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石刻文献的史料价值,久为学术界重视,有关著述不计其数,硕果累累,解决的学术问题也可以说不胜枚举。山东的石刻资料较之其他省份,尤称丰富,清代阮元任山东学政,撰修了一部名著《山左金石志》,其中真知灼见甚多,可以作为认识山东石刻文献的读本。我在一次奉命讲授山东先贤与齐鲁文化的专题课时,发现山东嘉祥的东汉武氏祠画像石有独特的史料价值。当时请研究生王菲同学帮助查考闵子骞资料。孔子弟子二十四孝之一闵子骞(姓闵,名损,字子骞)是广为人知的,然而他的孝敬父母的事迹却不见于先秦两汉的典籍。《论语》只说:“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抄写了这句话,也没有提供有关的事迹。而在东汉武梁祠画像石上却有一副画:闵子骞从车上掉下来,他父亲在车上伸手拉他,车上还坐着他的同父异母弟,上面刻着文字说明:“闵子骞与后母居,爱有偏移,子骞衣寒,御车失槌。”有关的文字记载则迟至唐代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二十中才有引刘向《说苑》的一段:“闵子骞兄弟二人,母死,其父更娶,复有二子。子骞为其父御车,失辔。父持其手,衣甚单。父则归呼其后母儿,持其手,衣甚厚温。即谓其妇曰:‘吾所以娶汝,乃为吾子。今汝欺我,去即无留。’子骞前曰:‘母在一子单,母去四子寒。’其父默然。故曰:孝哉闵子骞,一言其母还,再言三子温。”欧阳询引用的西汉刘向的《说苑》,这段话不见于传世的《说苑》,清代卢文弨等学者认为是《说苑》的逸文。从这段文字与武梁祠汉画像石比较吻合看,卢文弨的说法大体可信。但是从文献载体看,《艺文类聚》毕竟是唐代的,而武梁祠汉画像石刻都是东汉的,其原始性当然是无与伦比的。《艺文类聚》引刘向《说苑》记载的是闵子骞有一位亲生的弟弟,又有二位同父异母的弟弟,也就是共有兄弟四人。到了五代时期李瀚的《蒙求集注》,就变成了兄弟共三人,闵子骞没有了亲生的弟弟,只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弟弟,“母在一子单,母去四子寒”已改成了“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个中原因,恐怕是作为榜样的闵子骞不应有被人疑惑的地方,比方说亲生的兄弟既然有两个,后母为什么单单对闵子骞不好呢?是不是闵子骞有什么缺点?所以干脆不说还有一个亲生的兄弟。《蒙求》中还增加了“所生子以棉絮衣之,损以芦花絮”的细节。北宋李昉等编《太平御览》引《孝子传》更在“衣以芦花”之外增加了“父怒笞之”的细节。这就为后来“鞭打芦花”的完整故事逐步铺平了道路。闵子骞的故事演变带有一定的典型性,而就其源头来说,仍以东汉武梁祠画像石为最早。
清代阮元对山东石刻研究很深,他发现高密的金代承安五年重刻唐代武则天时期史承节撰《后汉大司农郑公碑》与通行的范晔《后汉书·郑玄传》有文字出入。《后汉书·郑玄传》载郑玄病重时《戒子益恩书》云:“吾家旧贫,不为父母群弟所容,去斯役之吏,游学周秦之都。” 《郑公碑》则无“不”字。阮元认为《后汉书》的“不”字是误增的,不应有。他说:“‘为父母群弟所容’者,言徒学不能为吏以益生产,为父母群弟所含容,始得去斯役之吏,游学周秦。”(阮元《小沧浪笔谈》,又《揅经室一集》卷七《金承安重刻唐万岁通天史承节撰 〈后汉大司农郑公碑〉 跋》)阮元的这一发现引起了清代学者的兴趣,陈鱣发现黄丕烈藏元刻本《后汉书》其实没有“不”字,“不”字是在传刻过程中由无知者妄加的。这个用石刻校勘古书的例子广为学术界称道,我在念研究生时,王绍曾师讲校勘学就举过这个例子,所以记忆很深。
孟凡港同志2014年4月经刘心明教授之介从我做博士后,当时他作为曲阜师大教师,正从事“《山左金石志》校正”工作,所以博士后出站报告的题目定为“石刻中的山东古代社会”,这个题目也是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2017年6月凡港完成博士后研究课题,圆满通过出站报告,正式出站。其后又经过修订,这部专著《石刻中的山东古代社会》得以出版。凡港的这部专著建立在长期的扎实的一手材料之上,他对山东各地的石刻文献做过大量实地考察,同时还到其他省份以及日本的多家单位进行访求,把这些石刻材料与历史记录作互证的研究,其间订正旧说之误、补充史载之缺,得出了许多新的结论。这部著作的出版,对山东古代社会研究以及石刻文献研究,都是可喜的贡献。凡港嘱为序言,因不辞浅陋写下这段不成熟的文字,还请读者诸君批评教正。
2019年元月6日夜,滕州杜泽逊于山东大学校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