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字形演变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

殷墟甲骨文(以下或简称“甲骨文”,周原出土的周代甲骨简称“周原甲骨”)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材料,其所记录的语言,一直被视为汉语现在所能追溯的最早的源头,对甲骨文的研究,亦被视为汉语史研究的起点。[1]

自1899年甲骨文发现至今已有110余年,对它的研究探索,已由最初的混沌懵懂走向如今的系统科学。百余年来,甲骨学者发凡起例,开拓榛莽,不论是在甲骨文的拓印、摹写与著录,还是在文字的考释、索引的编著,或是在甲骨文的辨伪、校重、缀合等方面,都成果斐然。

在甲骨文的拓印、摹写和著录方面,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的《甲骨文合集》,全面、科学整理各书著录的甲骨,共著录甲骨41956号,成13巨册,拓本12册、摹本1册。这部里程碑式的甲骨著录书,汇同相继出版的《甲骨文合集补编》《甲骨文合集材料来源表》《小屯南地甲骨》《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殷墟小屯村中村南甲骨》等著录书,为学术界提供了较为齐全的殷墟甲骨资料,为学者研究探索甲骨文提供了便利。

在文字考释方面,甲骨文学者对字形、字音、字义及用法诸方面多有研究,成绩显著。裘锡圭的《古文字论集》集中收录其甲骨文字考释成果。于省吾主编的《甲骨文字诂林》和日本松丸道雄等著的《甲骨文字字释综览》以及李孝定编著的《甲骨文字集释》更是广录各家说解,是几十年海内外学者考释文字的集成,它们对研究成果的展现和再研究大有裨益。

在索引的编著方面,先后有日本岛邦男的《殷墟卜辞综类》和姚孝遂主编的《殷墟甲骨刻辞类纂》等书,为甲骨文研究提供了最优良的逐字索引,极大地提高了资料检索的效率。

在甲骨文的辨伪、校重和缀合方面,材料的真伪关系到结论的可信程度,所以辨别真伪是十分必要的;去重虽然烦琐,但不神秘,日本岛邦男的《殷墟卜辞综类》中的每条卜辞,若有重片,皆在辞后一一注出,胡厚宣的《甲骨文合集材料来源表》可以视为对重表;缀合复原,重现材料的本来面目,找出卜辞间的相互关系,使这些破碎的甲骨“重聚一堂”,对我们认识殷商社会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甲骨文的各方面研究都随着甲骨文的发掘出土,良好地发展着。但是在甲骨文字字形的研究方面,似乎有些许不足。综观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不难发现,学术界在甲骨文字形体演变方面,还未做过全面细致的探讨。长期以来,前辈学者对甲骨文字形演变的研究多局限于个别举例式的讨论,一直缺乏理想的全面描述殷墟甲骨文字形变化全貌、总结归纳其演变规律的论著。鉴于此,本书尽可能地收集甲骨文字资料,全面、系统地分析、归纳甲骨文字形演变规律,以《甲骨文字形演变研究》为题,通过对104个有代表性的字例进行个案分析,以管中窥豹的形式,全面考察甲骨文字形,总结出字形演变的“简化”“繁化”“声化”“异化”“讹化”五大规律,并对每大规律再作细分,分出各种中、小规律,进行细致解说,同时查验资料,附字例证明;本书所举的104个例字,采用类型学的方法先归纳同一字头下各种异体的类型,用字表展示各形体在王卜辞和非王卜辞各类组中的分布情况,再对应字表解说各类型,最后疏证、绘制字形演变谱系图。本书所收的全部字形均通过电脑扫描原拓片制成的扫描本进行剪切,并加以黑白翻转,以保存甲骨文字的原形原貌,避免摹写的失真与笔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