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中国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源远流长。东方天人合一的古典哲学智慧和中华五千年顺应自然的农耕文明,构成改革开放四十年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基础和出发点。但严格意义上的环境保护源自工业文明的污染排放与管理。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学习借鉴西方;不论被动还是主动,均是西学为用,必然需要东方既有制度的改革和对西方的开放。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进程,规模之宏大,步子之快捷,变革之显著,持续之久长,影响之深远,在人类经济与发展历史上是少有的。而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正是这宏伟历史画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何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改革开放前,中国工业化水平整体较低,城市化进程相应滞后,保障粮食供给、以粮为纲造成生态退化。生态平衡成为改革开放前乃至初期全社会最为关切的挑战。然而,西方工业污染触目惊心的教训和中国工业发展带来的污染挑战,使环境警醒在改革开放前就已萌芽。随着工业规模的扩张和城市化的推进,对自然生态的破坏趋弱,但环境污染趋重。进入21世纪,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的中国经济,出现重化工阶段的高原材料消耗、高能源需求和高污染排放的“三高”特征。生态平衡和污染控制已经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中国启动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进程。在技术层面,强化资源节约、污染控制和生态保育;在制度层面,立法规、定标准、考绩效;在市场层面,税费激励、价格引导、转移支付。开启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的新时代。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压力巨大,挑战严峻,应对有方,绩效显著。如何总结讲述中国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经验和故事?我们选取了法制、政策、规划等制度规范性领域,生态保护、循环经济、污染防治等核心领域,水资源、可再生能源等约束和导向性领域,应对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转型发展领域,邀请当期深耕、见证中国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历程的权威专家,就相关领域的历史进程、阶段特征、内在动因、行动与绩效、趋势走向等,进行全面系统梳理,有总结提炼,有深度思考,有学理分析,有规律探究,有案例佐证,也有未来愿望。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历程和阶段特质,与改革开放重大事件的时间节点是一致的。第一个重要时间节点无疑是改革开放的元年即1978年;第二个重要时间节点是邓小平南方谈话的1992年;第三个重要时间节点则是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全面、大规模、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第四个重要时间节点是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发展转型进入新阶段的2012年。在每一个时间节点,都有中国改革开放的重大标志性事件,随着启动了一个新的阶段。当然,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也有自身的特征和深化规律,尤其是环境保护与重大全球性议程密切相关。例如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2012年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时间节点也大致与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相吻合。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巴黎协定》的达成时间是2015年,这两个重大议程本应在2012年通过,只是因为南北分歧严重,同时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时间滞后了三年。至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一些重大事件,虽不一定与上述时间节点完全吻合,但也标志着改革开放过程中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进展与成效。因而,在本书中对各个领域的阶段划分只求大略一致,不求细节统一。
在本书各部分的撰写与修改过程中,执笔专家认真负责,按时保质,使得本书能够根据出版社的节奏要求按期交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谢寿光社长谋划选题,立意高远;李延玲、史晓琳编辑尽心尽责,与作者沟通,编辑文字;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智库研究助理何妮协助各位执笔专家,主动联系,热线畅通,优质高效。作为本书的架构提议和统稿者,在编撰成书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甚至错谬的地方,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潘家华 庄贵阳
201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