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国家发展历程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中亚国家的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地理环境是中亚国家发展的基本条件,对于它们的发展历程产生重要影响。本节选取对于中亚国家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进行观察。就欧亚大陆的发展来说,中亚的地理位置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和人类不同文明的交汇点。但就中亚地区的发展来说,它们地处内陆的位置以及脆弱的生态条件显然是不利的。相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制约着它们的发展潜力和前景。加上相对集中的自然资源分布导致它们成为周边强国觊觎的对象,其发展进程难免受到周边强国的影响。

一 地理位置

中亚五国位于欧亚大陆的腹地,在中国新疆的西面,都属于内陆型国家,远离海洋。纬度大体与新疆(北纬34°~50°)持平,最北到北纬55°26′,最南到北纬36°40′,东至东经87°18′,西至东经45°27′。中亚国家均没有出海口。中亚五国东接中国,北邻俄罗斯,西濒里海,南面自西向东依次是伊朗、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它们与邻国的边界漫长而复杂,边界的划定并非都是依据山脉、河流、湖泊等自然实体,很多属于人为划定。相对于沿海国家,深居内陆、远离世界政治和经济中心、交通不便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亚国家与外界的交流,提升了物流成本,制约了它们的发展速度。为了促进对外贸易,它们必须寻找出海口和便捷的贸易通道。

中亚五国面积近400万平方公里,各国面积差异很大,其中,哈萨克斯坦面积272.49万平方公里,占中亚地区一半以上,居世界第9位,是世界最大内陆国。东西宽约3000公里,南北长约1700公里。哈萨克斯坦因横跨欧亚大陆自称欧亚国家,是连接东西南北的桥梁,境内有欧亚次大陆地理中心标志。哈萨克斯坦陆地边界长13392.6公里,其中与俄罗斯边界长7591.0公里,与乌兹别克斯坦边界长2351.4公里,与中国边界长1782.8公里,与吉尔吉斯斯坦边界长1241.6公里,与土库曼斯坦边界长425.8公里。[1]

乌兹别克斯坦位于中亚中央,是世界上仅有的两个双重内陆国之一,与中亚其他四国以及阿富汗相邻。国土面积44.74万平方公里。东西宽约1400公里,南北长约925公里,边界线长约6621公里。

土库曼斯坦与哈萨克斯坦一样是濒临里海国家,位于中亚西部、科佩特山以北,西濒里海,东面是阿姆河,北部与哈萨克斯坦接壤,东部与乌兹别克斯坦相邻,南面是伊朗,东南方向与阿富汗接壤。国土面积49.12万平方公里,南北长650公里,东西宽1110公里。

塔吉克斯坦位于中亚东南部,面积14.25万平方公里,是中亚五国中面积最小的国家。东西长约700公里,南北长约350公里。西面与乌兹别克斯坦接壤,边界线长约1333公里。北面同吉尔吉斯斯坦相邻,边界线长约987公里。东面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接壤,边界线长约495公里。南面与阿富汗接壤,边界线长约1344公里。

吉尔吉斯斯坦位于中亚东北部,与哈萨克斯坦、中国、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相邻,边境线长4508公里,其中中吉边界约1100公里。面积为19.99万平方公里。东西长925公里,南北长453.9公里。

二 地形地貌

中亚国家按照地形地貌基本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属于山地国家,哈萨克斯坦属于草原荒漠国家,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属于沙漠绿洲国家。

中亚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草原、戈壁和沙漠广泛分布,沙漠面积约占1/4,高山和盆地交错覆盖,高山融雪形成河流和湖泊,河岸、湖岸形成绿洲。中亚东南、东部和东北部依次是帕米尔-阿赖山系、天山山系和阿尔泰山。西部主要是贫瘠和多石的图兰低地。沙漠分布于南部和中部,主要有卡拉库姆沙漠和克孜勒库姆沙漠。北部和东北部主要是荒漠和草原。由于气候变化、人口增长、人类对自然环境过度开发利用、战争、人为浪费等因素,中亚地区的荒漠化速度加快,土地盐碱化,地下水的水位和水质下降,自然植被减少,环境退化,沙漠如癌细胞吞噬着中亚,中亚两条跨境河流——锡尔河和阿姆河的水量不断缩减,咸海面积急剧萎缩,出现生态危机。

哈萨克斯坦地貌属典型的山盆结构,50%~60%的土地为沙漠和半沙漠,北部是西阿尔泰山,半干旱森林草原区,南部是西天山或沙漠或半荒漠区,中部为平原,由荒漠草原和沙漠构成,东部多山地。

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大部分为平原和海拔较低的盆地,约占总面积的78.7%。东部为山脉,占国土面积的21.3%。中部为克孜勒库姆沙漠,沙漠周围有山地平原,阿姆河沿岸形成绿洲,西北部边缘是乌斯秋尔特高原。

土库曼斯坦地势较低,境内80%为沙漠,平原和绿洲点缀其间。

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多山地,天山山脉山区占国土面积的80%以上,其余为山谷和盆地。地势东高西低,大部分国土在海拔3800~4200米,全国最高处是胜利峰,海拔7439米。

塔吉克斯坦有“高山国”之称,境内多山地和高原,约占国土面积的4/5,其中约一半在海拔3000米以上。北部山脉属天山山系,中部属吉萨尔-阿尔泰山系,东南部为帕米尔高原。全国最高处为共产主义峰,海拔7495米。

图1 中亚国家地形地貌

图片来源:胡汝骥等《中亚(五国)干旱生态地理环境特征》,《干旱区研究》2014年第31卷第1期。

三 气候条件

中亚五国位于地球陆地北半球温带面积最大的世界级干旱区,地处青藏高原西侧的帕米尔高原西北坡,成为亚洲中部干旱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又是世界上生态系统十分脆弱,而自然资源尤其是能源相对富集的区域。[2]

中亚五国均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夏热冬寒,整体气温年较差小。中亚五国的降水和气温条件存在很大差异。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及哈萨克斯坦南部沙漠地区是气温最高、蒸散强烈的地区,也是最干旱地区。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降水较多,是相对湿冷的地区,气温变化幅度相对较小。

哈萨克斯坦1月平均气温-19~4℃,7月平均气温19~26℃。境内各地气候差异较大:北方少数地区气候较为寒冷,1月平均气温为-19℃,7月平均气温为19℃;南部地区气候较温和,1月平均气温-4℃,7月平均气温26℃。年均降水量地区差别较大:荒漠地带不到100毫米,北方为300~400毫米,山区可达1000~2000毫米。

乌兹别克斯坦冬季寒冷,多雨雪天气;夏季炎热,降水稀少,昼夜温差大。南北气温存在差异。北方1月平均气温零下10℃,南方则为零下3℃,冬季地面最低温度可达零下20~30℃。北方7月平均气温26℃,南方则为32℃,夏季地面最高温度可达40~44℃。秋冬季节降水较多,平原年降水量90~580毫米,山区则为460~910毫米。

土库曼斯坦干旱少雨。年平均温度为14~16℃,昼夜和季节的温差大,夏季气温长期在35℃以上,卡拉库姆沙漠最高温超过50℃,山区冬季最低温可达到-33℃。降水稀少。西北面沙漠地区年降水量为80毫米,东南山区为240毫米。科佩特山脉是全国降雨量最高的地区。

吉尔吉斯斯坦西南部的费尔干纳谷地是亚热带气候,夏季最高温可达40度。北部的山麓地区为温带气候。天山山脉的气候随海拔高度变化,最寒冷地区冬季有约40天气温低于零度。大部分谷地1月份平均气温为-6℃,7月份为15~25℃。年降水量中部为200毫米,北部和西部山坡为800毫米。

塔吉克斯坦境内多山,气温和降水随海拔高度变化。吉萨尔山脉和帕米尔高原将塔吉克斯坦分割成南北两个区域,南部和北部呈现出不同的气候特征。境内1月平均气温-2℃,7月平均气温23~30℃,年均降水量150~250毫米。

中亚的地理、地形和气候条件决定了中亚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以哈萨克斯坦为例,通过哈萨克斯坦与新疆生物物种数据分析可知:从单位面积物种数量来看,新疆高等植物、地衣等已知物种总数略多于哈萨克斯坦;而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类动物和鱼类动物已知物种总数均远远多于哈萨克斯坦;菌类、苔藓类、藻类已知物种总数少于哈萨克斯坦。但是就单位人口拥有的物种数量来看,新疆除了鱼类物种数量高于哈萨克斯坦以外,高等植物、菌类、苔藓类、藻类、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和两栖类动物物种数均低于哈萨克斯坦。[3]不过,由于各种原因,中亚也是生物多样性遭受威胁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地理、地形和气候条件决定了中亚成为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地震、洪水、干旱、沙尘暴、暴风雪、冰雹、蝗灾等在中亚许多地区长期肆虐。由于中亚国家多数属于农业—工业国,农业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气候条件制约,而中亚国家的灾害应对和管理机制还有待完善,所以自然灾害对于中亚国家的生产生活影响很大。水资源是影响中亚国家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中亚地区拥有的水量丰富,只是分配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上游国家与下游国家之间的水资源纠纷是困扰中亚国家发展的重要问题。有的国家领导人不止一次警告,跨界水资源之争可能引发战争。中亚国家之间在水资源问题上的矛盾与分歧在后面“中亚国家之间的关系”一节中将会细述。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政治博弈的载体层出不穷,环境、生态、气候等问题不再只是单纯的自然科学领域的问题,也不仅仅是促进或掣肘国家发展的因素,而且经常被选择作为政治博弈的工具。中亚国家之间如此,大国与中亚国家之间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