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一、研究背景
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以数字创意为核心的文化软实力成为全球竞争战略重点,通过发展数字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采取的重要战略举措。梳理数字创意产业的国家政策可以发现,我国数字创意产业的战略地位在2009年就开始逐步确立(孟宇,2017)。2009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该文件明确提出数字内容产业是新兴文化业态发展的重点。2010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进一步确立了数字创意产业的战略地位,该文件指出大力发展数字虚拟技术,旨在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2011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等重点文化产业,调整文化产业结构。2012年出台的《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指出采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来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和催生新的文化形态与业态。2014年,《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重点加快推进发展数字内容产业,加强科技与文化的融合。2016年12月19日,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正式将数字创意产业与新一代生物、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绿色低碳产业并列为五大支柱性产业,这标志了数字创意产业正式归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随着科技和文化的深度融合,发展数字创意产业的重要性和战略性地位愈发凸显。
数字创意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是数字技术与创意内容相互融合的新兴产业形态,即运用数字技术,以创意内容业和创意制造业为核心,进行创造、制作、销售和服务,引领新供给、新消费,以经济价值和文化影响为输出的新型业态。21世纪以来,移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是数字创意产业爆发式增长的直接动因,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和物联网等新一代科技变更促使数字创意产业不断提升。一方面,一批数字文化行业出现快速爆炸性发展,2015年到2019年间,数字产品(数字音乐、数字博物馆、数字视频、动漫)和网络文学、网络直播等的年均增长率已超过20%。另一方面,在当前消费需求升级和创新发展迅速的背景下,数字创意产业高速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三维(3D)打印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VR/AR)、传感器、人工智能等产品种类越来越多,有力地推动了传统文化产业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升了创意内容业和创意制造业的软硬件实力。传统文化产业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不仅拓展了周边产业领域的发展,还推动了产业间的融合和渗透,形成了新的内容、业态和运营模式。在传统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中注入数字技术和文化创意元素,缔造出新产品和新业态,这无疑将大力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并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数字创意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的方向,助推科技创新与传统产业的有机深度融合,是主导未来产业国际竞争新优势的新领域。目前,数字创意产业已经成为生态文明背景下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并持续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消费增长、引领社会风尚提供有力支撑和有效供给。当前,我国经济正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人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升,对文化消费的需求不断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重点业态和新业态在近几年保持高增长。数字创意产业正成为国家经济稳定增长的新动力,是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进步的重要力量。2017年,我国数字创意产业继续保持高增长,相关产业产值占GDP的4.29%,比2016年增加0.156个百分点,增加值为35462亿元,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规模实力和数字创意核心领域竞争力在不断提升。
数字创意产业于2016年被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来,在政策、技术等多重驱动力的推动下,数字创意产业规模不断攀升。数字创意产业运用数字技术,创造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以新动能推动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及智慧社会建设的新发展。目前,数字创意产业内容主要涵盖数字创意技术和装备、数字创意内容制作、创意设计服务和外围融合发展四个环节。从子领域来看,内容制作融资规模最大,2017年融资额为181.5亿元,占比达71.3%,分布在直播、影视等领域。2017年,创意设计服务融资67.1亿元,占比为26.4%;而在数字创意产业融资整体回落的同时,设计服务业在数字技术广泛应用和企业需求日益迫切等因素的推动下,实现122.3%的同比增长;此外,数字创意技术和装备及外围融合发展融资规模相对较小,融资额分别为3.6亿元和2.2亿元,总共占比2.3%。
与数字创意产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数字创意产业发展仍存在诸多困难,表现为:核心技术研发能力薄弱,与产业发展的需求不匹配,存在较大差距;支撑创新的制度体系和法治环境不完善,技术研发及交易、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等配套的服务还处在萌芽阶段。这些都可能制约着我国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在当前国际政治背景下,数字创意产业面临着挑战和机遇,亟须对如何提升我国数字创意产业竞争力进行深入研究。
二、研究意义
数字创意产业相对于传统产业而言,是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是一个新兴的产业门类,关于数字创意产业的研究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中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变,传统产业面临优化升级,研究数字创意产业如何获得持续性发展和竞争优势等问题,对于提升产业竞争力和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基于产业竞争力的评估与培育来研究我国数字创意产业竞争力的升级路径,剖析数字创意产业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关系,有益地丰富了新兴产业的产业经济学研究,对于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
1.理论意义
数字创意产业是一个将技术与内容有机融合的新兴产业门类,具有产业经济学的共性特征,同时具有区别于其他产业的独特属性。基于产业竞争力理论展开对数字创意产业的系统探究,具有以下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综合运用数字经济、价值链、产业融合和竞争力等相关理论,基于数字创意产业的独特属性,并运用学科评价工具对数字创意产业竞争力进行系统性评价,可有益丰富和补充数字创意产业的经济学研究。目前关于数字创意产业的研究较少,一部分学者对数字创意产业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但研究重点主要以文化产业层面的视角,专注于我国数字创意产业的现状特征和发展前景,而鲜有以经济学视角来探究我国数字创意产业竞争力发展的研究。
第二,拓展补充了产业竞争力的相关研究理论。从竞争力评价与培育的角度对数字创意产业的内涵、特征、产业组织模式、产业竞争构成及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是对传统创意产业竞争力理论的一种拓展,有益地补充了产业竞争力的研究理论。本书以我国数字创意产业竞争力甄别、评价和培育为研究对象,探寻区别于其他国家、其他行业的中国数字创意产业独特的产业属性,探索新的产业发展理论,探究以数字创意产业为载体的产业结构性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现实细分和完善,不仅是在宏观层面对产业创新的系统性研究,也是在中观层面对数字创新的扩散研究,更是对创新发展与融合理论的重要补充。
2.现实意义
中国数字创意产业缺乏具备中国形象的代表性数字创意产品,缺乏参与国际竞争的代表性数字创意企业,缺乏形成世界共性认知的数字创意品牌,究其根源在于产业竞争力不强、核心能力不足。正是基于此,本书以数字创意产业竞争力评价为手段,以培育为目标,系统构建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我国数字创意产业科学发展的创新评价手段与提升路径,为我国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策略与规划的科学制定提供了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通过构建数字创意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体系,深入分析数字创意产业竞争力的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探究提升数字创意产业竞争力的可行路径和举措,对于提升我国数字创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助推我国产业优化转型升级,实现数字创意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从提升产业竞争力视角探寻我国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路径,能推动传统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对于未来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竞争力”视角,剖析数字创意产业的内涵和特征,有助于准确把握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规律和演进路径,为科学制定适宜我国国情的产业政策提供现实依据,有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使我国产业在国际化分工体系中处于产业链高端,从而在国际竞争中提升我国产业的竞争力。
第二,研究我国数字创意产业竞争力的形成机理,探究其提升路径,对促进企业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和推动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数字创意产业作为新兴的战略性产业之一,其发展关系到一个区域所处的产业价值链地位和竞争力相对优势。数字创意产业通过有效地开发我国丰富多彩的优质文化资源,深度有机融合数字技术与我国的悠久文化和先进思想,可实现文化资源的集中产业化,推出创新产品,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将积极影响文化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在文化层面上提升我国在全球化竞争中的话语权,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书的技术路线框架如图0.1所示。

图0.1 技术路线框架
2.研究的主要方法
研究方法的选用以群体统计与个案剖析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测度结合、文献查阅与实地调研结合为主要原则,结合不同的研究对象和内容,采用合理的工具和方法开展研究。采用比较分析法研究数字创意企业-产业-区域异质性;定性与定量结合法对数字创意产业进行生产竞争力-市场竞争力-创新竞争力“三力”评价;扎根理论研究法分析数字创意产业的关键影响因素集合;模式及路径设计上采用访谈、问卷、观察、统计等综合性方法。具体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1)文献研究法 从数字经济理论、文化产业融合理论、产业竞争力理论和价值链理论等方面,梳理数字创意产业的内涵和特征、产业竞争力及数字产业竞争力的相关研究,为深入剖析数字创意产业竞争力的形成机理和影响因素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2)因子分析法 根据系统性、科学性等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基于“三力”模型和数字创意产业竞争力的特征,构建数字创意产业竞争力的逻辑框架,选取数量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指标体系降维,选取主因子,从数字创意产业的生产竞争力、创新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三个维度对我国数字创意产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
(3)实证分析法 根据数字创意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分析及发展现状,在充分考虑数字创意产业生产数字化、传播网络化和消费信息化这些特征的基础上,从微观企业、中观产业、宏观环境三个维度入手,选取评价数字创意产业竞争力的度量指标,基于因子分析法构建的科学评价数字创意产业竞争力的数量模型,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以我国2014年至2018年间409家数字创意产业企业为样本,运用面板数据模型从政策支持、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四个维度实证分析中国数字创意产业竞争力水平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