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研究现状
在跨文化诗学研究中,从方法论上来讲,无论是要让西方的学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文论,或者是让中国的学者深刻掌握西方文论,都应该在自身所熟悉的本土文论和外域文论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以进行合理的沟通,或寻找一个合适的中介或平台,并且这座桥梁或中介的起始端应该首先从本土文论的某一点铺设起来,向对方的文论空间延伸,然后再到对方的文论空间中寻找能够对接这座桥梁的话语建筑材料。这座桥梁就是中西文论或诗学进行比较研究的沟通路径,而刘若愚就是严格遵循着这样的路径来做的。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中西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视域和路径应该是多元化的,也应该是一个较为长期的历史性研究工程,刘若愚只能是在某一个阶段上,从其中的一个维度会通中西文论的优秀开拓者,不能把其单个人视为全部的西方文论与中国文论的接轨者与会通者。
刘若愚的第一部著作《中国诗学》在英国和美国出版后为他赢得了较高的学术声誉,可以说是他的成名之作,直到今天还在英语国家和西方世界享有盛名,成为西方汉学名著,并在亚洲各国翻译出版。最为中国学界所熟知和称道的《中国文学理论》更是他生前身后的重磅之作,也是引起各国学人思考的一本书。而他的《中国文学艺术精华》曾是新加坡大学中文系的中国文学教材,也是中国国内的老师选定的为留学生开设中国文学课的教材,如此等等。刘若愚的思想和学说在欧美世界得到尊重,“固守国内本土学术研究的纯粹者,也开始从不屑了解退却于道听途说的偏见,再退却于半信半疑的心悦诚服,当下开始小心翼翼地试读刘若愚著作的汉译读本了。这无疑是中国学界的一个进步”[5]。但实事求是地说,国内对刘若愚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
刘若愚的《李商隐的诗——中国九世纪的巴洛克诗人》和《语言·悖论·诗学——一种中国观》直到现在也还没有汉译本出版。
当前对刘若愚的研究专著仅有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詹杭伦先生的《刘若愚 融合中西诗学之路》一书,其由北京的文津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此书是专门研究刘若愚的,而且是把刘若愚作为跨文化沟通的个案来进行剖析。但是詹杭伦教授在书中只是针对刘若愚的学术之路即以时间为顺序对其论文和专著进行介绍,其中的章节只是按成书的先后顺序来对每一本书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介绍,然后进行分析,最后再进行一定的评价和补充,并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化、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研究思路,因而也没有涉及对刘若愚整体思想的研究。
学位论文到现在也是数量有限,有上海师范大学的一篇文艺学方向的硕士论文即《异质语境中的古代文论研究——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与中国本土研究之比较》,此论文只是以刘若愚的《中国文学理论》一书为研究对象,并以当代中国本土学者的古代文论研究为基础,比较、分析他们在文论研究中存在差异的原因,以理解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现代转型和走向世界的过程。所以走的还是个体的研究之路,没有从整体上去把握与剖析刘若愚的诗学思想和体系,其研究还是不够全面与完整。所以我们今天存在杨乃乔教授所说的“谁来评判刘若愚”的问题。可以这样说,至今还没有人对刘若愚的思想体系做系统、宏观、整体的研究。
而对刘若愚的所有著作和论文进行整体性的观照和研究,从跨文化的角度对其诗学思想进行系统化的研究,整理和形成理论体系来把握和理解其思想,并在其中进行中西和古今的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与融合,这项工作也是任重而道远的。刘若愚试图构建适应全世界的文学理论,即跨文化诗学,他为此孜孜不倦,其努力是可贵的,虽然其中也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而且现今其理论体系的继承者还没有出现,他毕生的努力却只是未竟的事业,这是比较遗憾的。所以今天我们应该努力梳理思路,从他的思想中汲取营养,在全球化语境下的今天为中国文论走向世界继续前行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