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技术创新驱动因素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提升新兴产业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现实需要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美国、日本、欧盟、韩国、印度、巴西等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都在试图从总体上把握全球科技发展的大趋势,制定超前战略发展的布局,纷纷将新能源、生物技术、环境和信息等新兴产业作为扶持重点,抢占未来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中国于2012年5月通过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简称《规划》),进一步细化了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各自发展的重点方向和具体目标,给出了提升整体创新能力和拓展市场应用等创新发展的重大行动计划和主要政策措施,同时还提出了20个重大工程项目。值得注意的是,该《规划》明确提出了骨干企业研发强度要力争达到5%,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应该“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增强自主发展能力”。随后,全国各省份纷纷颁布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确定了各自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不仅明确了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而且部分省市也纷纷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R&D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作为战略目标之一,如表1.1所示。

技术创新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三大创新任务之一,关键问题是把发展的精力放在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上,通过技术进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扩张,反过来产业的成熟又推动技术进步。为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简称《意见》),该《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事实上,从各省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战略规划中也不难发现,各省份纷纷将“创新驱动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等作为保障《规划》顺利完成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表1.1 主要省份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表1.1 主要省份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续表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是产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是国家抢占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制高点的关键。实践表明,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新技术往往诞生于企业,如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信息化浪潮中,微软、谷歌、思科等公司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并在很短的时间内成长为国际顶级企业,甚至占据行业领先地位。同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也不例外,即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技术创新制高点的关键。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不可替代,而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处于初级阶段,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普遍较低。因此,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顺利实施的现实要求,也是规划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故如何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不仅是一个时代性问题,而且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2.政府各项激励政策的实施效果有待进一步验证

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等失灵现象,再加上技术创新活动本身具有高风险性、高不确定性、周期长及存在溢出效应等特点,使得创新企业不能独占其新技术或新产品带来的收益,导致企业的创新投资收益低于一般性的投资收益,致使企业创新投资被广泛认为低于社会最优化水平,故企业对创新投资往往持非常谨慎的态度(Czarnitzki et al.,2011;朱平芳、徐伟民,2003)。然而,研究表明,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介入和干预能够缩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收益与社会收益之间的差距(David et al.,2000;Hinloopen,2000)。故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地区)和新兴经济体纷纷出台相应的刺激政策,目的是提高企业参与技术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例如,为了鼓励产业R&D、技术升级和发展,中国台湾地区于1991年颁布实施了著名的关于制造业企业技术的加速折旧、税收抵免或免税的政策[“产业升级法规(SUI)”];为了激励企业的R&D活动,挪威政府于2002年引入了基于量的税收抵免政策——Skattefunn;为了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发展和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我国先后发布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等纲领性文件。

综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地区)和金砖国家都已纷纷出台相应激励政策来刺激企业技术创新,那么,国家战略层面的政策共识是否引致企业技术创新的同步提升?如果国家的各项激励政策达到了预期的效果,那么,行业领先的企业为什么仍然集中在少数发达国家内?

3.现有理论研究的缺口有待进一步丰富和补充

通过研读国内外关于企业技术创新驱动因素的相关研究,不难发现创新驱动要素和企业技术创新的关联性问题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并且为本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然而,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需进一步探讨。

一是,对2001~2012年公开发表在主流学术期刊上关于“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高被引文献的梳理,不难发现:从高被引文献研究内容来看,国内外相关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外研究集中探讨了政府、商业银行、经济因素、体制因素、组织流程性因素和技术属性因素等对技术创新的影响(Jansen et al.,2006;Furman et al.,2002);国内相关研究则是在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来展开的,集中关注于社会资本结构、政府政策、市场环境、资源获取、企业治理结构、企业资源投入、企业创新意识和领导重视程度等产业企业内、外部因素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傅晓霞、吴利学,2012;徐彪等,2011)。然而,关于“技术创新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丰富和补充。从国外研究的内容来看,缺乏对新兴经济体背景下创新环境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现有的研究结论大都是针对发达国家的创新问题而获得的(Furman et al.,2002),那么,这些研究结论是否也适用于新兴经济体的创新问题却很少被学者们问津。因此,需要针对新兴经济体背景下的创新问题进行详细的研究。从国内研究的内容来看,虽然强调了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对创新能力和活动的重要性,但也大都从国家、区域或产业等宏观层次来探讨创新驱动因素对技术创新能力和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很少从微观企业层次来研究内、外部创新驱动因素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总之,国内外关于企业技术创新驱动因素的相关研究领域缺乏来自新兴经济体内微观企业的理论依据和经验证据。

二是,关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内部影响因素的研究,大多数的文献研究是将企业R&D投资、人力资本、专利、创新合作、企业规模等相关的企业属性作为解释企业的创新投入和创新成果的关键影响因素(Annique and Cuervo-Cazurra,2008)。有些研究认为企业绩效、企业规模、企业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等因素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Bartoloni,2013;Baron and Tang,2011),有些研究则认为管理者背景、企业家精神、管理者的管理风格等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Ahuja et al.,2008;Romero and Martínez-Román,2012)。该领域的研究基本达成一致的观点,认为企业内部的R&D人员投入、R&D经费投入、盈利能力、负债能力等因素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直接影响因素(吴舟、夏管军,2013;郄萌、韩树政,2013)。事实上,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是由概念的产生、产品开发、中试、扩大生产再到市场销售等多个阶段构成的,而在每一个阶段,企业R&D经费投入的稳定性、R&D投资强度都会影响到R&D活动的开展。因为企业R&D经费投入是研发活动的血液,一旦出现较大波动或者“断流”,R&D活动将被延迟甚至中断,进而影响企业技术创新产出。现有研究尽管已经就R&D活动特征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开展了探索性的研究(Swift,2013;Schuelke-Leech,2014),然而,缺少企业R&D活动特征,特别是企业R&D投资特征(包括企业R&D投资波动性和R&D投资强度)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

三是,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和我国过去40年的改革开放发展经验来看,现阶段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践中,仅靠企业或市场的力量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那么,政府的支持力度是否越大越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关于这一问题,国内外学者纷纷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应该看到,现有关于政府激励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Fedderke and Teubes,2011;Cappelen et al.,2012),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结论存在非一致性甚至冲突性(Lach,2002;Czarnitzki et al.,2011),大多数学者将其归因于政府刺激政策的方式不同或者是样本差异性等因素;虽然也有少数学者认为除此之外还存在另外一个关键原因,即政府刺激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可能存在非线性的影响,然而,大多数研究只是进行了主观的定性分析,并没有给予相应的实证检验。因此,需要进一步探讨政府激励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是否存在非线性影响。

四是,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地区上表现为发展不均衡的特点,即与中西部地区相比较而言,东南部沿海发达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较领先的地位。中西部地区寄希望于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实现“弯道超车”,但若不考虑实际情况、不计成本的话,可能很容易造成“低水平重复”和“一哄而上”的局面。换句话说,企业所在区域的基础设施、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金融发展水平、科教发展水平等区域环境要素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发展和技术创新水平具有重要的影响(Ali and Park,2010;Yam et al.,2011)。然而,现有研究大多是分散化探讨了区域环境要素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并没有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来探讨它们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同期因果关系。因此,需要引入新的研究方法来探讨区域环境要素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同期因果关系。

五是,Caetano和Amaral(2011)的研究表明,开放创新越来越受欢迎,必须考虑在创新过程中需要使用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目前关于企业的合作伙伴关系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大多关注于企业与同行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关系、企业与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咨询机构之间的关系,以及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分别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仅有少部分学者研究了关于企业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关系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且集中关注于客户参与、供应商参与对企业新产品开发或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肖洪钧等,2013)。事实上,企业植根于由它们的客户、供应商及其相互依赖活动构成的商业生态系统中(Kapoor and Lee,2013),企业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企业间优势互补,从而加快企业技术创新速度。因此,基于信任和相互作用的供应链关系对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至关重要(Feng and Wang,2013)。然而,目前关于中国背景条件下的供应链关系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并不多见。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中国背景条件下,企业与供应商、客户间的关系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综上所述,为了丰富和弥补现有文献在上述几个方面的不足,本书从微观企业层面,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面板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对下面四个问题进行了理论和实证探讨。①重点探讨企业R&D活动特征,包括R&D投资波动性、R&D投资强度等内部驱动因素是如何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技术创新的。②主要探讨政府激励政策如何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影响的,是存在简单的线性关系还是存在非线性关系。③验证区域环境要素(诸如区域对外开放程度、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区域科教、经济发展水平等)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是否存在同期因果关系。④主要探讨供应链关系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有助于丰富创新经济学理论知识,而且有助于政府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措施和企业提升技术创新水平。

1.1.2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创新经济学理论和企业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鉴于已有研究存在的某些不足,本书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分别有目的性地探索了以下几个问题。首先,从企业内部驱动因素出发,重点探讨企业R&D投资波动性、R&D投资强度、R&D经费投入、R&D人员投入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其次,探讨政府激励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技术创新是否实现了预期的刺激作用,若达到了预期效果,那么二者之间是否存在非线性关系等问题?再次,企业往往根植于某一区域内,那么该区域内的创新环境(如对外开放程度、金融发展、科教事业和经济发展水平等)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是否存在同期因果关系?最后,企业技术创新是否受到来自供应商、客户与企业之间紧密关系的影响?因此,本书的研究结论不仅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创新经济学的理论研究,而且为企业技术经济学和创新经济学的研究提供来自新兴经济体微观企业层面的经验证据。

2.实践意义

通过剖析企业内、外部驱动因素如何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影响的问题,可以清楚地找出目前哪些驱动因素对企业技术创新起到积极作用和主导作用,哪些驱动因素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消极作用,从而为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提供重要现实依据。因此,厘清企业内、外部驱动因素如何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问题对政府出台激励政策、高新技术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为政府颁布相关激励政策提供重要的经验依据。通常情况下,政府往往采用科技补助、税收等财政刺激政策来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提升。那么,政府的科技补助越多、税收政策越优惠是否就越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提升呢?目前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结论出现冲突,而第4章政府激励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将为政府出台一些科学性政策提供现实和理论依据。另外,诸如对外开放程度、金融发展、科教事业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区域环境要素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如何,第5章区域环境要素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将给出理论和实证分析,并为地方政府出台相应激励政策提供重要的现实依据。

(2)为企业提升技术创新水平提供重要的经验依据。研究结论可为企业了解和掌握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内、外部驱动因素提供重要依据。企业技术创新不仅仅受到来自企业内部的相关能力和环境要素的影响驱动,而且受到来自企业外部环境要素的影响驱动。例如,本书通过对企业R&D活动特征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第3章),打开企业内部R&D投资波动性、R&D投资强度、R&D经费投入和R&D人员投入等特征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黑箱”,从而为企业从自身出发去寻找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驱动因素提供重要依据。本书通过对供应链关系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探讨(第6章),发现企业与供应商、客户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情况,基于此,可以了解到企业与供应商、客户之间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关系才能有效促进自身技术创新的提升。因此,本书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现实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