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与英国文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研究思路与方法

鉴于目前学界还没有对张爱玲与英国文学的关系进行专门探讨,本书在史料梳理和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此进行详细考察,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针对几个重要问题而展开:其一,有没有必要研究张爱玲与英国文学;其二,张爱玲为什么受到英国文学的影响;其三,影响的具体表现;其四,张爱玲对英国文学之接受特征及价值启示探讨。

首先,有没有必要研究张爱玲与英国文学。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在前文对张爱玲与外国文学的研究述评中已初见端倪,而且通过对史料的爬梳,可以发现在张爱玲所阅读接触的外国文学中,英国作家作品所占数量最多。[64]研究现状的不足和研究史料的整理发现,让张爱玲与英国文学这个问题的探讨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可以拓展张爱玲研究领域,而且通过探究张爱玲在对英国作家作品的接受过程中如何产生变异并衍生出新质,可以更好地感悟和理解20世纪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话和沟通,同时对于反思当代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关系发展及当代中国文学创作实践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其次,张爱玲为什么受到英国文学的影响,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其一,从张爱玲的家庭环境、求学经历及当时的社会时代氛围等客观背景来看,4岁那年,母亲和姑姑远去英国,张爱玲从此开始了对英国的朦胧感知,并将求学理想与英国联系在一起,这是张爱玲最初的英国情缘,也是她对英国文学阅读的动因之一。当然,“五四”之后中国对英国文学的大量引进,以及张爱玲自小学习英语,并先后在圣玛利亚女校、香港大学就读等经历,也是她接触阅读英国文学的重要背景。其二,张爱玲对英国文学的偏好,更与她主观的情感和创作体认及审美气质、生命感受紧密关联,理性旁观的叙述角度、城市生活的题材内容及幻灭感让张爱玲与之产生共鸣,并由于这种契合相通而进一步拉近了张爱玲与英国文学的距离。其中,幻灭感是使张爱玲与英国作家之间产生强烈共鸣的关键因素,对张爱玲生命意识的生长也发挥着重要作用。[65]

再次,影响的具体表现。英国文学对张爱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女性婚姻观、人性透视及反讽艺术三个方面,彰显出与中国传统文学的不尽相同之处,不过张爱玲在吸收借鉴过程中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转化、变通与融合。此外,在受英国文学总体影响的大背景下,张爱玲与她所喜好的不同英国作家之间又呈现出丰富的动态关系,其中既有精神体悟、故事内容方面的影响,也有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等层面的借鉴以及共鸣相通之处,并融入自己的情思感悟,进行了创造性转化。[66]

需要就此指出的是,虽然张爱玲所提及的英国作家数量不少,但她并不是全盘接受,而是有自己的选择、侧重和喜好,本书所指的英国文学也主要以张爱玲所熟知的萧伯纳、赫胥黎、毛姆、威尔斯、劳伦斯这些英国作家为代表,并不涵盖从古至今所有的英国文学,下编作家论即分别以这些作家为代表展开张爱玲与英国文学的创作关系探讨。之所以这样安排,出于两点考虑:(1)英国文学卷帙浩繁,试图对其做出百科全书式的叙述是鲁莽的,也是笔者能力所限的,张爱玲也并不是对所有的英国文学都一律喜好,而是有自己的选择,所以需要根据张爱玲的阅读倾向对繁复的英国文学做出选择处理;(2)虽然作为一个整体,这些英国作家有着创作共性,但在共性之外,每个作家都具有自己的创作特色和个性,而张爱玲在对这些不同英国作家作品的吸收借鉴中自然会有所侧重;即便是某几个英国作家所共有的特性,亦在共通之表现下存在个体的微妙差异,如果不仔细辨别,就会流于无关紧要的议论和平面列举。基于此,上编综合论主要对张爱玲与英国文学的总体关联做出概要性勾勒,察看二者的基本轮廓,并探讨英国文学作为一种有效的参照对张爱玲创作所可能产生的实际影响,下编作家论则主要对张爱玲与英国作家的创作关系进行个案解读,以相对集中和明晰地展开张爱玲与英国文学的关系探究,其目的是力图从张爱玲与英国文学的关系中理出一个大致明晰的头绪,又同时保持张爱玲与每个英国作家的完整性,并揭示出单个作家与复杂的英国文学集合体之间的丰富关系。

最后,在结语部分,就张爱玲对英国文学的接受特征、价值成就及论题所带来的感悟进行阐释说明。

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如下。

第一,文献阅读法。通过爬梳张爱玲与外国文学的接触事实,以张爱玲所熟读的外国作家作品为线索和代表,捕捉张爱玲与某一外国文学的创作关系,确定本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即张爱玲与英国文学的关系探讨。主要采用文献法对张爱玲所阅读和接触的外国作家作品进行查阅整理:一是散见于张爱玲小说、散文中,以及张爱玲所翻译的外国作家作品;二是张爱玲在“《传奇》集评茶会记”“女作家聚谈会”等会谈中,以及在接受殷允芃、水晶等相关访谈中所提及的外国作家作品;三是张子静、胡兰成、夏志清、宋淇(林以亮)、王祯和、麦卡锡、高克毅、司马新等人在与张爱玲往来片段中所零星提到的张爱玲阅读和接触的外国作家作品。要指出的是,张爱玲的生平史料相对较少,她既没有专门的日志出版,也没有自传、回忆录发表[67],在数量有限的友人公开发表与她的往来书信中虽然提到过一些外国作家作品,但没有详述。[68]在张子静、胡兰成、王祯和、麦卡锡、高克毅、司马新等人关于与之短暂交往的回忆片段中,张爱玲也没有多方面谈及自己与外国文学的关联之处。此外,张爱玲一生中所接受的访谈只有20世纪40年代的“《传奇》集评茶会记”“女作家聚谈会”,以及20世纪50年代离开大陆之后接受殷允芃和水晶等屈指可数的几次访问[69],在这为数不多的几次访谈中,所谈论的话题也并不全是有关她所接触和阅读的外国作家作品。而且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幽居生活,张爱玲可以说是与世隔绝,外界对她晚年的生活状态也鲜少知晓。不过史料的有限,并不意味着论文在探讨张爱玲与英国文学的创作关系时会凭空架设,本书将对散落在各种著述或单篇文章中的相关史料进行细致爬梳,力求以史料考证为方向,并结合文本细读,言之有据,对张爱玲与英国文学的创作关系进行深入细致探讨。

第二,宏观探讨与微观细读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从整体性视角切入对张爱玲与英国文学关系的探讨,分析张爱玲阅读接受英国文学的客观背景,张爱玲与英国文学之间所产生的共鸣以及所可能受到的实际影响。另一方面,以张爱玲所熟读的英国作家为代表,具体分析张爱玲在创作中与英国文学的相通之处及借鉴转化印痕。通过对张爱玲及其所熟读的英国作家创作关系之具体实例的考察,思辨其中或隐或显的契合之处,并追溯张爱玲在创造性接受中的吸收、借鉴及转化痕迹,以避免大而空泛的论述罗列。另外,由于张爱玲研究成果汗牛充栋,虽然目前学界对张爱玲与英国作家的创作关系没有充分关注,但并不是完全未涉及,前人的成果也是本书重要的研究基础,不可忽视,所以在探讨时为了对某个具体论题有更好的把握,本书将先对学界相关成果进行评析,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探讨。这样的情况有三:一是前人已敏感指出张爱玲与某个英国作家的关联之处,笔者也认同,但尚未展开详细探讨的;二是学界已有探讨,但笔者认为某个问题还有待商榷之处的;三是学界对某个问题有所探讨,但笔者认为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和深入阐发的。对于上述研究情形,本书既以学界已有研究成果为借鉴,又力图在此基础上拓展深化,以显示本书与前人研究成果的区别所在,对于学界尚未触及的论题,本书将直接进行探讨,意图通过这两个层面的努力,达到对张爱玲的理解。

第三,采用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变异研究、接受美学、跨文化研究等方法。从论题而言,对张爱玲与英国文学的关系进行探讨,主要关注的是影响研究,但同时也融合平行研究等各种方法。也就是说,既从影响研究角度探讨英国文学对张爱玲所产生的实际影响,也从平行研究角度捕捉张爱玲与英国文学之间的共鸣相通之处。在具体的个案解读中,所选取的五位作家,是以张爱玲在自己文章中、接受他人访谈,以及周边友人的回忆录中都反复出现并以张爱玲自言好读为标准,所以影响研究是探讨的基础,但在解读中同样不排除平行研究方法的运用,因为张爱玲与英国作家之间既有影响借鉴之处,也有共鸣相通的地方。此外,还需要申明的一点是,由于论题为“张爱玲与英国文学”,所以本书所搜集的资料、探讨的论题,都以英国文学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张爱玲与其他西方文学或者中国文学的创作关系。

在正式进入论题之前,还需要预设性地明确这样几个问题:即张爱玲的审美趣味、思维方式是怎样使她将英国文学创造性地吸收和转化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中?除了文学作品的吸收借鉴,这些英国作家在张爱玲精神结构中的位置和作用是怎样的?从期待视野来说,本书所着力的不仅在于探讨张爱玲与英国文学的创作关系,更试图通过文本细读及感念思悟,发掘张爱玲及其文本深处的精神内质,这种精神内质沉潜在张爱玲的生活与创作中,除了评论者广为论之的苍凉灰暗,还有张爱玲由对个体生命的真切体验所引发的对生命的执着和爱。这些问题将在后文得到反复深入的阐述。

最后要说的是,虽然本书对论题所指的英国文学有所界定和说明,但由于论题所涉及的作家之多,阅读量之大,范围之广,而且大多是前人所未充分关注或未涉猎过的内容,再加上对英文原著的阅读,其中的写作难度自是不言而喻的。


[1] 绪论部分曾以《张爱玲与外国文学研究述评》为题发表于《理论月刊》2011年第3期,有删改。

[2] 参见金宏达《张爱玲研究的新视角》,金宏达主编《回望张爱玲·镜像缤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452—465页。金宏达之文对此进行了系统归纳。

[3] 温儒敏:《近二十年来张爱玲在大陆的“接受史”》,刘绍铭、梁秉钧、许子东编《再读张爱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第24—25页。

[4] 田霖:《二十世纪末张爱玲在中国的经典化历程》,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 张瑞田:《近五年张爱玲研究综述》,《皖西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

[6] 张英:《张爱玲接受史论》,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7] 李微:《在美与接受之间——论张爱玲及接受情况》,硕士学位论文,安徽大学,2005年。

[8] 庄俊芳:《“张爱玲现象”的历史考察》,硕士学位论文,东华大学,2006年。

[9] 吴宏娟:《美在“参差的对照”——比较视野中的海外“张学”》,硕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07年。

[10] 李晓虹:《张爱玲研究述评》,《新疆社科论坛》1991年第1期。

[11] 灵真:《海内外张爱玲研究述评》,《华文文学》1996年第1期。

[12] 刘维荣:《海外张爱玲研究述评》,《社会科学家》1999年第5期。

[13] 王卫平、马琳:《张爱玲研究五十年述评》,《学术月刊》1997年第11期。

[14] 黄玲玲:《六十年代以来张爱玲研究述评》,《文教资料》2000年第2期。

[15] 何杏枫:《张爱玲研究在北美》,《华文文学》2002年第1期。

[16] 柳星:《倾城之恋:港台学者的“张爱玲书写”》,《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17] 杨青泉:《张爱玲研究的“关键词”——张爱玲研究回顾》,《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18] 胡沛萍:《近年国内张爱玲小说研究述评》,《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19] 参见陈子善编《张爱玲的风气:1949年前张爱玲评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第72页。

[20] 同上书,第74页。

[21] 参见陈子善编《张爱玲的风气:1949年前张爱玲评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第76页。

[22] 同上书,第103页。

[23] 同上书,第53页。

[24] 同上书,第106页。

[25]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刘绍铭等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2—273页。

[26] 参见刘绍铭、梁秉钧、许子东编《再读张爱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第365页。

[27] 水晶:《张爱玲的小说艺术》,(中国台湾)大地出版社1973年版,第7页。

[28] 水晶:《替张爱玲补妆》,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

[29] 水晶:《张爱玲的小说艺术》,(中国台湾)大地出版社1973年版。

[30] 陈晖:《张爱玲与现代主义》,新世纪出版社2004年版,第71页。

[31] 吴晓宁:《张爱玲与毛姆》,《盐城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

[32] 于青:《张爱玲小说艺术漫谈》,《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4期。

[33] 韩蕊:《张爱玲与毛姆小说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2002年。

[34] 刘锋杰:《从毛姆、卡夫卡到张爱玲——张爱玲的现代性之发生》,《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35] 李春燕:《试论毛姆与张爱玲创作的异同》,《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36] 沐子、赵阳:《镜水中的现实建构——论张爱玲与毛姆的小说》,《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37] 秦宏:《人间无爱——毛姆和张爱玲对人性的认识》,《外国语言文学》2006年第3期。

[38] 黄季英:《扭曲的女性与反抗的女性——〈金锁记〉与〈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异同论》,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39] 孙凯:《不幸婚姻下的吉特鲁德和七巧》,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40] 曲拓:《“他者”的欲望——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儿子与情人〉和〈金锁记〉之比较》,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2008年。

[41] 侯宏虹:《传统与现代的激情交叉点——张爱玲与劳伦斯创作简析》,《内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3期。

[42] 张建宏:《“情结”学说的演绎和超越》,《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1期。

[43] 傅潇霄:《劳伦斯与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人性观及女性观》,《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44] 涂晓群、曾娜:《转型时期作家对人性的揭示——谈劳伦斯与张爱玲的前期创作》,《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45] 涂晓群:《论转型时期劳伦斯与张爱玲的创作共性》,《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46] 姚璐璐:《试析〈儿子与情人〉与〈金锁记〉中母亲原罪意识之表现》,《外国语文》2009年第5期。

[47] 杜娟:《劳伦斯与张爱玲小说之女性观探微》,《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48] 陆小宁、刘志一:《〈呼啸山庄〉与〈金锁记〉情感世界之比较》,《外国文学研究》2000年第1期。

[49] 王艳、王晋华:《夏洛蒂·勃朗特与张爱玲作品的婚姻观之比较》,《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50] 刘晓克:《绣在屏风上的鸟与倔强的灵魂——张爱玲与简·奥斯丁小说女性人物形象之比较》,《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8期。

[51] 张艳蕊:《顺从姿态下的女性意识——简·奥斯丁与张爱玲作品的女性意识之比较》,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师范大学,2001年。

[52] 闫俊玲:《对比奥斯丁和张爱玲作品中的婚姻观》,《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53] 范丽娜:《简析简·奥斯丁和张爱玲作品异同的原因》,《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54] 付明端:《“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社会学和心理学视野中的张爱玲与奥斯丁》,《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55] 黄玲青:《张爱玲小说与〈源氏物语〉对读》,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6] 李梅:《张爱玲的小说传统与文学中的日常叙事》,博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05年。

[57] 潘华凌、李菊花:《殊途同归 神交与往——伍尔芙与张爱玲的女性意识比较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7期。

[58] 杜娟:《张爱玲与伍尔夫女性主义之比较》,《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8期。

[59] 将张爱玲与某一外国作家进行平行比较的研究成果还有很多,如姚玳玫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二题》中提到张爱玲小说的构架形式有点类似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小说,人物心态与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所面临的那种“双重人格”的绝望矛盾的,甚至半疯狂的心境相像,但作者仅仅是点到,而没有更多涉及。此外,还有《寂寞将何言——张爱玲与伊迪丝·沃顿及其作品中人物边缘地位之比较》《独白与死亡——从安德森〈森林之死〉到张爱玲的〈花凋〉》《东西方女性婚姻爱情叙事比较——张爱玲〈倾城之恋〉和玛格丽特·米切尔〈飘〉》《〈花凋〉与〈善良的乡下人〉“女畸人”创作之平行研究》《哈代和张爱玲小说中的现代意识探析》《妥协的或不妥协的男女之爱——〈色·戒〉与〈海的沉默〉之校读》《中韩现代女作家作品中的内在意识比较——姜敬爱与丁玲、萧红、张爱玲比较》《林芙美子与张爱玲女性意识之比较》《缺失性母爱与女性创作——杜拉斯和张爱玲的比较性研究》《川端康成和张爱玲的悲剧意识比较——从百子与曼璐的悲剧历程说起》《跨越时空的契合——张爱玲和波伏娃的女性意识比较》《女性文学中的“日常生活叙事”——以赛珍珠、张爱玲为例》等。

[60] 高全之:《本是同根生——为〈十八春〉〈半生缘〉追本溯源》,《张爱玲学》,(中国台湾)麦田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版,第279—295页。

[61] 苏友贞:《张爱玲怕谁?》,《万象》2005年第3期。

[62] 刘志荣、马强:《张爱玲与现代末日意识》,《中国比较文学》2000年第2期。

[63] 高全之:《张爱玲小说的时间印象——兼论〈浮花浪蕊〉离乡与〈怨女〉归航》,《张爱玲学》,(中国台湾)麦田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版,第343—364页。

[64] 具体史料梳理见第二章第三节之“张爱玲对英国文学的阅读和接受背景”。

[65] 本书第二章和第三章即围绕此问题而展开,各有侧重,第二章主要从客观条件与背景方面分析张爱玲的英国情缘,第三章则主要从主观方面探讨张爱玲为何对英国文学有所偏好。

[66] 第四章和第五章即是对张爱玲与英国文学关系的详细探讨,上编中第四章从总体角度探寻张爱玲从英国文学中所可能受到的实际影响,下编则分别以单个作家为序,具体分析张爱玲与之创作关系。

[67] 自2009年以来相继出版的《小团圆》《易经》《雷峰塔》都是张爱玲写的自传性小说,而不是自传。

[68] 参见夏志清《张爱玲给夏志清的信》(子通、亦清主编:《张爱玲评说六十年》,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版),以及张爱玲、宋淇、宋邝文美著,宋以朗编《张爱玲私语录》之第四部分《书信选录》(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69] 其中水晶对张爱玲的访问颇费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