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般而言,研究对象决定着研究思路与方法,此外,相关资料的状况又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研究的进程,所以在此意义上,思路和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在研究思路与方法上就必须根据论题的需要而定,使思想方法、学术话语与论题本身相适应。
本书拟通过文献检索,综合搜集清代云南诗文论著的相关资料,主要是历代文论、诗话、诗词文章的序跋等有关书籍及论文资料,从而梳理出清代云南诗文论著发生、发展、演变的清晰脉络,进而发现其特征等。
一 综合比较分析法
清代是一个文化事业繁荣的时代,就文学理论角度而言,其理论家及出版物之多,恐怕历代作家难以与之比肩而立,有清一代“不算诗选和评点类的出版物,仅严格意义的诗话已知有一千种以上,准确的数字目前还无法估算。此外,笔记、目录题跋、选集、评点以及诗文集中的序跋、诗作、书信和诗学专题论文,也蕴藏有大量的诗学资料。清代诗学文献之丰富是令人叹为观之的”。[80]故此,面对《云南丛书》及各类地方或相关文献,不得不加以筛选、甄别,选取能说明问题的资料加以阐述。这就要求不仅要对核心资料及其脉络了如指掌,还要涉及理论的追溯整合,更要结合具体文本加以阐释,争取通过个案研究和充分的论证,综合探讨清代云南诗学,系统地把握其特征和价值取向。通过这种多视角的观照,从中可以窥见其本质特征,以及它作为中国古典诗学的一个分支和必要补充的独特存在等问题。
但是,这里要尽可能避免一个问题。传统诗学研究,对诸如诗学文献、诗学理论、诗学史等中的核心概念或范畴多有研究,而对丰富多样的诗学细节尤其是明清以来愈加显著的地域性诗学却关注不多。这样,作为古代诗学分支的地域性诗文论著的多样性和多元性,被几个一再重复论述的概念或范畴所遮蔽。同时也使得地域性的丰富内容和独创资源难以呈现。这可能走向事物的两极:其一是反复言说而导致对主流诗学概念的过度重复;其二就是过分追求某些细节而对许多重要而特殊的现象视而不见。结果使得“一个时代的诗学被描述为对若干个审美概念的阐述、响应和批评。这样一种单一视角建构的诗学史,内容和结构必定是线性的、简单的,新著作的增加往往只是旧问题的重复,而不是新问题和新的历史序列的展开,目录呈现的是相似的人物、思潮、时序,是似曾相识的历史叙述”。[81]文学若此,诗学亦然。这就面临着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即如何处理传统论题与本论题之间的关系?在不得不有交叉时又该如何解决?鉴于此,本书将采取综合比较分析法之思路,在系统的、综合比较分析基础上,根据具体论述目的,在资料取舍及视角选择上下功夫,在别人停下来时多走一步,在别人言尽于此时另辟蹊径。诚然,这需要对资料进得去又出得来,防止陷入浩如烟海的资料中不能自拔。这不仅需要学术识力,更要对文献保有一种警觉,既重视史的线索更要注重理论线索的梳理,实事求是,始终保持冷静、通达的平常心。
二 推源溯流法
清代云南诗学和有清一代学术一样,带有明显的总结意味,本书将注重在学术流变的梳理中发现清代云南诗学的价值。这便为本研究立足于宏阔的诗学背景并具有一定历史感提供了可能。而弄清楚其重要概念或范畴是在何种过程或背景下展开的又具有哪些自身特点,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关系着清代云南诗学置身于主流诗学大背景下处于何种地位,也表征着一些重要诗学观念起承断续的历史渊源。所以,在文学理论史尤其是在处于封建末世的清代诗学史上,此种研究方法便显得尤为必要。
我们知道,在中国古典诗学中,任何一个概念或范畴都有其发生发展的土壤,在其发展流变的历程中,不同时代的阐释赋予它新的理论内涵,隐约传达出不同的价值理念。在此意义上,认知应该是前在的基础性工作,因为古代诗文论著本身深奥难懂的古典语言、玄妙婉曲的抽象范畴、复杂多元的历史文化语境,使我们对其认知、读解变得困难重重,想要准确、恰切把握他们的审美之思更是不易。那么,通过对相关范畴概念源流的梳理,廓清其演变过程,我们才有可能完整地触摸并把握其发生、发展、演变直至定型的理论流向,才可能把握它在特定历史文化以及学术背景中的特定含义,从而做出有效诠释。
传统学者论诗大都注重追本溯源,传统儒家学者更是从儒家经义出发,不断对相关概念、范畴、命题追溯、阐释与发挥,清代学者更是如此。其往往在对学术史综合考察基础上及理论认知、思考中,希冀追本溯源整合理论资源。而在现代学术视野与清代社会文化大背景下,对西南边陲地域性诗学做一综合探讨与研究,无疑更别具意味。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它具高屋建瓴之势。这不仅仅是对研究对象——清代云南诗文论著的客观认知,更重要的还有在读解过程中主体性的某种建构。
三 点、面结合法
上文论及,清代云南诗学与清代总体学术特征一致,因其晚出而具有了某种集大成的意味,百川归海,所以更可能在宏观上给出总体印象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更为宏阔、更为全面、系统的比较、分析和把握。综观有清一代学术尤其诗学思想,就会发现清代与历代相较,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就是因其建立在历代著作总体之上而有的辩证特征,这种辩证在清代云南诗文论著中也非常明显,尤其在《诗经原始》《诗法萃编》《筱园诗话》中更为突出,这从《诗经原始》的序言以及《筱园诗话》的诗学思想也可以明显见出。
诚然,研究诸如方玉润《诗经原始》、师范《荫椿书屋诗话》、王寿昌《小清华园诗谈》、陈伟勋《酌雅诗话》、严廷中《药栏诗话》、许印芳《诗法萃编》以及朱庭珍《筱园诗话》等专门诗学著作,更能从总体上见出清代云南诗学的突出成绩,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略甚至不管不顾散落在诗文序跋、论诗诗中俯拾即是的散金碎玉。
鉴于此,本书将把从原始资料中提炼出的诗学概念、范畴、命题统摄起来,将这些“点”编织成一个理论之“网”,使本来繁杂、零碎、分散的诗学话语,用比较突出、比较集中的诗学问题统摄起来,使之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从横断面上体现清代云南诗学的特征及其总体风貌。简言之,就是从资料的海洋中去芜存菁,抽绎出一些比较突出集中、共性重要的诗学问题作为理论支点,带动对清代云南诗学整个“面”的研究。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对《诗经原始》《荫椿书屋诗话》《小清华园诗谈》《酌雅诗话》《药栏诗话》《诗法萃编》以及《筱园诗话》等较为系统的清代云南诗学著作的研究,尽可能辨明清代云南诗学的本来面目。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可能也需要阐明:为何是这几个范畴作为核心观念而不是别的?它们之间的横向联系与纵向相关性何在?什么机制使之连成一个历史、逻辑的序列,从而使之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甚至最终形成中国古典诗学内在的审美结构。显然,要触摸到清代云南诗学的内在精神结构、审美结构,宏观把握与高屋建瓴的整体构思是必不可少的。本书拈出“性情、学养与诗歌”也正是为了回答上述问题而设,希望这些努力能有助于对论题的有效探究。
[1] 张文勋主编:《滇文化与民族审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32页。
[2] 张国庆:《云南古代文学理论概览》,《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3] 黄霖:《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236—237页。
[4] 龚鹏程:《汉代思潮》,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8页。
[5] 黄霖:《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237—238页。
[6] 蓝华增:《诗论》,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22页。
[7] 黄霖:《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239—243页。
[8] 张国庆:《古代美学要题新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第4页。
[9] 黄霖著:《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244页。
[10] 此处,“折中”的意思即为调和各方面意见使之适中。
[11] 黄霖著:《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244页。
[12] 诗随情随景随事因人而变,变而通神,神而化之,这里明显具有价值论的倾向。
[13] 惠能:《坛经》,李明译注,岳麓书社2015年版,第178页。
[14] 参见陈良运《中国诗学批评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74页。
[15] 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中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82页。
[16] 陈良运:《中国诗学批评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74页。
[17] 参见袁嘉谷撰《朱孝廉小园墓碑》,载张国庆编选《云南古代诗文论著辑要》,中华书局2001年版。
[18] 参见陈良运《中国诗学批评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81页。
[19] 陈良运:《中国诗学批评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82页。
[20] 陈良运:《中国诗学批评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81页。
[21] 郭绍虞编选:《清诗话续编》,富寿荪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页。
[22] 张文勋:《许印芳的诗歌理论》,《思想战线》1989年第2期。
[23] 张国庆编选:《云南古代诗文论著辑要》,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页。
[24] 张国庆:《云南古代文学理论概览》,《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25] 张福三主编:《云南地方文学史》(古代卷),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77—578页。
[26] 张福三主编:《云南地方文学史》(古代卷),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08页。
[27] 参见孙秋克《明代云南文学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79页。
[28] 袁嘉谷:《袁嘉谷文集》卷1,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90页。
[29] 张国庆编选:《云南古代诗文论著辑要》,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3页。
[30] 蒋寅:《清诗话考》,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34页。
[31] [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斜目而视》,季广茂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07—308页。
[32] 如:漱亭同年,为游戎陆公仲子,能书喜画,结社碧峣别院。有“船载波光直到门”之句,梦楼太守极赏之,广为延鉴。遂作波光图,遍索诸名人题咏,且自号“波光”,以付于赵倚楼、鲍孤雁之后。前岁暴卒,年未五十,则“波光”二字,早寓不寿之征。参见张国庆《云南古代诗文论著辑要》,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3页。不过,须辨别此处“早亡”和《筱园诗话》里多次出现的“早死”文化意义上的不同,后者仅仅是对诗艺未精状况的一种感喟,前者明显具有一种启示性的审美意义。
[33] 参见蒋寅《清诗话考》,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60页。
[34] 耿幼壮:《倾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1—12页。
[35] 詹福瑞:《学者的魅力》,《读书》2016年第6期。
[36] 参见王汎森《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版,第17页。
[37] 涉及主体、文本、风格、格律等层面。
[38] 涉及主体、风格、现实世界、技巧等层面的关系。
[39] 蒋寅:《清诗话考》,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528页。
[40] [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斜目而视》,季广茂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05页。
[41] 转引自倪梁康《自识与反思》,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607—608页。
[42] 倪梁康:《自识与反思》,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609页。
[43] 参见王巍《科学哲学问题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52—53页。
[44] 王巍:《科学哲学问题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78页。
[45] 倪梁康:《自识与反思》,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62页。
[46] 李孝友、张勇、余嘉华:《云南丛书书目提要》,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320—321页。
[47] 清代滇地诗家论诗多重法,法中多重韵,如重韵者许印芳、袁嘉谷即是。此皆源自顾炎武提出的“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的训诂治经主张,建立以经学济理学之穷的学术藩篱。参见陈祖武、朱彤窗《乾嘉学派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64页。
[48] 蒋寅:《清诗话考》,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546页。
[49] 王汎森:《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版,第522页。
[50] 李孝友、张勇、余嘉华:《云南丛书书目提要》,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83页。
[51] 参见蒋寅《清诗话考》,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627—628页。
[52] 袁嘉谷评“滇人诗学,蔚如孙菊君孝廉,清如任秋舫明经,朴如许广文印山先生”,一个“朴”字很是精当,许氏诗学内外可谓一览无余。参见张国庆编选《云南古代诗文论著辑要》,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328页。
[53] 王阳明:《传习录》,沈顺葵译注,广州出版社2006年版,第27页。
[54] 王阳明:《传习录》,沈顺葵译注,广州出版社2006年版,第177页。
[55] 蒋寅:《清诗话考》,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601—602页。
[56] 张国庆、涂光社:《〈文心雕龙〉集校、集释、直译》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625页。
[57] 黄裕生:《时间与永恒》,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8页。
[58] 黄裕生:《时间与永恒》,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4页。
[59] 蒋寅:《清诗话考》,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673—674页。
[60] 技的方面,所凭应是清代朴学。
[61] 佛学在清代云南诗学中所占比重较少的原因,可能和滇地士大夫的仕宦之途以及所受的儒学教育有莫大关系。明代诗僧担当的诗禅之说在清代滇地已然笼罩在诗法之中,执法求禅,当是清代朴学使然。
[62] 钱穆先生认为,清代并非理学衰世,即使乾嘉经学考据之盛,实亦在理学演进范围。其《清儒学案》分四阶段述理学:晚明遗老、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参见陈祖武、朱彤窗《乾嘉学派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541—542页。
[63] 参见张国庆《云南古代诗文论著辑要》,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71—172页。即云:“天地人物,各有情状。以天时言,一时有一时之情状;以地方言,一方有一方之惰状;以人事言,一事有一事之情状;以物类言,一类有一类之情状。诗文题目所在,四者凑各,情状不同,移步换形,中有真意。文人笔端有口,能就现前真景,抒写成篇,即即是绝妙好词,所患词不达意耳。”
[64] 参见张国庆《云南古代诗文论著辑要》,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59页。如:“少陵云‘读书破万卷’,非谓学乎?‘下笔如有神’,非谓悟乎?味此二句,学与悟可一贯矣。”
[65] [美]罗杰·奥尔森:《基督教神学思想史》,吴瑞诚、徐成德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597页。
[66] 生安锋:《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69页。
[67] 即诗法本身似乎有了某种独立性,客观性,这是清代云南诗学逸出以往诗学传统的地方,也是清代朴学笼罩下的必然指向。方法论上,如阮元释“仁”,运汉学之法由字明理,理虽未明(参见陈来《仁学本体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第161—167页),但法与理、法与诗的关系值得探讨。
[68] 陈祖武、朱彤窗:《乾嘉学派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36页。
[69] 个中缘由:一则云南地处边陲;二则滇地诗家往往希冀维持诗歌的某种纯粹性或济世性。
[70] 黄裕生:《时间与永恒》,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2—43页。
[71] 张国庆:《云南古代文学理论概览》,《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72] 张国庆:《云南古代文学理论概览》,《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73] 张国庆:《云南古代文学理论概览》,《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74] 袁嘉谷:《袁嘉谷文集》卷1,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30页。
[75]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岳麓书社2009年版,第4页。
[76] 陈良运:《论〈筱园诗话〉的诗学价值》,《思想战线》2003年第3期。
[77] 张文勋:《许印芳的诗歌理论》,《张文勋全集》卷1,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9—120页。
[78] 陈来:《仁学本体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第88—89页。
[79] 张国庆:《云南古代文学理论概览》,《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80] 蒋寅:《清代文学论稿》,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164页。
[81] 蒋寅:《清代文学论稿》,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1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