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IoT原理和优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3 为什么NB-IoT会出现

物联网实现的基础之一在于数据的传输,不同的物联网业务对数据传输能力和实时性都有着不同要求。

根据传输速率的不同,可将物联网业务区分为高速、中速和低速业务。

高速率业务:主要使用3G、4G技术,例如车载物联网设备和监控摄像头,对应的业务特点要求实时的数据传输。

中等速率业务:主要使用GPRS技术,例如居民小区或超市的储物柜,使用频率高但并非实时使用,对网络传输速率的要求远不及高速率业务。

低速率业务:业界将低速率业务市场归纳为LPWAN市场,即低功耗广域网。目前还没有对应的蜂窝技术,多数情况下通过GPRS技术实现,从而带来了成本高的问题,影响低速率业务普及度。

也就是说,目前急需开拓低速率业务市场,而低速率业务市场其实是最大的市场,如建筑中的灭火器、科学研究中使用的各种监测器,此类设备在生活中出现的频率很低,但汇集起来的总数却很可观,收集这些数据用于各类用途,比如改善城市设备的配置等。

NB-IoT是一种新的窄带蜂窝通信技术,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2013年,沃达丰与华为携手开始了新型通信标准的研究,起初他们将该通信技术称为“NB-M2M(LTE for Machine to Machine)”。

2014年5月,3GPP的GERAN组成立了新的研究项目——“FS_IoT_LC”,该项目主要研究新型的无线电接入网系统,“NB-M2M”成为该项目的研究方向之一。稍后,高通公司提交了“NB-OFDM”(Narrow Band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窄带正交频分复用)的技术方案。

2015年5月,“NB-M2M”方案和“NB-OFDM”方案融合成为“NB-CIoT”(Narrow Band Cellular IoT)。该方案的融合之处主要在于:通信上行采用FDMA多址方式,而下行采用OFDM多址方式。

2015年7月,爱立信联合中兴、诺基亚等公司,提出了“NB-LTE”(Narrow Band LTE)的技术方案。

在2015年9月的RAN#69次全会上,经过激烈的讨论和协商,各方案的主导者将两个技术方案(“NB-CIoT”和“NB-LTE”)进行了融合,3GPP对统一后的标准工作进行了立项。该标准作为统一的国际标准,称为“NB-IoT基于蜂窝的窄带物联网”。自此,“NB M2M”“NB-OFDM”“NB-CIoT”“NB-LTE”都成为历史。

2016年6月,NB-IoT的核心标准作为物联网专有协议,在3GPP Rel-13被冻结。同年9月,完成NB-IoT性能部分的标准制定。2017年1月,完成NB-IoT一致性测试部分的标准制定。

促成这几种低功耗蜂窝技术“结盟”的关键,并不仅仅是日益增长的商业诉求,还有其他新生的(非授权频段)低功耗接入技术的威胁。LoRa、SIGFOX、RPMA等新兴接入技术的出现,促成了3PGG中相关成员企业和组织的抱团发展。

和其竞争对手一样,NB-IoT着眼于低功耗、广域覆盖的通信应用。终端的通信机制相对简单,无线通信的耗电量相对较低,适合小数据量、低频率(低吞吐率)的信息上传,信号覆盖的范围则与普通的移动网络技术基本一样,行业内将此类技术统称为“LPWAN技术”。

NB-IoT针对M2M通信场景对原有的4G网络进行了技术优化,适当地平衡网络特性和终端特性,以适应物联网应用的需求。

在“距离、品质、特性”和“能耗、成本”中,保证“距离”上的广域覆盖,一定程度地降低“品质”(例如采用半双工的通信模式,不支持高带宽的数据传送),减少“特性”(例如不支持切换,即连接态的移动性管理)。

网络特性“缩水”的好处就是:同时也降低了终端的通信“能耗”,并可以通过简化通信模块的复杂度来降低“成本”(例如简化通信链路层的处理算法)。

所以说,为了满足部分物联网终端的个性要求(低能耗、低成本),网络做出了“妥协”。NB-IoT是“牺牲”了一些网络特性,满足物联网中不同以往的应用需要。

最初,NB-IoT的规范是针对静态的应用场景(如智能抄表)设计的,所以在Rel-13版本(2016年6月)中,它并不支持连接状态下的移动性管理,即不支持“无线切换”。在随后的Rel-14版本中,NB-IoT会支持基站小区间的切换,保证业务在移动状态下的连续性。

从NB-IoT的特性中可以看出,NB-IoT通过“信号增强”“寻呼优化”加强了通信覆盖的深度。主要通过三个方面“照顾”终端对低耗电、低成本的要求:

① 引入了低功耗的“睡眠”模式(PSM、eDRX);

② 降低了对通信品质的要求,简化了终端设计(半双工模式、协议栈简化等);

③ 通过两种功能优化模式(CP模式、UP模式)简化流程,减少了终端和网络的交互量。

这些对广域移动通信技术的“优化”设计,使得NB-IoT更加适合于部分物联网的场景应用,也就是LPWAN类型的应用。并且由于引入了睡眠模式,降低了通信品质的要求(主要是实时性要求),NB-IoT的基站比传统基站能够接入更多的(承载LPWAN业务的)终端。

采用NB-IoT的终端可以在满足低功耗的需求下,用于较高密度部署、低频次数据采集的应用(包括固定位置的抄表、仓储和物流管理、城市公共设置的信息采集等),或者是较低密度部署、长距离通信连接的应用(包括农情监控、地质水文监测等)。

当然,作为一种LPWAN技术,NB-IoT有其固有的局限性,它显然并不适用于要求低时延、高可靠性的业务(车联网、远程医疗),而且中等需求的业务(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家居)对于它来说也稍显“吃力”。

在物联网技术生态中,没有一种通信接入技术能够适用所有的应用场景,各种接入技术之间存在一定的互补效应,NB-IoT能够依靠其技术特性在物联网领域中占据着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