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清末新政与留学生群体的形成
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香港称之为“晚清改革”,日本称为“光绪新政”,美国学者有的则称之为“新政革命”。它是清末发生的一次史无前例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教育体制等方面全方位的改革运动。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它只不过是弹指一挥间飘飞的云彩,但却是鸦片战争后中国冲击—回应后现代化运动进程中成就卓著、影响深远的一次改革,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运动。
1901年1月(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因义和团运动导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而避难西安的慈禧太后,以光绪帝的名义颁布“预约变法”上谕:
法令不更,锢习不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着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教、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盛?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精?各举所知,各抒所见,通限两个月内悉条议以闻。[2]
8月,又发布第二道变法上谕,要求“中外臣工,须知国势至此,断非苟且补苴所能挽回厄运,惟有变法自强,为国家安危之命脉,亦即中国民生之转机。予与皇帝为宗庙计,为臣民计,舍此更无他策”[3]。在此,慈禧太后相当坦率,表明她的决心不仅是基于“宗庙”,也是“为臣民”。其实,无论是求生的本能还是所谓王朝国家意识所致,只要联系新政的具体内容就会发现,慈禧否定了自己此前至戊戌变法时期保守的政治态度和排外意识,表现出对维新变法思想的认同。美国学者卡梅伦甚至认为,慈禧在经受1900年排外失败的打击和西行的艰辛之后,终于认识到列强远比清帝国强大,为了清王朝和她的臣民,中国必须引进一些西方的制度和观念。她“真诚地面对”这个问题,抛弃了几个月前的保守主义偏见。[4] 在1901—1905年的5年中,清政府陆续颁布了30余项新政措施。主要有政治方面厉行机构改革,整饬吏治,修订刑律;经济方面重视工商,振兴农业;军事方面改革军制,编练新军;文教方面废除科举,兴建学堂,倡导留学;等等。其中文教方面的改革也是新政成果中最为显著的领域。
1905年9月2日,清廷下令“立停科举以广学校”,自此废除了从隋朝开始的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12月6日,设立学部,主管全国教育,还要求各省选派优秀青年出国留学,学成归国后委以重任。由此,清末掀起了空前的以留学日本为主要方向的留学大潮,并由此形成了一个新的知识分子群体——留学生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