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7章 一九七八年 二十六岁
1月 短篇小说《第一堂课》在《上海文艺》第1期发表。
散文《城市晨话》刊于《西安日报》。
2月 短篇小说《清油河上的婚事》刊于《甘肃文艺》第2期。
3月15—25日 《延河》复刊后召开了首次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胡采、王汶石、杜鹏程、余念、贺抒玉、董得理、陈忠实、路遥、贾平凹、王蓬、京夫、莫伸、李凤杰、徐岳、邹志安、王晓新等二十余名骨干作者参加会议。《延河》1978年第5期刊出短篇小说座谈会会议纪要《探讨当前文艺创作中的几个问题》以及王汶石的讲话《思想境界及其它》和柳青的《生活是创作的基础》等文章。
3月 短篇小说《满月儿》刊于《上海文艺》第3期,同年获全国首届短篇小说奖。《满月儿》发表后,立即受到评论界的注意。
《满月儿》的责任编辑是唐铁海。1978年秋唐铁海和谷苇代表《上海文学》和《收获》杂志到西安组稿,见到了贾平凹。
《满月儿》获奖,贾平凹的感受可谓跌宕起伏,先是自得自满:“《满月儿》在京获奖,赴京的路上我激动得睡不着,吃不下。临走时我一连写就了七八封信给亲朋众友,全带着,准备领奖的那天从北京发出。”然后是自卑失落:“一到北京,座谈会上坐满了老作家,坐满了新作家,谈谈他们的作品,看看他们的尊容,我的嚣张之气顿然消失,唉,我有什么可自傲的呢?不到西安,不知道山外的世界大小,不到北京,不知道中国的文坛高低,七八封告捷的信我一把火烧了。颁奖活动的七天里,我一语不发。我没什么可讲的,夜里一个人在长安街上走,冷风吹着,我只是走。自言自语我说了许多话,这话我是说给我听的,我不想让任何人知道。所以,直到现在,请原谅我还是不能披露出来。”[1]
《满月儿》奠定了贾平凹早期的声望。由此开始,贾平凹开始进入文坛的“主流”行列。胡采回忆:“他的小说《满月儿》在全国获奖后,每次从北京回来,都跑来看我,谈他自己的感想和收获。谈起话来,虽然还是那样慢声细语、朴实无华,表情还是那样腼腆、老老实实,但显然话是比过去多了,见闻广了,而且在腼腆、谦逊和慢声细语中,含蓄着一种奋发向前的豪情。他诚恳地表示:‘党和人民给的荣誉,读者和战友们的祝贺,等于是一把铁锤,锻造我,督促我,增加我奋斗的雄心壮志。’他幽默地说:‘我过去很欣赏契诃夫的一句话:大狗叫,小狗也叫。那时,我想:声音可以有大小,只要这声音是自己的,是有自己的真情实感的,也就可以了。现在,对这点,我有了新的理解,一个作者应当努力让自己的声音放大,这是时代、生活、人民的需要啊……’听了平凹的谈话,我明确地感觉到,这一年来,他的思想是显然在成长了。”[2]
短篇小说《“交待书”上的画》刊于《延河》第3期。
4月23日 《瘪棒棒变成黄金珠》刊于《陕西日报》、《城河一片棒枪声》刊于《西安日报》。
4月 《短篇二题》(《威信》《石头沟》)刊于《甘肃文艺》第4期。
5月 短篇小说《夜话》《派饭》刊于《莲湖文艺》第5期。
邹荻帆的《生活之路:读贾平凹的短篇小说》刊于5月23日的《文艺报》,该文是最早研究贾平凹小说的一篇评论文章。老诗人邹荻帆以诗人特有的敏感,最早发现了这颗文坛新星的光芒。从贾平凹的近三十篇小说里,他欣喜地嗅到了一种新鲜、别样的气息。他认为作品的语言、描写、人物“都是有生活气的、生动的”,同时也诚恳地指出了贾平凹小说艺术表现中过于“单纯”的问题。
6月 短篇小说《老师不在》刊于《陕西教育》第6期。
短篇小说《黎明》刊于《河南文艺》第6期。
短篇小说《水》刊于《儿童文学》第6期。
短篇小说《深深的秦岭里》刊于《郑州文艺》第6期。
短篇小说《第五十三个》刊于《上海文艺》第6期。该小说是对“‘文革’模式”的突破。如研究者所说:“贾平凹的短篇,大都选材平易,情节简单。说它是诗,更像是一首绝句;说是画,更像是一幅斗方白描。作者努力从生活中撷取精英,把它们纳入艺术花朵所编织的花环,来反映山区农村的时代风貌。”“作品来自生活,来自对生活的观察、敏感和热爱,艺术地再现生活的画面,这是贾平凹所刻意追求的艺术道路。”[3]
7月7日 散文《静静的脚步声》刊于《西安日报》。
7月 短篇小说《茶壶嫂》刊于《文艺作品》第7期。
9月 短篇小说《保京上任》刊于《延河》第9期;
10月 短篇小说《泉》刊于《安徽文艺》第10期。
12月 短篇小说《眼睛》刊于《陕西少年》第12期。
短篇小说《闷姑》刊于《群众文艺》第12期。
短篇小说《端阳》刊于《甘肃文艺》第12期。
本年度重要研究论文
程德培:《短小简练 清新自然——读〈第一堂课〉〈满月儿〉〈第五十三个〉》,《上海文艺》1978年第10期。
胡采:《关于贾平凹和他的小说》,《文汇报》1978年12月18日。
邹荻帆:《生活之路——读贾平凹的短篇小说》,《文艺报》1978年5月23日。
注释
[1]贾平凹:《我的台阶和台阶上的我》,王永生主编:《贾平凹文集》第12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2页。
[2]胡采:《新时期文艺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19页。
[3]程德培:《短小简练 清新自然——读〈第一堂课〉〈满月儿〉〈第五十三个〉》,《上海文艺》197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