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目前,国内对安乐哲的儒家思想进行专门研究的博士论文有两篇:复旦大学谭晓丽的《和而不同——安乐哲儒学典籍合作英译研究》(2011),中山大学曾春莲的《比较视域中的中国哲学——安乐哲思想研究》(2012)。硕士论文有近十篇,如华东师范大学杨鹤澜的《美国汉学家安乐哲的儒学研究》(2006)、吉林大学石书蔚的《安乐哲孔子哲学研究与中西哲学会通》(2007)、河北师范大学李双燕的《安乐哲过程哲学翻译研究》(2010)、上海师范大学吴振宇的《郝大维、安乐哲中西思想比较研究——以郝大维、安乐哲“中西思想比较三部曲”为中心》(2013)等。谭晓丽博士的论文主要是以翻译伦理学理论为支点,从全球化语境下儒学典籍跨文化交流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安乐哲及合译者儒学典籍的英译情况,以典籍英译史上译者们对待中国典籍的文化态度和翻译方法为参照,探讨了安译的时代背景、思想动因、文化认知及翻译特点。[14]曾春莲博士的论文因为其他原因目前还没有公开。其他几位硕士论文,如杨鹤澜的论文着重讨论了安乐哲的翻译典籍在哲学层面上的思考,通过《通过孔子而思》一书剖析了比较哲学中的儒家思想,对儒家民主主义思想进行了分析。石书蔚的论文则详细谈论了安乐哲的哲学研究方法。吴振宇的论文同样涉及方法论问题,并且简要介绍了安乐哲对孔孟荀思想的阐释。
其他有所涉及的论文资料近年来也有增长趋势,可以说国内对于安乐哲的研究是比较重视的。但是,综观这些研究,仍然多从翻译学理论入手,如王毓芳的《〈论语〉三个英译本的研究》、程欢欢的《〈论语〉两个英文译本的比较研究》、高腾腾的《浅析安乐哲译本对〈论语〉的哲学翻译》、曾春莲的《罗思文、安乐哲对〈孝经〉的诠释和翻译》等,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译本翻译方面,将安乐哲定位为一个翻译经典的汉学家,对其比较文化思想论及较少。
随着安乐哲研究的持续升温,国内哲学界对他的关注也逐渐增多。代表性的期刊论文有田辰山教授的《儒学国际化的必然途径是中西比较哲学阐释》,温海明教授的《安乐哲比较方法论简论》《安乐哲对中国宇宙论的新解读》,陈乔见博士的《如何理解中国古代思想与学术——郝大维与安乐哲中西思想比较三部曲之启示》,王堃博士的《角色:全息呈现的儒家生活世界——安乐哲“儒家角色伦理学”评析》,韩国茹博士的《非超越的宗教性——安乐哲古典儒学宗教性思想探析》,李慧子博士的《儒家伦理学对西方伦理学的挑战——评安乐哲的“儒家角色伦理学”》等。这些学者专门针对安乐哲的比较哲学方法或某一方面学术思想做出了详细的探讨,是本书参考的重要资料。
另外,还有一些对安乐哲的专访。主要包括胡治洪、丁四新的《辨异观同论中西——安乐哲教授访谈录》、邝勇军的《差异比较与理解沟通——美国著名哲学家安乐哲访谈录》、贺翠香的《中国儒家的民主与宗教——访国际汉学家安乐哲》、白燕的《以心为梭,经纬天下——访北京大学美籍学者安乐哲教授》、顾艳的《孔子学说正在成为世界哲学——记美国著名比较哲学家安乐哲教授》等。通过这些访谈,我们可以直观感受到安乐哲的基本观点和学术立场。
国外对于安乐哲的研究多为评论性的文章,如葛瑞汉(Graham)、陈汉生(Chad Hansen)、艾凡赫(Ivanhoe)等对《通过孔子而思》的评论,罗伊德(Lioyd)对《期望中国》的评论,塞尔曼(Sellmann)对于《汉哲学思维的文化探源》的评论。葛瑞汉并不认同安乐哲用阐释方法去翻译经典,他认为这样反而会有碍于对中国经典的解读。另外,他还认为安乐哲在古汉语的一些语法认识上存在错误,批评安乐哲关于“古汉语没有可数名词”的说法。罗伊德认为他的比较文化材料选取过于狭隘,采用了一种研究思想史过时的“伟人研究”方法。这些批评有助于笔者客观地认识安乐哲的思想。
总之,以上所说的这些学术资料是本研究的基础,使得笔者可以从多个视角、多种学术背景中去了解安乐哲的思想。当然,仅仅有这些材料是不够的,关键还在于凭借自己在中国古代哲学、儒学思想史和伦理学方面的学术基础,去客观审视、分析和研究安乐哲的儒家思想,进而表达出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1] 参见李钢《〈论语〉翻译的哲学之维——论安乐哲、罗思文〈论语〉英译》,《译林》(学术版)2011年第Z1期。
[2] 参见谭晓丽《安乐哲、郝大维〈中庸〉译本与美国实用主义》,《中国翻译》2012年第4期。
[3] 参见曾春莲《罗思文、安乐哲对〈孝经〉的诠释和翻译》,《学术研究》2013年第3期。
[4] 参见钱亚旭、纪墨芳《〈论语〉英译之差异的定量研究:以威利英译本和安乐哲、罗思文英译本中的“仁”为例》,《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5] 参见梁海波、高丽丽《〈论语〉英译中的文化误读:从理雅各到安乐哲》,《时代文学》2009年第7期。
[6] 参见倪培民《从功夫论的角度解读〈中庸〉——评安乐哲与郝大维的〈中庸〉英译》,《求是学刊》2005年第2期。
[7] 参见安乐哲《新场视域的主体——论儒家角色伦理的博大性》,《齐鲁学刊》2014年第2期。
[8] Angle Steve,Moral Vision and Tradition:Essays in Chinese Ethics,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2001,Vol.60,Issue 4.
[9] 万俊人:《儒家美德伦理及其与麦金太尔之亚里士多德主义的视差》,《中国学术》2001年第2期。
[10] 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1页。
[11] 参见陈启云《中西文化传统与“超越”哲思》,《学术月刊》2009年第2期。
[12] 参见[美]江文思、安乐哲《孟子心性之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44—147页。
[13] 参见[美]江文思、安乐哲《孟子心性之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10页。
[14] 参见谭晓丽《和而不同——安乐哲儒学典籍合作英译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11年,《摘要》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