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礼思想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礼之缘起

战国以降,以攻城略地为目的的兼并战争愈演愈烈、连绵迭起,为了能够在这“争于气力”的历史境遇中安稳而长久地存续下去,诸侯国的执政者们便不断地探寻着通向“富国强兵”的治国方略,而崛起于战国中期以务实功利为价值取向的法家学派恰好迎合了革除弊政的现实需要,他们遂以法家思想为国家内政的指导思想,竭力将其付诸实践,开展了“自强式改革”,提升了国家的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然而,当法家诸子受到执政者宠幸的同时,“迂远而阔于事情”且“无益于国”的儒家却在政治实践领域遭到了无情的拒斥,从而沦落到边缘化的窘境。为了重振儒家在思想界的“显学”地位,继而形成与法家分庭抗礼之势,荀子不仅继承了以孔子与孟子为主要代表的儒家“礼”思想资源,也批判改造了稷下诸子学说,由此构筑起规模宏阔的儒家“礼”思想系统,开启了儒家思想发展的“现实主义”进路。而在构筑儒家“礼”思想系统的具体过程中,荀子无法回避的首要问题是,如何给予礼之存在的必要性与正当性以理论层面的辩护,对于这一问题,他主要从人性依据、社会政治目标、创制主体及其客观根据三个维度,给出了较为系统的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