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构建生态文明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全国各地积极探索践行,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全面加速推进的新时期。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入党章,为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正在形成。
为了实现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奋斗目标,一方面要坚持“六项原则”,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宗旨精神,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坚定决心,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国担当。另一方面,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这场大仗、硬仗、苦仗。以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刚性要求,打赢蓝天保卫战,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基本消灭城市黑臭水体,保障饮用水安全;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打造美丽乡村。
在迈向美丽中国的新征程中,全面推动绿色发展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治本之策。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从“推进绿色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重点任务。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强调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关系。要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的绿色发展,一方面发达国家需要率先垂范;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也需要大胆探索新路,走低消耗、低排放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而不能走发达国家高污染、高排放的老路。
绿色发展不是简单、表象的,而是全方位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绿色发展需要技术创新与技术革命。通过技术进步,循环利用以节水、提高效率以节能、降低物耗以节材、集约使用以节地,推进绿色发展。革命性的技术,将会实现数量级的或质的飞跃。实现绿色发展还需要消费革命。需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要在生产和消费领域推动绿色革命,需要培育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观。绿色意识的形成,需要绿色自觉,也需要绿色政策法规体系的规范和引导。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等,贯彻落实好这些要求,有利于推进全方位的绿色发展。
习近平在2006年3月23日的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撰文说,人们对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与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摇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一种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
习近平这一精辟论述,强调了生态保护的优先性,体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性,蕴含了生态优势即经济优势的内在逻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遵循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经济规律,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要通过改革创新,让土地、劳动力、资本、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让自然资源变成生态资产,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生态资产是指自然环境中能为人类提供福利的一切自然资源,包括化石能源、水、大气、土地以及由基本生态要素形成的各种生态系统,其价值表现形态包括生态服务价值、资源能源自身价值,以及通过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生态产品价值。生态资产通过人为开发和投资盘活资产成为生态资本,运营形成生态产品,最终通过市场实现其价值。生态资产形态和价值的不断变化致使生态资产不断增值。[11]
对于工业文明的改造和提升,重点任务和标志是建立生态文明体系。第一,需要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才能可持续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地利用自然。第二,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任何社会任何时代,没有物质财富支撑、没有经济活力,社会发展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生态环境也不可能得到有效保护。但是,保护生态环境不是只有投入没有产出,保护生态实际上也是发展经济。例如太阳能利用,就是替代化石能源保护环境,但是,它是一个产业,有就业、有产出、有能源服务。所谓城市矿藏,就是将废弃的污染环境的垃圾资源化,将生态产业化。第三,构建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社会所要求的是环境质量,天蓝水清地净是良好生态,绿色、美丽、生物多样性丰富是山水林田湖草富有活力的协同。只有明确目标,责任到人,监督到位,生态环境质量才能有保障。第四,构建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法治、社会参与是生态文明现代治理体系的基本内涵。第五,构建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自然系统是有变异的,人类活动对自然系统必然会有影响,但关键在于生态环境的自然和人为风险或极端事件都要能够得到有效管控,要使得生态经济系统得以良性循环,全球生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通过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21世纪中叶,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一起全面得到提升,全面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成美丽中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实践,不仅是对全球生态安全的积极贡献,也是推进全球生态文明转型的可资借鉴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