代的完整谱系,作为著名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承载者,凌阳河遗址出土的陶文更是将中华文明的历史从4000年向前推进至5000年。据不完全统计,莒地已发现各历史时期的古文化遗址3175处,约占山东省7707处古文化遗址的41.2%;古墓葬880处,约占山东省3005处古墓葬的29.3%。小小莒地,文化底蕴竟如此深厚、丰盈,其地位及意义又是如此重要和不可取代,作为一个对儒家文化耕耘有年的学者,在震惊、赞叹之余,不禁为自己只知齐鲁而未知有“莒”的孤陋寡闻而深感汗颜和自责。每每想起,总有一种愧怍之意袭来。这种感觉至今犹在。

而让我对“莒文化”有了一个更加深切把握和了解并使多年愧怍之情略有释然的,则是摆在面前的这部书稿——《重构中的莒文化:理论与实践》。所以释然,不仅仅是因为项目的主持者正是当年“莒文化”调研组的成员之一、我的同事与同道刘永凌研究员。更重要的一点,是因为这一项目成果在系统梳理、呈现莒文化灿烂过往和丰厚遗存的同时,还让我们依稀看到了“莒文化”雄起的未来和希望。反思说来,在今天,为我们山东人引以为傲的齐鲁文化实质上已经不是纯粹意义上的齐鲁文化,而是有“莒文化”深融其中并作为核心要素而存在的齐鲁文化;从更广阔的背景来说,“莒文化”也正是以这样一种方式,与中华大地上的其他优秀文化一起汇聚在民族精神的大熔炉之中,不分彼此,共铸一魂,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融迹于我们的生活中。即此以言,“莒文化”之于今天的我们,不是“先在”,更不是“外在”,而是“现在”。是自古及今,一直都在。

“莒文化”并未消失,但“莒文化”总被遗忘,是事实,却非应然。或许正是这个缘故,自从莒地调研归来,无论忙闲,有一个声音总会在不经意间涌上心头、萦绕不去——“毋忘在莒”!在很多人那里,这句话或许只是意味着这里曾经是一个励志典故的发生之地;但在我这儿不然,对“莒文化”的深切体验触发了来自心中更深层的感受——作为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这里还有我们生命的根。

是为序。

2020年7月路德斌序于泉城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