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哲儒家哲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导言

本书以安乐哲儒学思想为研究对象,并将其放在中西比较哲学视域下予以考量。安乐哲(Roger T. Ames,1947—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博士,当代中西比较哲学领军人物,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人文讲席教授。曾任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夏威夷大学和美国东西方中心亚洲发展项目主任,《东西方哲学》和《国际中国书评》主编。采用中西方比较哲学阐释学方法,将《论语》《中庸》《孝经》等儒家经典文献翻译成英文出版,构建起一座东西方哲学对话的桥梁,也让更多的西方人认识到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卓越不凡。

安乐哲看到了孔子及儒家思想对当今世界的重要价值,反对西方那种视孔子为“迂腐的道德家”的观点,并在多部论著中竭力加以澄清。同时,他也看到了儒家思想发展中的困境。为了展现儒家思想的学术价值,他立足于两个基本理论出发点:一是辨明西方传统对儒家思想的误读;二是向西方哲学界论证和宣传儒家古典哲学的内涵。在此基础上,他完成了《通过孔子而思》《汉哲学思维的文化探源》《期望中国:中西哲学文化比较》《儒家角色伦理学》等多部学术专著。这些著作释解了西方人几百年以来对中国哲学思想的误会,消弭了西方学界长期持有的“中国没有哲学”的偏见,拓宽了中西方哲学深层次对话的路径。

重点需要指出的是,安乐哲作为享有国际盛誉的比较哲学家,其主要学术成果是与东西方不同背景的优秀学者合作展开的,也正是在与这些学术伙伴的合作与交流中,他对儒家思想的研究形成了根植于传统并力图突破传统的理论特色。故而,本书以“安乐哲”为主题的思想研究,不仅仅是指安乐哲先生本人,也包括他的学术伙伴郝大维等人的思想贡献。另外,题目中的“儒家哲学”,可界定为中西比较哲学视野下对儒学经典文本的突破性翻译、儒家哲学内涵的诠释、儒学思想的理论创造,以及儒家哲学的现代性反思等内容。依据于此,本书选取了安乐哲的代表性译本和著作、创造性观点和理论学说加以研究,试图清晰地表明安乐哲对于儒学思想的基本态度和学术贡献,对一些富有争议性的问题——“儒学的超越性”“孟子人性论”“儒学角色伦理”“以礼仪为权利”“儒家式民主主义”等进行重点讨论,并提出笔者的个人观点。

安乐哲对儒学的理论创见是中西方思想结合的一个典范,为两种文明深入对话搭建起一个平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自1995年起,安乐哲的名字开始出现在中国国内学术文章中,他的思想渐渐引起注意,学界对这种用中西比较哲学阐释学方法翻译的经典文献和“儒家民主主义”论说感到新奇,那时,他仅仅被看作一个“国际汉学家”。2012年以后,随着中西方交流的增多,对安乐哲学术思想的关注也开始升温。2013年,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召集了国内外20余名专家学者,主要围绕安乐哲学术思想举办了以“儒学前沿问题高端论坛·儒家角色伦理”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年近古稀,安乐哲笔耕不辍,并频繁奔走于中美之间传播儒家的传统智慧和价值,目的就是要使儒学成为整个人类可以共享的文化资源。他的这种精神,许多学术同道为之感动。他的中西方比较哲学方法,为儒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2013年,安乐哲获得中国文化部和山东省政府共同设立的国际奖项“孔子文化奖”;2016年,获得会林文化基金和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主办的、面向国际的学院奖“会林文化奖”。两项国际文化大奖对安乐哲在儒学研究和中西文化交流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予以一致肯定。

事实上,安乐哲对儒家思想的关注有其自身的选择性。无论从问题意识还是论说方式上看,都包含着对西方文化的反思和对促进多元文化共生所做的努力,很明显地能够感觉到一个美国哲学家具有孔孟式的人文情怀。一方面,他反思西方文化,通过孔子思想研究获取有效信息,以中国哲学为中介,弥补西方文化之不足。另一方面,他肯定中国哲学,力争在西方学界为中国哲学开辟出一块阵地。他反复强调,不应把中国内涵丰富的哲学术语加以西方式的弱化,这也是西方世界不能真正理解中国思想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已有研究之外,有必要从安乐哲自身,尤其是从为学立场方面来理解其思想的发展和变化。

本书的学术意义在于,我们在花很大力气总结安乐哲对儒家思想所做出的研究及其所采用的方法时,其目的也是想借助其哲学分析方法的引领,发掘儒家思想中潜在的创造力,反过来可以补充国内儒学研究之不足。现实意义在于,通过儒家思想与实用主义相结合的研究方式,探寻出一条对社会行之有效的以儒学为底蕴的现代化之路,并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达成更深层次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