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篇(1984—1985)
第一章 《河流》:“大诗”的端倪
海子研究及影响主要集中在海子的抒情诗(海子称为“小诗”),而海子的“大诗”研究一直未被学界重视,由此海子的“大诗”研究,对考察作为当代文学、当代诗歌的重要作家、诗人的海子具有重要意义,并逐渐成为文学史情结编织与重新认知的重要内容。海子的“大诗”写作是混沌而驳杂的,但其中恰恰渗透着海子不同于早期抒情诗“小诗”的观念。“小诗”偏向东方的、传统的、温和的、审美的抒情与追求,而“大诗”则偏向西方的、现代的、激烈的、哲理的人性关怀与反思,后者融注了极具现代视野的神话与哲学思维,是世界性文学在中国当代作家中的体现,如海子自己所追求的“大诗”就是“诗、哲学、宗教合一”的神性写作。
“所谓的文学史资料几乎没有触及创造诗歌的秘密。一切都在艺术家的内心进行,似乎我们在他的生活中可以观察到的一切事件,只对其中作品有着表面的影响。更重要的东西——缪斯女神的行为本身——与她的经历、生活方式、遭遇以及一切可以在一部传记中披露的事情无关。历史能够观察到的一切都是无意义的。”[1]解析海子“大诗”,对于推动和深化海子的作家作品研究、诗学价值与影响研究意义重大,也为重新审视海子的诗歌遗产提供了某种可能。尤其晚期“太阳七部书”较少被关注,也许由于其复杂性和残缺不全,再加上海子是一个极具世界眼光与现代象征主义的写作者,导致比史料梳理还要艰难的文本分析变得更难进入。因此,“太阳七部书”的晦涩与庞杂,正是海子晚期诗歌研究困境的关键原因所在。
研究海子晚期“大诗”,不得不梳理其早期“大诗”。从中可以清晰地展示海子诗学的形成过程及独特价值。海子的“大诗”创作主要集中于两个阶段:1984—1985年、1987—1988年。第一阶段包括:《河流》《传说》《但是水、水》三部。第二阶段,则是海子著名的“太阳七部书”写作时期,作品包括:《太阳·断头篇》《太阳·土地篇》《太阳·大扎撒》(残稿)《太阳,你是父亲的好女儿》《太阳·弑》《太阳·诗剧》《太阳·弥赛亚》。海子“大诗”主要形成于“太阳七部书”的创作阶段,但是探究早期的三部“大诗”有利于清晰地考察与梳理海子的诗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