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纹
☉ 元素盛行时期|明清时期
☉ 元素颜色|无限制
☉ 元素材质|木质、石刻、砂雕等
元素说明
龙是中国著名的神物,古人认为它是最高级别的祥瑞。在古文献中有很多这方面的记述,有关它的传说离奇神怪,众说不一。在殷人的卜辞里,有很多龙字,龙既是殷人卜问的对象之一,也是殷人崇拜的百神之一。龙纹在封建社会,被作为“地德”和“天威”的标志,不准乱用。《礼记·礼运》中写道,“麟、凤、龟、龙,谓之四灵。”龙的图案在先秦之前,形象较质朴粗犷,大部分没有肢爪,秦汉时的龙纹呈兽形,肢爪齐全,似虎似马,常作行走状。隋唐时,龙的嘴角和腿部造型都呈细长状,尾部似蛇。宋代时,下颚开始上翘。元代时,出现漂浮状的毛发。清代,龙头毛发横生,出现锯齿形腮,尾部有秋叶形装饰。
由来
史前时代或文明之初,龙在不同地区、不同部落集团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论及起源自然也就各不相同了。粗略地将其归纳起来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认为龙的原形是几种动物的组合体,如鳄鱼、蛇、蜥蜴、马、鲵等;另一类认为龙的原形是某种自然现象或综合物象的叠加组合,如云、虹、闪电、松树、图腾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龙的认识是多样的、变化的,它在现实生活里主宰着先人们的精神世界。
元素运用原则
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他纹样,如云纹、火纹、水纹组合使用。

龙纹基本形式

龙纹演变形式
纹样的演变
商周两代是中国龙图像形成的基础时期,它沿袭着石器时代龙图像的脉络,由简单到繁复,由多样到统一,由相对客观到相对主观,由宗教向艺术发展。朝代的更迭,文明的发展,观念的演变都对龙图像及其内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商周时期龙图像从整体发展来看,还是比较原始、稚拙的。
春秋战国时期的龙图像含义多以阴阳交合为主旨,如交龙、龙飞凤舞、龙虎斗。这一时期的龙图像较西周的龙图像更注重审美的需求,更趋向世俗化,因而也就显得活泼、有生气。
秦汉时期龙的造型似蛇似马,似蛇造型的龙图像,脖子和身躯都比较长;似马造型的龙图像,身上长出四只脚,要么头上有角,要么肋部有飞翼,以走兽类特点居多,即蛇形龙在减少,兽身为主的龙在增多。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龙的造型设计上则表现为腾空飞舞状,飘逸潇洒。
六朝时期是龙图像的成熟期,此时龙图像的含义与前代并无太大的变化,而其艺术水平却上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龙图像的造型设计至隋唐时期已完全成熟,一类出现于具有特殊宗教意义的载体(如墓室)之上,其身份以通天神兽为主;另一类广泛出现于实用器皿、建筑构件之上,其身份以吉祥瑞兽为主。隋唐社会对龙图像使用的普遍性和随意性,说明龙图像在当时基本已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了。尾部与右腿缠绕,是唐代龙图像的一种典型造型设计。唐代龙图像具有丰满富丽、强劲健达的特点,和繁荣开明的盛唐气象相吻合。
宋元时期是中国龙图像跨入纯艺术领域的重要阶段。宋代是中国龙图像的真正定型期,龙体更为修长、洒脱,并在矫健奔跃中透露出清秀的美感,从此奠定了龙图像的写实风格。元代龙图像的造型设计,是龙的艺术发展阶段所决定的,同时也与当时龙图像普及民间、深受人们喜爱分不开。元代艺术家对龙图像的改进与设计,正是迎合当时社会上淡化龙的宗教含义,追求其审美情趣的结果。
明清时期是中国龙图像的全盛时期,明代龙图像的造型设计强调端庄、威严、雄伟,不再有元代龙图像清新飘逸的神韵。清代龙图像的造型设计风格沿袭明代龙图像,然而刻画繁缛秀丽,体态矫健飘逸。清代龙多作蛇形龙,兽形龙相对较少,且产生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倾向,一种是宫廷的龙,另一种是民间的龙。
功能
①龙纹的装饰功能
从艺术造型的角度来讲,仅仅以具体对象作为参照物的造型,必定要受到客体形象本身的制约,一旦对象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在历史过程中衰微,其造型的变化就会停滞。龙纹造型不局限于某种动物,其基本造型是与中华民族的审美要求相结合的,连缀纹等定型化的线条处理方式正是龙纹的基本骨架。就龙本身的造型来看,它是由类似点状的首部和类似线条的躯体四肢,这些基本造型元件组合而成,因此它可以在构成中自由地变化。
②龙纹的象征功能
龙纹是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最有代表性的视觉语言,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龙纹是华夏民族最初的膜拜图腾,经历了数千年封建王朝的演变,造型日益健全丰满,虽然在封建时期龙纹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为统治阶级服务,但独特的使用功能、艺术形式以及龙文化的意义在中国产生巨大的影响。二是,龙纹在经历了历朝历代经济、文化、社会制度、艺术审美变化的影响后,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
③龙纹的审美功能
龙纹的形态包含了诸多对立统一因素,例如在形态构成上融进了对称与变化、均衡与运动、盘曲与伸张等诸多对立统一的审美形式因素。龙的造型契合着中华民族追求的空灵、曲折、变化的境界。
纹样测绘

元素历史背景
原始社会时期
中国龙文化起源于遥远的石器时代。据考古资料显示,与后来定型成熟的龙图像十分相似的龙形象距今约8000年,由此看来最早的“龙”也许存在于10000年以前,也就是说,龙图像起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石家河文化 龙形玉饰

红山文化 玉猪龙1

红山文化 玉猪龙2
商周时期
商代龙图像虽变化多端,但基本上仍保持着怪异神兽的体态设计。它们之所以具有威吓神秘的力量,不在于这些怪异动物形象本身有多大的威力,而在于以这些怪异形象为象征符号,指向了某种似乎超世间的权威神力的观念;它们之所以美,不在于这些形象如何具有装饰意味,而在于这些怪异形象的雄健线条、深沉凸出的铸造刻饰,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一种无限的和不能用概念语言来表达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想,配上那沉着、坚实、稳定的器物造型,极为成功地反映了进入文明时代前所必经的血与火的野蛮年代。

商代 龙形玉佩

西周 玉环

西周晚期 夔龙纹虢仲鬲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的龙纹渐渐失去图腾意义,吉祥寓意加强,向现实生活题材转变,形体也趋于写实的兽体。

春秋 龙形佩

春秋 玉玦(虺龙纹)

战国 三龙云纹玉佩

战国 玉龙环

春秋 璜形玉(虺龙纹)

战国 双首龙玉璜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的龙图像也出现了相对规范和定型的趋势。有的似马而使颈、身拉长;有的似蛇而使之生出四肢;或是头上有一长角,或是肋间插翼,总体看还带有更多走兽的特点,这时的蛇形龙在逐渐减少,而兽形龙则逐渐增多。

汉代 青龙瓦当

西汉 双龙玉佩

西汉 龙形玉佩(有勾连云纹)
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政权频繁更迭与疆土聚散变换,各地区、各民族的百姓颠沛流离,加快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加上佛教的传入给中国本土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得中国的宗教艺术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此时,龙的头部略有缩短,角的上部向上自然弯曲挑起,角的生出部位均长在眼上方隆起的额部,四肢仍似禽类。六朝时期是龙图像的成熟期,龙图像的含义与前代并无太大的变化,而其艺术水平却上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南北朝 画像砖中的龙

魏晋 龙纹玉带扣

北魏 彩绘灰陶龙
隋唐时期
隋、唐两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龙图像造型设计至隋唐时代已完全成熟。

唐代 白玉云龙佩

唐代 彩陶龙首壶
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是中国龙图像向规范化、艺术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当时的器物及建筑构件上,均喜以龙图像为饰。宋人提出了完整的画龙理论。从此以后,龙的艺术形象不再有大的变化。
到了元代,龙图像的艺术水平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元代龙在宋代龙的基础上,更注重形体的协调与美观。元代龙的头趋于扁长,双眉粗壮如火焰,双目小而有神,龙角多似鹿角,伸向脑后,须、发、肘毛挥洒飘扬,龙颈细长弯曲。元代龙的身躯蛇形者多于兽形者,均较宋代龙更趋细长,背鳍多整齐密布,四肢多呈三爪,四爪者较为少见。元代龙图像可谓形神兼备、神采飞扬。

北宋 磁州窑龙纹瓶

宋代 白玉龙佩

宋代 玉云龙纹炉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是中国龙图像的全盛时期,龙图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这一时期龙图像的造型设计强调端庄、威严、雄伟,不再有元代龙清新飘逸的神韵。

明代 双龙镜

明代 龙纹玉带板

明代 宗景泰皇帝朱祁钰

明代 嘉靖剔红万寿龙纹碗

明代 剔彩双龙纹方盒

清代 青花夔龙碗

清代 乳钉龙纹玉香炉

清代 朱漆髹金云龙纹交椅

清代 北京北海九龙壁局部
其他时期

大英博物馆藏中国瓷器1

大英博物馆藏中国瓷器2
使用建议
龙纹可应用于电视背景墙、沙发背景墙、隔断的造型设计,也可选用带有龙纹图案的家具、灯具、壁纸、布艺、装饰品。
厨房、主次卫生间等可以使用龙纹作为瓷砖表面的装饰图案,橱柜、洁具的表面装饰图案可选择龙纹。
建议空间主色调采用商周时期的代表颜色组合,如白色、红色。
现代设计范例

中式风格室内的龙纹装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