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与内在逻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多个方面,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一)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农村活不活,农民富不富,根本上取决于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乡村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兴旺的产业,农民就业增收保障不了,农村留人聚气也会很困难。当前我国农村人口资源要素持续外流,部分农村出现凋敝,关键是产业没有发展起来,特别是非农产业发展不充分。推进乡村振兴,不仅要有鸡犬相闻的田园风貌,更要有充满活力的乡村经济。
关于乡村经济,很多人简单理解为农业,这事实上是一种误解。乡村经济不仅包括农业,还应该有非农产业。20世纪80年代,我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带来农村生产力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又一次飞跃,被邓小平夸赞为“这是完全出乎我们意料的最大收获”。1978年,我国乡镇企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不到1/4,1987年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占比达到52.4%;到1998年,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22186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7.9%,上缴国家税金占全国税收总额的20.4%。[4]进入21世纪以后,乡镇企业发展经历了一个转型提升阶段,时至今日,乡镇企业依然活跃在农村二三产业、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到2017年底,我国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85万亿元,乡镇企业从业人数达到1.64亿。

图1-5 2002~2011年乡镇企业对农民增收贡献情况
资料来源:宗锦耀、陈建光:《历史不会忘记乡镇企业的重要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网站,2018年7月31日。
然而,为了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特别是国家粮食安全,21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农村政策导向更多强调农业生产功能,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兴旺农村产业,农业现代化是关键基础,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重要途径,不仅要提升农业生产功能,还要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功能的全面拓展,发展壮大乡村产业,这是新阶段农业转型升级的要求,也是新技术、新模式变革带来的历史机遇。兴旺农村产业,主线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保障好国家粮食安全,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推动供求平衡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跃升,也要着力城乡融合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在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上求突破,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快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培育农村产业发展新动能。
(二)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要求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绿色是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底色,体现了乡村振兴的品质。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农村美,美在“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自然生态,美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过去多年来,增产导向下农业粗放生产,造成资源要素紧绷,耕地被污染,草原面积退化,湿地被侵占,农业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同时,由于现代城市生活方式向农村渗透,但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塑料制品越来越多,垃圾污水处理普遍十分困难,“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农村污染问题日益加重,严重危害群众健康。
表1-1 乡镇、村卫生处理设施情况

实现生态宜居,关键要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发展农业生产,不能再以牺牲环境、透支资源为代价;推进农村现代化,不能走上城市“垃圾围城”的老路。这既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搞好人居环境整治,还农村一片青山绿水,也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让绿色生产成为农民自觉的行动。同时,要打通生态与经济之间的良性循环,增加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最后,还要推进农村传统生活方式与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融合,让绿色消费、绿色生活成为农民新时尚。
(三)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途径
“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良好的乡风关乎民生福祉、发展大局,乡村振兴离不开文明乡风的涵育。文明乡风,能浸润人心、引领向善,规范行为、凝聚力量,塑造乡村振兴的主体价值。文明乡风是乡村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内核,能为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社会治理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国几千年持续积淀的乡土文化为乡村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滋养,赋予了乡村独特魅力。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深入人心,但部分农村地区不良风气、陈规陋习仍大行其道,黄赌毒、封建迷信沉渣泛起,成为农村不和谐、不稳定因素。以农村彩礼为例,近年来农村彩礼之风越刮越烈,不少地区彩礼价位不断走高,“儿子娶媳妇,爹娘脱层皮”的现象普遍存在,给农村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
不仅如此,传统乡村文化秩序的解构,也给乡村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在斐迪南·滕尼斯看来,乡村作为一个天然共同体,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长期互动形成了独特的乡村文化,并规范着人、自然与社会的基本关系结构,维系着正常的生产秩序和生活秩序。然而,在现代城市文明和工业文明冲击下,乡村共同体面临冲击,生活在乡村社会的人们,在享受现代城市文化带来的富足、文明与进步的同时,其内心也承受着文化冲突与价值冲突带来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5]
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不能忽视甚至牺牲乡土文化的独立性和主体性,乡土文化不能成为城市文明的附庸,应促进乡村文化特色与城市现代文化融合,让乡风文明更具时代性、更富生命力。乡风文明,明确了要以何种精神风貌实现振兴的问题。树立文明乡风,抓手在移风易俗。推动移风易俗,不能一简了之、一禁了之,要“引”“育”“化”结合,加强舆论宣传引导,深化文明素质教育,强化制度规范约束,让孝敬、节俭成为农民自觉追求,让文明乡风吹遍乡村的每一个角落。要促进乡村文化特色与城市现代文化的融合,推动农村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让乡风文明更具时代性、更富生命力。
(四)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证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事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系广大农民切身利益。党和国家的政策能否得到有效落实,农村社会能否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乡村治理极为关键。中国传统乡土社会变迁较少且变迁速度很慢,由于累世聚居而形成以血缘为中心的传统亲属关系占据重要地位的熟人社会。熟人社会有其内在秩序和社会行动逻辑。在熟人社会,村民之间彼此熟悉,相互之间讲究面子和人情,传统社会的软规范、强有力的地方舆论以及内化的道德力量、村民之间的连带关系,以及其他各种办法,可以有效地将“搭便车”者边缘化,从而改变大多数人的合作预期,使合作成为行动者的占优策略。但是,在当前快速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传统农村社会的超稳定结构被逐步打破,村庄内部集聚性因素不断减少,部分地区农村社会治理面临自治弱化、法治缺位、德治不彰的困难局面,村民大会“会难开、事难议”,“情”“理”大于“法”,乡村治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图1-6 乡村社会“搭便车”治理机制的变迁
资料来源:涂圣伟:《社区、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第27页。
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推动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重构乡村社会动员机制,有效调动、高效组织各类主体参与乡村振兴,实现有效治理,需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其中,自治为本、德治为基、法治为要,只有“三治并举”、有机结合,才能让自治运行更加高效,法治在村庄落地生根,道德建设真正融入村民日常生活,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会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五)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目的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是产业发展、生态建设、文化建设、社会治理的重要目标。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民生活是否富裕,事关全面小康目标达成,事关共同富裕承诺兑现。我们追求的乡村振兴,必然是惠及广大农民的振兴,是让亿万农民过上更加富裕体面有尊严生活的振兴。
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连续较快增长,但增收基础还比较脆弱,农村民生短板还很突出,不少农民生活还难言富裕。以乡村文化教育设施为例,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有幼儿园、托儿所的村占比均只有30%左右,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的村占比均未超过50%。
推进乡村振兴,必须顺应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民持续增收好势头,切实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同时,瞄准乡村民生短板,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农民生活质量,让广大农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让他们居住工作在农村不仅能享受美丽的田园风光,还能过上有品质的生活,使农村成为令人向往的地方。
表1-2 乡镇、村文化教育设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