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永顺村卷:平原农业村的脱贫之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村庄合并与治理

一 永顺村的渊源与合并史[15]

(一)集市与梨园的历史传说

从人口和地域看,永顺村的主体部分是原来的吕集村,它的自然庄数、地域数以及人口规模都是最大的,现在村民口头上还是叫吕集。据调查,吕集颇有历史渊源,据说已有500多年历史,原本是一个集市,又是交通要塞,东至马店孜(镇)、胡集(镇),西至王老人集(王人镇),南至阜阳插花(镇),北至王市(镇)都有客商来往。当时集市非常繁华,有多家饭店、商铺和粮铺,还有说书场、戏园。

相传清朝光绪年间(100多年前),本地一吕姓富豪喜得贵子。此子便是村民吕学义的祖上,自幼爱好异常,长大成人后,独爱流连于戏台之间,常与戏子为友。一日吕氏前去听曲看戏。一般看客不过是凑热闹,他自幼喜欢戏曲,不仅听出超绝的唱功,更能体味戏文的辛酸苦辣。吕氏台下与戏子一见倾心,形影不离。由于世俗偏见,门第有别,一个是富贵缠身,一个出身梨园,天生妙嗓但寄人篱下,最终迎来分别之日。为纪念他们昙花般的爱情,他遍植梨树,梨园梨树有很多品种,如细梨、蜜梨、酥梨、红梨、雪春梨、鸭梨等,故而吕集又称“梨园”。新中国成立后,梨园交于集体,后来又分到户,逐渐砍伐殆尽。如今,梨园旧址已建起学校,原称梨园小学、吕集小学,现为吕集教学点。幸运的是,目前校园内仍存活一棵老梨树,每年都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是梨园之乡的象征。除此之外,过去的集市和要塞已经荡然无存。

(二)两次村庄合并

永顺是一个较为现代的名字,而当地的地名一般都比较传统或“土”。这是因为,永顺村是两次村庄合并后形成的。第一次村庄合并发生于2004年4月,由原吕集村和徐大村合并;其中,原吕集村共11个自然庄,徐大村共4个自然庄,合并后共计15个自然庄,命名为吕集村。第一次合并主要是应政府要求而进行的。这两个村虽然接近,但是它们中间被邻近的部分阜阳市地域分割开,往来和管理不方便;也有人说两个村之间存在矛盾,不便于管理。原徐大村位于原吕集村的西北方向,现在属于徐寨村的一部分,处于该村的南部。徐大村对于利辛县或永兴镇来说都是地处更为偏远,无论是与吕集村还是徐寨村的其他自然庄都还有些距离。于是,2008年进行了第二次合并。这次合并,先将原徐大村的4个自然庄从吕集村分离出来,并入徐寨村;再将吕集村与位于其东北方向的老家村合并。原老家村共有5个自然庄,合并后合计16个自然庄。第二次合并时,吕集和老家两个村对于合并后的村名产生不一致意见,最终在镇党委调解下,决定合并后的村重新命名,并最终定为永顺村——永远平安、顺利的新村[16](见表1-7)。

现永顺村的16个自然庄中,属于原吕集村的11个自然庄分别是吕营、吕寨、兰寨、兰牌坊、兰灯庄、周庄、徐小庄、兰关滩、高庄、徐腰庄、化庄;属于原老家村的5个自然庄分别是老家、窑后、瓦门楼、九庄、桥口。第二次合并时,原吕集村人口约3400人,原老家村人口约1800人,合计5200余人。村庄人口增长缓慢,10年间仅增加了不到200人。2017年11月利辛县进行“村改社区”,永顺村变更为永顺社区。由于本研究自2016年底开始,因此报告内仍习惯性称为永顺村。在地图上看,原吕集村和老家村自然庄分布都相对集中,中间有较为明显的田野分割。一直到村改社区之前,虽然行政村发生了变化,但是自然庄一直未变。但是当前,村内正在进行新村建设,也许若干年后,自然庄布局也会发生变化。

表1-7 永顺村两次合并情况

二 合并后的村庄治理

(一)三次“两委”选举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基层最基本的治理机制就是村民自治,最基本的治理结构就是“一会两委”,即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和村党支部委员会(或党总支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后两者分别简称党支部(支委)和村委会(村委)。村民自治的直接法源是1998年制定和2010年修订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简称《村组法》),《村组法》的上位法源分别是《宪法》和《党章》。《宪法》规定,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组法》就是对这一条款的落实。《党章》规定,村级党组织领导本地区的工作和基层社会治理,支持和保证经济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充分行使职权。这一条写入《村组法》总则,确立了村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使基层党组织与自治组织的关系类似于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系。《村组法》还规定了村民代表会议的性质、村民代表会议的组成和职权,以及村委会与村民会议的关系。因此,《村组法》实质上是一部未命名的村民自治法,搭建了村内“党支部—村民(代表)会议—村委会”的治理架构,类似于各级政府的“党委—人大—政府”架构。《村组法》还规定了村建立村务监督机构,向村民代表会议负责。

在此概述村民自治机制常识,是想表明,一个合理的村庄治理结构对于村公共事务的运行和管理有着重要价值,包括选对合适的人和形成顺畅的运行机制,这是我们考察作为合并村的永顺村的村民自治的切入点。已有的研究表明,村庄合并后的治理往往要经历一段调整甚至冲突和适应的过程,例如本报告将要进行比较的霄坑村。[17]同样地,永顺村也未能幸免。自从2008年第二次合并以来,永顺村已经开展了4次“两委”换届选举,这里先呈现前3次选举的结果(见表1-8)。

表1-8 永顺村三次村“两委”选举结果

第一次选举发生在2008年并村之后。由于已经找不到资料,所有信息基本上来自当事人的回忆。大体上,当时两村刚合并,形势比较混乱。一种说法是,吕集村又大又落后,而老家村比较小,治理得也比较好。所以,第一次选举时,党员选出了支委会和支部书记;但是没有举行村委会选举,而是由镇党委指定一位党委委员主持村委工作。对此还有别的说法。一种说法是“未选”。来自吕集的一位年轻的前主任吕某得到镇党委的支持,自己也愿意选,但是由于一些个人原因,估计选不上;如果要搞选举,能选上的可能是“兰百万”,[18]而这又不是党委愿意看到的,于是出现了不选举的情形。另一种说法是“投票无效”,就是进行了投票,但是选票未过半,选举不成功,才出现了由党委指定支委委员负责村委工作的情形。这次选举的支委中,李月新为书记,李香民、高明才、李子臣和兰云发4人为委员,李子臣作为前老家村的村主任,被指定承担村委工作,但是并不存在一个选举产生的村委会。

第2次选举发生于2011年。这次选举是按照规范程序进行的,支委和村委换届同时进行。支委换届采取“两推一选”方式,分别由村民和党员推选候选人,再由党员投票选出支部委员。村委换届采取村民无记名海选候选人,再由全村有投票权居民投票选出村委委员。村办公室目前已经找不到当时的投票记录,根据回忆,当时有选举权人数3200人,参加投票人数约2300人。支委和村委成员都成功产生,李月新连任支部书记,支部委员变动一人,李连明替代兰云发。高明才担任村委会主任,兰思军和徐影为村委会委员。徐影是女同志,以前是计生专干,相当于妇联主任。兰思军是外出经营小有成就后回乡的。2008年选举未能进入“两委”,2011年进入了。据说,这次村委会换届时,来自老家村的总支书记李月新希望来自吕集村的高明才参选村主任,以便使村班子成员比较均衡。高明才也指出,虽然自己的老父亲当了一辈子村干部,但是本人并不愿意担任正职,是被动员之后才参选的。

2014年进行了第3次选举,选民人数与投票人数与上次相似。这次选举结果较为稳定,略有变化。李月新和高明才分别继续担任支部书记和村主任,支委有3人维持不变,李香民退出,[19]兰思军由村委委员变为支委委员,吕少山接替李连明。村委委员则由徐影和赵利担任,均为女性,并且都是过去的计生专干。

(二)当前的村治结构

当前的永顺村治理结构由三套机制组成。首先是村民代表会议,在这里叫群众代表,由110位村民代表组成。村民代表在支委换届与村委会换届之间由各村民组推选产生,每15户1个代表。《村组法》规定村民代表会议由村民代表和村委组成,由村委会主任召集。在有些地方,村委委员是村民代表的一部分;但是在永顺村,村委委员没有被列入村民代表名单。村民代表会议下设监督委员会和民主理财小组。监督委员会由3人组成,均为村民代表(见表1-9);民主理财小组由5人组成,包括3位村民代表和2位“两委”成员。其次是村党总支及相关设置。党总支由支部书记和4位委员组成。开展脱贫攻坚以来,上级下派了第一书记。党总支之上设有由32位党员组成的党员代表会议,之下设有2个党支部和6个党小组。7位村“两委”成员均为党员代表。最后是村委会,由主任和两位委员组成。

表1-9 永顺村监督委员会基本情况

数据显示,调查期间的7位村“两委”干部,总体上年龄偏大,50岁以上6人,最大的已经60岁;但是文化程度尚可,包括5位高中(中专)和2位初中文化。从接触情况看,村干部知识较为陈旧,整体文化素质偏低,计算机等信息化、办公化水平较低,观念意识缺乏。永顺村实际治理机制的鲜明特点是“两委”分工不明显,总支书记和村主任共同主事,7位成员按照村域网格化管理,分工包片负责不同的自然庄(见表1-10)。村内的16个自然庄划分为22个村民组,各庄村民的大小公共事务均由包片村干部负责。

表1-10 永顺村“两委”人员基本信息及分工情况

(三)村治工作开展情况

大体上,在2014年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前,村“两委”成员相互支持配合、分工协作的意识不够强。受年龄、学历、能力等因素制约,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对上级党委、政府的相关政策措施很难说能够弄清、吃透。“两委”基本上只负责基本公共事务和上级交办、要求的工作,工作没什么计划,缺乏村发展长远规划,发展思路不清、方向不明,发展理念、重点不突出,抓手不具体,导致发展较为滞后。开展精准扶贫后,在相关支持政策的作用下及第一书记带领下,软弱涣散的局面有了较大的改观。

对于村里的日常工作是怎么开展的,村干部也不大能讲得清楚。根据2018年7月对高明才主任的访谈,村干部工作除了扶贫和发展产业,主要是收缴合作医疗费和养老保险费,处理老人、病残家庭的一些实际困难,以前还有计划外生育社会抚养费征收工作等。过去的村部是一座独立的小院,位于老家庄,内有一幢两层小楼。日常办公在一层的两间办公室,小房间有3个办公座位,大房间则是办公和会议兼用。我们每次去调研,都能看到干部们要么在大房间整理材料,要么到自然庄里办事。2018年,村“两委”已经搬到位于新村的、新建的办公楼。为了了解村“两委”工作情况,我们整理了他们的会议记录。2017年,我们查询到15次会议纪要,其中有10次与扶贫工作直接相关,这说明目前永顺村的工作重点就是扶贫工作(见表1-11)。由于当前劳动力外出务工较多,平时召开村民大会与村民代表会议次数较少,即使召开,到会人数也较少。但党小组会议与党员代表会议召开次数相对较多。村监督委员会的主要日常工作是组织村民代表对村民委员会执行工作情况进行监督。

表1-11 2017年永顺村“两委”会议主要议题情况

三 能人型后备干部培养

2016年底以来,为解决村级干部队伍年龄老化、文化层次低、结构不合理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永顺村制定了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工作方案,开展了村级后备干部的培养工作。村里组织了摸底排查,摸排对象以村民组长、返乡大中专毕业生、致富能手为重点。根据村“两委”任职条件,对他们进行综合考察,逐一筛选,登记在册,把各个方面都符合条件的人员确定为村级后备干部来进行培养。

2017年,永顺村正式列为后备干部的有2人,分别是吕岳和李勇;另有2人被列为考察对象。吕岳,1990年出生,中专学历,2017年发展为预备党员,是致富带头人,从事泥鳅养殖。李勇,1979年生,中专学历,之前外出打工,目前为永顺村的扶贫专干。后备干部培养的主要方式是参与相关党建活动,包括学习讨论、“三会一课”等。村里还支持他们发展相关产业,带动农户致富。

村里的两位后备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还是比较强的。90后青年吕岳,毕业后回家养起了泥鳅,不仅自己致了富,还带动了20多户群众脱贫。其实,吕岳上学时学习的是机械专业,2009年毕业后在外地找了一份很不错的工作。2015年,他在合肥的一些地方看到养殖泥鳅很有市场,便学习了养殖技术,回家乡和父亲吕东海[20]一起建设了50亩水塘,开始养殖泥鳅。2017年,永顺村党总支将吕岳列为后备干部进行培养,目前已是预备党员。李勇在扶贫专干岗位上干得不错,永顺村的扶贫档案在全县都是最好的,2018年在村总支换届后李勇成为总支委员。


[1] 数据来自利辛县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lixin.gov.cn/2670249.html)。由于“村改居”,“居民”人数会增加,但是未改农业人口属性。

[2] 全国平均数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3] 由于数据限制,无法计算2017年的家庭结构比例。

[4] 核心家庭指由一对夫妻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主干家庭指由连续两代夫妻及第二代的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多人家庭的其他类型皆归为联合家庭。

[5] 根据永顺村人口身份证登记资料整理。

[6] 水产养殖面积到2018年增加到200亩左右。

[7] 以6893亩为基数。

[8] 资料来源于村级调研问卷。

[9] 资料来源于与村会计座谈。

[10] 2018年春节期间,笔者还被一位永顺村居民拉进一个拜年群里。

[11] 数据来源于吕集教学点调查。

[12] 根据村级访谈,目前村级层面一般没有进行科学统计,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收入指标,仅在上级需要数据时大致估算一个“对外公开发布”的数据。永顺村在2016年前估算时考虑本村仍然是贫困村,而2016年后是非贫困村。因此,2016年收入数据与2015年相比增长较快。

[13] 非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已剔除有高额支出的1户。

[14] 系数代表等级,其加总值或平均值不具有绝对值意义,但是横向比较可以判断满意、变化等程度的高低。

[15] 吕集村资料来源于与第二次合并前的吕集村村支书座谈。

[16] 此次一共给三个村重新命名,分别是永兴、永顺和永安。

[17] 檀学文等:《霄坑是怎样炼成的——安徽省霄坑村调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18] “兰百万”是当地村民给兰思军起的一个绰号。

[19] 李香民是并村前的老村干部,并村后又在村里干了两届。离任后,他继续被聘为村会计,是重要知情人。

[20] 吕东海即村内农机合作社和百川农业公司的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