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莒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 先于齐鲁,源远流长
大量考古资料证明,莒文化根系深远。早在中生代第四纪中期就有人类在莒地繁衍生息,并创造了沂沭河旧石器文化、沂沭河细石器文化、新石器扁扁洞遗址和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等各个时期的重要文化。莒在商代成为强势方国;春秋时期是莒之鼎盛时期;战国时莒国内乱而后臣服于齐;秦始皇一统天下,莒属琅琊郡;西汉景王刘章置城阳国,受封城阳王;汉以降,莒为郡、为州、为县,均都治现莒城。历朝历代,社会更替,疆域变迁,但莒之名,始终未改,而且莒城也一直是山东东南沿海的一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根据考古专家、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张学海考证,“莒地以莒县为中心由原始进入文明和文明初步发展的历史进程,证明莒县与莒地是中国东土文明的一个重要中心,这一历史进程也是中国东方古史发展的缩影。莒县与莒地对解决我国文明起源、文明初步发展和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态等重大史学与理论问题,具有重大意义”[36]。
莒地有数十万年的文化根系,上万年的文明起步,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这已成为考古界的共识。山东一直以来被公认为是齐鲁文化之乡,以齐为代表的海洋文化和以鲁为代表的内陆文化,是构成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随着考古学的不断发现证实,莒地历史远早于齐鲁等周边国家。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确立,齐鲁立国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与莒最后褒封同时,所以齐鲁文化只能从那时开始计算。齐文化和鲁文化发端于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具有强烈的政治因素,是中原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同化;而莒文化与山东本土古文化联系更加紧密,延续了古文化的文脉,是自生的、原生形态的文化,代表中国东方古文化的重要一支。因此,齐、鲁、莒应该并称为山东三大历史文化。莒文化是齐鲁文化的前奏和根据,后者则是对前者的发展和延续。
二 讲求仪礼,注重仁孝
在“周礼”之前,莒人已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礼仪体系,并且一直固守着自己的礼仪,因此有“三代礼器,源于东夷”之说。莒国是少昊部落后裔建立起来的东夷古国,《淮南子·地形训》曰:“东方有君子之国”。君子国亦有其独特的礼俗制度:“仁而好生”,即爱人爱物而不善戕害,为其一;“见利而让”“好让不争”,为其二;“天性柔顺,易以道御”为其三。《左传·隐公八年》云:“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于浮来。”传说浮来山定林寺内银杏树下即为当年结盟处。此树高26.7米,树干周粗15.7米,相传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至今这株古老的银杏树仍枝繁叶茂,岁岁结果,有“天下银杏第一树”的美誉。[37]
舜生于莒,是奉行孝道的典型,以“孝感动天”列为“二十四孝”之首。不仅如此,“曾参啮指心痛”“老莱子戏彩娱亲”“闵损单衣顺母”“仲由为亲负米”“王祥卧冰求鲤”“王裒闻雷泣墓”的故事均来自莒地莒人,可见莒地尚仁孝。大禹时期继承了舜的仁孝,于是在“四语教”的基础上创立了“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的“九德”,完善了德的标准。莒人伯益自舜至夏,历仕三朝,施泽于民,屡立功勋,德高望重,因此被定为禹的接班人,但是他深知禹“家天下”的思想,仅做了三年帝王便让位于禹之子启,自己则辟居碁山之阳。他“好让不争”的精神一直为后人称道。
三 自古尚武,文武兼备
大汶口文化中期,莒地已出现军事集权首领。陵阳河1979年发掘的M19是一座中期偏早的墓葬。墓主人是一名30岁左右的男性。随葬猪下颌骨4个,陶器66件,石钺、骨柄等杂器5件。据此可推断,墓主人是当时的上层人物,其头侧放一石钺,近手处置放骨雕筒、牛角形陶号各1件。钺是兵器,是权杖的象征,骨雕筒应是首领行军指挥的旄柄。牛角陶号为夹砂褐色陶制,圆唇,窄平沿,喇叭口,饰瓦纹,中间兼饰篮纹,是发号施令的工具。牛角号意味着墓主人是集政治、军事领导权于一身的氏族首领。[38]
相传早在远古时代,莒人祖先东夷部落军事首领蚩尤,创造冶炼,发明兵器,战无不胜。大汶口文化遗址的百座墓葬中,男性普遍殉葬石斧、石铲,这些物件不仅是生产工具,更是兵器,也就是说,墓主人具有战士身份。同时出土的还有石钺、石锤、石球、石矛、石镞、骨矛等古代兵器,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几乎每座都有兵器出土,其中剑、矛、戈和弓箭最多。这些兵器反映了莒国既重礼祀又重军事的现实,不同时期的兵器证实了莒国具备与其他国家抗衡的军事能力。春秋战国时期,莒国与周边国家征战不断,鲸吞小国,并敢于与齐鲁抗衡。《春秋大事表·春秋鲁邾莒交兵表》中有云,“自春秋,未有入人之国者,而莒入向;未有取人之地者,而莒取杞牟娄,放恣无忌,莒国虽小,东夷之雄也,其为患不减荆吴。”所以,莒国当时的疆域之大,远超封地,比之齐鲁,有过之而无不及。
正是因为莒国实力强盛,城池坚固,周边国家的王公贵族一旦有难,便会奔莒寻求庇护。齐襄公残暴无道,公子小白为逃避杀身之祸,和老师鲍叔牙躲到莒国。后来小白几经周折,回到齐国当上国君,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齐国强盛后,他一直没有忘记在莒避难之事。一日,齐桓公宴请宾客,满朝文武举杯庆贺,唯有鲍叔牙独坐无言。桓公对鲍叔牙说:“何不起为寿?”鲍叔牙奉杯而进曰:“使公毋忘出奔在于莒也,使管仲毋忘束缚在于鲁也,使宁戚毋忘其饭牛而居于车下。”这就是“毋忘在莒”的来源。这一典故告诫人们不要忘本,即使成功也不要忘记曾经的艰难岁月。“毋忘在莒”的故事也从侧面反映出其时莒国国力之强盛,而其国力与崇文尚武的观念息息相关。
四 善于创造,敢为人先
莒文化的创造极为丰富,诸如造陶文、精制陶、尚玉器、酿醽醁、分四时、建城堡、兴农业、创医药等。
以莒县陵阳河、大朱家村、杭头等遗址为中心出土的陶文20个字,共8种类型,是学界公认的汉字祖型,对研究中国文字的起源和产生具有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陵阳河出土的陶文,将中国文明的历史从4000年改写为5000年。
莒文化中制陶业始终处于极为发达的境地,如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陶鬶、高柄杯、滤酒缸和一些陶质雕塑等。其中,陶鬶仿自鸟的形状,反映东夷文化以鸟为图腾的习俗崇拜,每一件陶鬶犹如昂首向天、双足及尾触地而引颈长鸣的大鸟。陶鬶的形状变化多样,而且颜色各不相同,主要有白、黄、褐三色,又以褐色为多,而龙山文化时期以乳白色为主。为了突出鸟的特征,陶鬶的口沿部位粘贴上圆点或泥条,用以表示鸟的眼睛或翅膀。[39]高柄杯属于层层套接烧制的器皿,并且有的柄部制有数个孔洞,因此有些高柄杯柄部的孔洞可以吹奏出动人的乐曲。龙山文化的蛋壳陶最为精美,出土的黑陶独具特色,名闻中外,制作精致,造型小巧,外表漆黑黝亮,陶胎薄如鸡蛋壳,最薄处仅0.2毫米,有“黑如漆,薄如纸,明如镜,硬如瓷,声如磬”的美誉。蛋壳黑陶代表着龙山文化时期人们生产工艺达到的新的高峰。[40]
莒地制玉技术日臻成熟,切割、管钻、透雕、镶嵌和抛光技术广泛应用。所加工的玉器以礼器为多。莒县桑园镇出土的大型玉琮质地莹润,形体高大,方筒状,内圆外方,象征“天圆地方”,为祭祀天地之物。两城镇遗址出土的礼器玉锛,玉质坚硬,青中泛黄,四面平整光滑,下两面阴刻神兽纹,一面目圆而小,上游冠饰,线条繁缛,另一面目圆而大,线条简练。两图案皆凸显了目、鼻、口,线条细,行刀流畅,刚劲有力。[41]
莒地原始农业发展快且有农产品剩余,为酿酒业兴起创造了先决条件。在陵阳河和大朱家村遗址发现的诸酒器中,有用于盛储曲发酵的陶盆,有用于沥酒的漏缸,还有接酒用的大口尊和盛酒的高领罐与陶瓮等酿酒器具。莒故城内还出土两件春秋时期的大型滤酒缸。在诸多的饮酒器具中,高柄杯数量最多,足以看出莒地先民尚酒之风之一斑。这些酒器无论从出土数量、功能形象、工艺特点上,还是从莒地及周边大汶口文化遗址的密度上,都是我国仅有的。大型储粮陶器、酿酒器是制陶业和酿酒业领先的象征,两套完整的滤酒器则说明莒地先民是以谷酿酒的最早发明者。[42]
砭石是针灸的前身,是最早的医疗工具,主要用途是破开痛肿、排脓放血或用来刺激身体某些部位以消除病痛。陵阳河遗址先后出土8枚砭石,有方形、扁方形和圆形三种,尖端呈四棱锥状且异常锋利,尾部有圆形或扁形短锤。大量砭石的出土,说明莒人早在大汶口文化时期就已掌握砭石治病的医术,开创了中医针灸的先河。[43]
同样在陵阳河遗址出土的陶文“旦”字,其形象是日、云气和山峰,或日、残月和山峰。据考证,其原始意义是远在5000年前莒人为祈祷农业丰收、庆祝春秋二分,来祭祀天养神、摹画日出景象的图像文字。莒人通过观天象,用日出山头的方位来确定春秋二分,用测日影的方法定冬夏二至,并与农时联系起来,进行科学种植。这是莒人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的经验积累,促进了农业和渔业的生产。该陶文的发现和研究也使我国根据天文观测制历的年代提前到距今5000年的时期。[44]
2013年,在“中国莒文化高层论坛”上,海内外专家学者一致将“包容创造、明礼尚义、崇文重学、自强奋进”概括为莒文化的精神内涵。[45]“包容创造”意味着,既可以对周边地区的文化兼收并蓄,又敢于改革进取,能够启迪并带动周边文化发展,这是社会稳固的前提。“明礼尚义”说的是,以仁孝礼仪治天下,取信于民,以德为先。这不仅是基于家庭的修养,也是人在整个社会中的德行规范与践行,是每一个个体的道德归宿,对于维系家庭和国家的伦理政治秩序具有重要作用。“崇文重学”是以兴学为乐,以耕读为本,展现了莒人崇尚文化、重视教育的社会风气,这也是莒地英才辈出的重要原因。“自强奋进”则体现了莒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是推动一个地区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
[1] Kroeber,A.L.& Kluckhohn,C.,Culture: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2,p.181.
[2] Tylor,E.B.,Primitive Culture:Researches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Mythology,Philsophy,Religion,Art,and Custom,London:John Murray,2 vols.1871,p.1.
[3] Graebner,F.,Methode der Ethnologie.Heidelberg:Winter,1911.
[4] [美]弗朗茨·博厄斯:《人类学与现代生活》,杨成志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5] Kroeber,A.L.,“The Superorganic”,American Anthropogist,1917,19(2),pp.163-213.
[6] Arensberg,C.M.,“The Old World Peoples:The Place of European Culrures in World Ethnography”,Anthropological Quarterly 36,1963,pp.75-99.
[7] [美]弗朗茨·博厄斯:《原始艺术》,金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8] [美]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王炜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9] Kroeber,A.L.,Cultural and Natural Areas of Native North Americ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39.
[10] [美]露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吕万河、熊达云、王智新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11] Steward,J.H.,Theory of Culture Change:The Methodology Multilinear Evolution,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55,pp.43-77.
[12] 雍际春:《地域文化研究及其时代价值》,《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13] 刘新有、史正涛、唐永红:《地域文化演进机制与发展趋势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11期。
[14] 黄意武:《多学科视野下地域文化概念及内涵解析》,《地域文化研究》2018年第3期。
[15] 苏兆庆、朱晓伟:《莒是姓氏考》,《莒文化与中华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16] 政协莒县委员会编:《莒地简史》,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版,第13—16页。
[17] 陈新:《少昊时代与莒文化琐议》,《莒文化与中华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18] 朱文民:《有关莒国史三个问题的考辨》,《莒文化与中华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19] 苏兆庆、朱晓伟:《莒是姓氏考》,《莒文化与中华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20] 高广仁:《莒文化的考古学研究》,《莒文化与中华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21] 政协莒县委员会编:《莒地简史》,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版。
[22] 苏兆庆:《中华文明的号角从莒地吹响》,《考古发现与莒史新征》,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版。
[23] 李学勤:《论新出大汶口文化陶器符号》,《莒文化与中华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24] 政协莒县委员会编:《莒地简史》,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版,第2页。
[25] 苏兆庆:《莒地原始农业发展初探》,《中国农史》1992年第3期。
[26] 苏兆庆、朱晓伟:《莒是姓氏考》,《莒文化与中华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27] 莒县人民政府:《莒县概况》,2018年12月17日,莒县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 juxian.gov.cn/ctnshow.php/mid/170)。
[28] 政协莒县委员会编:《莒地考古》,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版,第16页。
[29] 刘延常:《莒文化探析》,《东南文化》2002年第7期。
[30] 刘树芬:《开发利用辉煌的莒文化促进我县经济快速发展》,《莒文化与中华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31] 刘守亮:《古莒文化鼎力齐鲁》,《莒文化与中华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32] 苏兆庆:《考古发现与莒史新征》,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版。
[33] 糕柏红:《莒文化研究》,《莒文化与中华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34] 政协莒县委员会编:《莒地考古》,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版,第2页。
[35] 刘志伟:《借题发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9—10页。
[36] 张学海:《试论莒地古文化古城古国》,《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六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莒文化研讨会论文集》,1999年。
[37] 苏兆庆:《山东莒县浮来山与定林寺大事记》,《文心雕龙研究(第七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8] 苏兆庆:《中华文明的号角从莒地吹响》,《考古发现与莒史新征》,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版。
[39] 苏兆庆、刘云涛:《从出土文物试析莒人对鸟图腾的崇拜》,《管子学刊》2006年第3期。
[40] 张越、王滨:《蛋壳黑陶镂空高柄杯》,《管子学刊》2007年第3期。
[41] 苏兆庆、刘云涛:《莒文化内涵初探》,《莒文化与中华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42] 苏兆庆:《从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的文物谈酿酒业的兴起》,《莒县文史资料(第八辑)》,1995年。
[43] 苏兆庆:《东夷民族针灸学初探》,《第一届中国医学史研讨会》,1992年。
[44] 苏兆庆:《东夷民族天文学初探》,《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
[45] 宁昊然、孟娟:《毋忘在莒:莒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中国文化报》2013年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