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章 被操纵的你,并非唯一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种难以察觉的精神操纵悄然存在。这种操纵狡猾地利用我们的恐惧、忧虑,以及对爱与理解的深切渴望,通过不断地试探与强化,让人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变为操纵者的傀儡。被操纵者往往会违背自己的真实意愿,心甘情愿地为操纵者做事,甚至在试图反抗后陷入更深的困境,最终无法自拔。
这种操纵可能渗透到各种社会关系中,无论男女,都有可能深陷操纵的泥淖。它可能表现为情感操纵、侮辱,或是被卷入操纵者有意无意的心理游戏。操纵者可能是我们的父母、子女、同事、朋友、领导、老师,甚至是我们的亲密爱人。
略显讽刺的是,操纵关系往往最容易在紧密的人际关系中形成,越是有重要意义的情感纽带,越是容易将操纵关系隐藏起来。这种关系几乎创造了一个封闭的环境,将被操纵者困在其中,操纵者通过不断地洗脑使之崩溃。而操纵者则常常站在他们自己构建的道德高地上,俯视着被诱捕的被操纵者,在这段有毒的关系中侵蚀其自尊,摧残其心灵,虚耗其人生。
精神操纵是支“双人舞”
精神操纵如同一场复杂的“双人舞”,需要操纵者与被操纵者双方的紧密配合。操纵者,作为这场关系的显性主导者,担任着绝对权威的角色;而被操纵者的每一次顺从,无疑为操纵者的行为提供了积极的反馈,推动这段关系不断向更深层次发展。在此过程中,被操纵者无形中成为这场操纵游戏的“共谋”。
操纵的手法多种多样,如同一种潜伏期长的慢性病,初时难以察觉,待到发现时往往已深陷其中。对被操纵者而言,这种操纵关系所带来的焦虑和烦恼会从心理层面逐渐侵蚀到身体,导致他们在一次次的被操纵和被剥削中逐渐失去反抗的能力。
在我接触过的被操纵者中,不乏事业有成、魅力四溢的精英人士。然而,他们一旦陷入情感操纵的漩涡,便会逐渐失去自我认知,自信也随之土崩瓦解。无论他们曾经多么坚强勇敢、充满活力,最终都可能陷入极度的痛苦和自我憎恨之中。
手握牢笼钥匙的囚徒
操纵者通过影响他人思维并改变他人行为以服务于自己的目的。若“改变他人行为”无法达成,那么操纵自然也就失去了意义。在操纵关系中,被操纵者被迫接受操纵者强加的思想或行为。只要被操纵者持续容忍这种剥削和控制,这种不健康的关系就会在他们之间持续存在。
被操纵者既是操纵者的囚徒,也是自我囚禁的狱卒。精神操纵虽然形式多样,但究其本质,都是需要双方共同参与的。这意味着,启动这种关系的钥匙实际上掌握在被操纵者手中。
有些被操纵者试图通过简单的沟通来指出操纵者的霸道行为,并表达自己在这种关系中的不满和不公。然而,这往往无法改变操纵者的行为。因为在操纵者的观念里,只有利益和目标才是最重要的。他们就像是以目标为导向的棋手,又怎会关心棋子的内心感受呢?
操纵之所以能够得逞,是因为它往往经过精心的设计。作为被操纵者,一旦掌握了反操纵的能力,就能打破这种关系的权力平衡。当你不再按照操纵者的期望去配合、屈服或妥协,当他们的威胁、恐吓或软硬兼施对你不再有效,当你对他们的操纵手段无动于衷时,你就已经单方面改变了这种关系的性质。
情感操纵比你想象中更常见
情感操纵者常常采用误导、扭曲事实、贬低、否定行为、转嫁责任,甚至曲解被操纵者的感受与想法等手段,以实现其情感操纵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被操纵者往往会经历一系列心理变化:最初可能觉得操纵者的行为令人难以置信,随后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和感受,逐渐变得敏感自卑、无助失措,最终自我洗脑,只能遵从操纵者的指令行事,沦为一具“活着的傀儡”。
既然操纵行为如此可怕,为何操纵者没有及时察觉呢?
这主要是因为,对于大多数操纵者而言,“操纵某一个人”并非他们的初衷。很多时候,操纵者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行为已经构成了一个操纵循环。毕竟,很少有人会精心策划如何折磨和虐待自己爱的人。
人们在投入“爱”的旅程的初期,总是满怀“为了爱你,我可以付出一切”的信念。然而,在经营情感的过程中,一部分人逐渐要求对方支付“爱的薪资”,以爱的名义进行“索取”和“要求”,做着自认为“对你好”的事情,最终演变为“如果你爱我,就应该听我的”。
当然,也有一些操纵者清楚地知道自己对对方具有强烈的操纵欲望,但他们从未关注过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这种情况在亲子关系和伴侣关系中尤为常见。为了在被操纵者心中占据权威地位,操纵者会习惯性地对被操纵者进行打压和认知否定,使被操纵者对他形成一种不正常的心理依赖,从而全盘接受操纵者的各种安排。
让我们稍事回忆,你是否也曾听到这样的言论——
“你也太差劲了,怎么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你脾气这么差,除了我有谁能忍得了你?”
“为什么你总是疑神疑鬼的?我都跟你说了不是这样的!”
“你胸好小/腿好粗啊!你该庆幸我不介意。”
“你爱我的话,就应该为我改变,除非你不爱我,是在骗我。”
“我是你爸爸/妈妈/男朋友/女朋友/老公/老婆啊!你不相信我,难道去信一个外人?”
当这些话语从我们身边亲近的人口中反复说出,我们会在无形中开始相信他们的评价——
“我真的很没用,什么都做不好。”
“我脾气坏,又多疑,身边的人能包容我真是难为他们了。”
“我又胖又丑,没人会喜欢我。”
“为了我爸爸/妈妈/男朋友/女朋友/老公/老婆,我必须按照他们的期望去做。”
帕萃丝·埃文斯(Patricia Evans)在她的著作《不要用爱控制我》中提到:“如果我们总是接受别人对我们的定义,就会相信他们的评价是真实的。”
不论是否出于主动的情感操控,这些语言和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操纵者想要将你塑造成他们期望的样子的意图。如果你轻信了这些言论并因此产生了负面情绪,那么这些偏颇的言论将对你产生深远的影响。
需要强调的是,我并非要大家全盘否定他人的批评。正向的、建设性的批评是有助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的。然而,持续的负面评价却会严重打击我们的自信心。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分辨,并保持对自己的真实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