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9章 一九八〇年 二十八岁
1月26日 短篇小说《罪证》刊于《人民日报》。
1月 短篇小说集《山地笔记》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收入《满月儿》等1979年之前发表的短篇小说37篇。在小说集的序言中,贾平凹说:“我清楚,我是在门前的山路上爬滚大的;爬滚大了,就到山上割那高高的柴草,吃山果子,喝山泉水,唱爬山调。山养活了我,我也懂得了山。后来,我进了城,在山里爱山,离开山,更想山了。每隔半个月,就给山里的朋友去信:峁后洼的野百合红了吗?大崖头的山梨花白了吗?”评论家费秉勋在著作《贾平凹论》中称这是贾平凹创作生涯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小说创作的重要特点是“浓重的主观抒情”。人们喜欢《山地笔记》,因为它的价值不在客观描写,而在它把一个青年初入世时对生活的感受和愿望真诚地动情地抒写出来:“说贾平凹于1977年在创作中发现了自己,是指他寻觅到一个文学角度,得以将他此时的际遇、心境、理想和美学的追求,和谐地表现出来;说他发现了自己同时是指他发现了自己文学表现上的所长,他就能在文坛上以鲜明的创作个性取得存在的价值和地位。贾平凹称得上是一个作家,严格地说就是从这时开始的。他所寻觅到的文学角度,就是以抒情的笔调讴歌事业和爱情。”[1]在刚刚打倒“四人帮”不久的凋敝的农村里,生产力尚未恢复,贾平凹以赞美的主调来反映一代青年人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给读者以强烈的共鸣和力量。贾平凹这个时期的作品,“总体上属现实主义文学的范畴”。
贾平凹、冯有源合著的短篇小说《癌症——一个真实的故事》发表于《芳草》第1期。
短篇小说《笛韵》刊于《绿原》第1期。
2月 短篇小说集《早晨的歌》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此书获陕西省“第一届优秀图书奖”。和《山地笔记》一样,这个集子中的作品多方面地展示了人物纯真的内心世界。小说语言质朴清新,描述了人们从特定时期走入“新时期”的欢欣喜悦之情。
短篇小说《日历》刊于《朝花》第2期。
短篇小说《牧羊人》刊于《新港》第2期。
3月 短篇小说《提兜女》刊于《上海文学》第3期。
4月 到西安市文联新创办的刊物《长安》编辑部工作。
短篇小说《山镇夜店》刊于《雨花》第4期。
短篇小说《阿娇出浴》刊于《长安》第4期。
5月 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刊于《雪莲》第3期。
短篇小说《月夜》刊于《芒种》第5期。
短篇小说《夏家老太》刊于《芳草》第5期。
短篇小说《大碗“羊肉泡”》刊于《滇池》第5期。
短篇小说《他和她的木耳》刊于《延河》第5期。
6月 短篇小说《头发》刊于《广州文艺》第6期。
7月 搬至西安北郊的方新村居住。后来他在散文《静虚村记》中详细记载过这里的生活:“方新村村子并不大,屋舍仄仄斜斜,也不规矩,像个公园,又比公园来得自然,只是没有花,被高高低低的绿树、庄稼包围。在城里,高楼大厦看得多了,也便腻了,陡然到了这里,便活泼泼地觉得新鲜。先是那树,差不多没了独立形象,枝叶交错,像一层浓重的绿云,被无数的树桩撑着。走进去,绿里才见村子,又尽被一道土墙围了,兀自立身,并不占瓦,却完好无缺,生了一层厚厚的绿苔,像是庄稼人剃头以后新生的青发。拢共两条巷道,其实连在一起,是个‘U’形。屋舍相对,门对着门,窗对着窗;一家鸡叫,单声儿持续半个时辰;巷头家养一条狗,贼便不能进来,几乎都是茅屋,并不是人家寒酸,茅屋是他们的讲究;冬天暖,夏天凉,又不怕被地震震了去。从东往西,从西往东,屋架撑得最高的,人字形搭得最起的,就是我的家了。”[2]贾平凹在方新村住了一年半。
7月10—20日 《延河》编辑部组织陕西省老、中、青作家在陕西省太白县召开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胡采、陈忠实、路遥、贾平凹、王蓬、京夫、邹志安、王晓新、蒋金彦、肖云儒、李星、蒙万夫等作家与评论家2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历时10天。时任《陕西日报》记者的肖云儒评论:“这是一次深入到艺术创作过程去指导创作的会,领导创作就要这样切实地领导。”
7月29日 《文艺报》编辑部为了解各地反映农村生活创作情况,派人到陕西调研,作协西安分会召开农村题材创作漫谈会。出席会议的有陈忠实、路遥、贾平凹、邹志安、王晓新、蒋金彦、韦昕、王愚等,《延河》主编王丕祥主持会议,《文艺报》编辑雷达出席会议。
7月 短篇小说《春愁》刊于《花溪》第7期。
8月 短篇小说《空谷箫人》刊于《上海文学》第8期。
短篇小说《饭间》刊于《春风》第8期。
9月13日 偶遇日本画家东山魁夷的名作《冬花》。引发内心的无限感慨,专门在散文《冬花》中描述:“像在千里之外遇见了知音,像浪迹的灵魂突然寻到了归宿。”“那画儿描绘的是一个冬夜。天上有一轮月亮,满满圆圆的,又在中天,可见是十五夜晚的子时。没有一点杂云,也没有一颗星星,占去了画面的二分之一的空间。月亮却还是不亮,淡极,白极……多么冷的夜晚啊,月亮欲明未明,世界在朦胧中虚去了,淡去了,只有树的存在……”
9月 短篇小说《雨后》刊于《天津日报》主办的《文艺增刊》第4期。
短篇小说《地震——1976年的一个故事》刊于《北京文学》第9期。
短篇小说《瓦罐》刊于《长安》第9期。
10月 短篇小说《七巧儿》刊于《新港》第10期。
短篇小说《上任》刊于《延河》第10期。
11月 短篇小说《鲤鱼杯》刊于《解放军文艺》第11期。
散文《月迹》刊于《散文》第11期。
12月23日 短篇小说《在姚村》刊于《光明日报》。
本年度重要研究论文
丁帆:《读贾平凹作品的描写艺术》,《文学评论》1980年第4期。
费秉勋:《试论贾平凹小说的艺术风格》,《延河》1980年第8期。
费秉勋:《贾平凹新作浅议》,《光明日报》1980年10月22日。
薛迪之:《〈山地笔记〉的艺术笔法》,《长安》1980年第10期。
阎纲:《贾平凹和他的短篇小说》,《光明日报》1980年2月6日。
注释
[1]费秉勋:《贾平凹论》,西北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4页。
[2]贾平凹:《静虚村记》,范培松编:《贾平凹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