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八章 征南伐蜀
朱元璋命令徐达领兵北伐的同时,也派了汤和、廖永忠南下征讨福建的陈友定。
陈友定,字国安,福清人,本是穷困农民,十分豪气,乡里人对他十分畏服。史书上记载:
(陈友定)为人沉勇,喜游侠,乡里皆畏服。
——《明史》
元朝末年,朝廷腐朽,是个群雄并起的年代。陈友谅和朱元璋是一样的,他们都信奉“明王转世”,以推翻暴元、拯救百姓于水火为目标;张士诚胸无大志,一心只想做个独霸一方的割据势力而已;方国珍是个鼠目寸光、反复无常的小人,一会儿向元朝称臣,一会儿背叛元朝,“有奶便是娘”,毫无立场可言。而这陈友定则完全不同,虽说此人也起于元末乱世,但是却跟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人截然不同,他并非造反起家,而是为了“平贼”应征为元朝官员,死心塌地为元朝政府南征北战,平定四方贼寇。
元末,群雄纷纷揭竿而起,元朝政府哪里顾得过来,因此时常招募义兵,依靠他们去镇压农民起义。当然,这些人虽然打着义兵的幌子,口头上说自己帮元朝政府镇压农民起义,跟元朝政府要官要爵位,其实出工不出力,而且还时常反叛元朝,方国珍就是最为典型的一个。不过,陈友定算是个例外,他是极少数死心塌地为元朝政府卖命的忠心奴仆。
他靠着平定农民起义的功劳扶摇直上,做到了行省参知政事,后来分设福建分省时,还当上了平章,成为行省最高长官。
至正二十五年(1365),朱元璋平定婺州后,与陈友定相邻,二人便成了邻居。
老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不过,他们可不是这样想的。当时,陈友定派大军攻打处州(今浙江省丽水市),结果被朱元璋部将胡深击退,连部将张子玉也被俘虏了。
老子没有冒犯你,你却敢主动攻打老子,我要是不好好收拾你一顿,你“不知道马王爷有三只眼”!胡深决定好好教训陈友定一顿,让他长长记性,于是与朱亮祖兵合一处,继续进攻陈友定。而陈友定有个部将叫作阮德柔,率军悄悄地绕到明军的后方,切断了他们的归路。
领兵进攻时,要是被切断后路,断了补给,这是最可怕的。胡深自然知道这个道理,可是察觉的时候已经晚了,只得奋勇杀敌,希望突出重围,不过没有成功,被陈友定擒杀了。
你俘虏我猛将,我杀你爱将,这下两人冤仇可就结得深了。当时,朱元璋正与张士诚打得不可开交,顾不上陈友定,不过“出来混总是要还的”,等到朱元璋平定张士诚和方国珍后,决定找陈友定好好算算这笔老账。
孤胆英雄陈友定
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派了三路大军前去讨伐陈友定。第一路由胡廷美与何文辉率领,从江西出发,直逼杉关(今福建省光泽县止马镇杉关岭);第二路由汤和与廖永忠率领,从海路进攻福州;第三路由李文忠率领,从浦城(今福建省浦城县)出发,攻取建宁(今福建省建宁县)。同时,朱元璋还派了一名使者前去招降陈友定。
陈友定听闻朱元璋派了使者前来招降,于是大摆酒宴,宴请手下诸将及宾客。在宴会之中,没想到陈友定当众下令砍杀朱元璋所派的使者,并将他的血沥入酒坛,然后分与众人同饮。他端起酒碗,朗声说道:“众位将士,现在大敌当前,我可把丑话说在前头。我们一直深受元朝厚恩,如果谁不能以死拒敌的话,那么将受磔刑,并杀他妻儿。”说完一饮而尽,并将酒碗摔于地上,砸了个粉碎。
陈友定随即布防,修筑工事,环城而垒。每五十步,筑成一台,严阵以待。可是这没什么用处,没过多久,杉关便失陷了。陈友定又将部队一分为二,一部分驻守福州,一部分防守延平,互为掎角,相互支援配合。
不过大势已去,汤和与廖永忠等人率领水师杀到福州五虎门时,守将不敌,纷纷逃散。佥院柏帖木儿见回天乏术,便在楼下堆积柴火,杀死妻妾及两个女儿之后,放火自焚而死。
在汤和率军进攻延平时,陈友定手下诸将纷纷请求出战,可是陈友定坚决不同意,一直固守不出。手下将领不愿意当“缩头乌龟”,群情激昂,不断有人主动请战。
明明不敌,部将却主动请战迎敌,这是为何?
陈友定多疑,认为部将想要趁机叛变,于是将他们处死。城内士兵见状,无不害怕心寒,斗志全无,于是纷纷出城投降。
说来也巧,当时不知怎的,恰巧军器局发生火灾,引发炮声,城内顿时一片混乱。城外明军见城内骚动,知道必是城内发生巨变,于是趁机发动攻击。
陈友定见大势已去,与手下众人挥泪诀别,说道:“如今大势已去,我只有以死报国,以谢皇恩,还请诸君继续努力。”说完,便缓缓地退入内堂,整理好衣冠,面向北面缓缓跪倒,两拜之后吞药自杀了。
手下将士见陈友定自杀后,争相打开城门,迎接明军。
明军入城后,却发现陈友定并未断气,便将他抬出。恰巧当时雷声隆隆,天降大雨,陈友定又苏醒了过来。明军见陈友定没死,便给他戴上枷锁,送往应天,请朱元璋亲自定夺。
朱元璋见到陈友定,当面指责他。陈友定却不害怕,厉声说道:“国破家亡,要杀就杀,不必多言。”
朱元璋大怒,于是下令将陈友定及其子陈海一起处死。
元末,像陈友定这样对元朝如此忠心之人确实极少,因此他与扩廓帖木儿、迭里弥实三人并称“闽三忠”。
当时,元朝早已穷途末路,陈友定一来可以自立为王,二来可以投靠朱元璋,这两种结局都会比他选择当元朝忠臣好上许多。可是他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固执地选择了做元朝的一位孤胆忠臣,也正是这种精神,才令后世钦佩。
木牌传信
在平定福建陈友定之后,除去北元残余势力之外,还有两股势力:一股是云南一带的梁王,这个我们暂且按下不表,后面会详细道来;还有一股是西蜀明玉珍父子的夏国,下面我们来说一说这西蜀明玉珍父子。
明玉珍,湖广随州(今湖北省随州市)人,生于元末,论年纪,比朱元璋要小一岁,不过出身比朱元璋强过不少,乃是个地主。根据史书记载,此人长有异相,其中一只眼睛是“重瞳子”。所谓“重瞳子”就是眼睛里有双瞳,说白了就是一种先天性畸形。但是在古代可不得了,古人认为这是一种吉相,日后必定飞黄腾达,不是登基称帝,就是出将入相,例如舜、项羽、黄巢都是“重瞳子”。
明玉珍身材魁梧,足有八尺余,而且从小胸怀大志,瞧不上种田务农这等小事。从这里,我们可以隐约感觉到他的身上有当年项羽的影子。元朝末年,战乱四起,明玉珍组织了乡里的青壮年上千人,屯守自保,后来率领这上千人归附了徐寿辉。他被任命为征虏大元帅。
有一次,明玉珍率领几十艘船在四川江面上运送粮草,有人前来说重庆城内空虚,让明玉珍引兵攻取。明玉珍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在部下的劝说下,令一部分人护送粮草回去,自己则率领剩下的人去攻打重庆城,碰碰运气。结果,重庆城果然十分空虚,被他轻而易举地拿了下来。
徐寿辉得知后大喜,任命明玉珍为陇蜀行省右丞。明玉珍势如破竹,不久又攻下四川,其他各地纷纷归附。这时发生了大事,陈友谅诛杀了徐寿辉,并自立为王,还兵犯朱元璋,结果在龙湾(今南京市下关宝塔桥一带)被朱元璋设伏打败。明玉珍说陈友谅弑主篡位,大逆不道,应当讨伐,与陈友谅彻底决裂,后来在刘桢等人的拥立下,登基称帝,国号大夏。
当时,朱元璋和陈友谅、张士诚等人打得不可开交,谁也顾不上明玉珍这大夏国。再加上四川地形易守难攻,是个天险,大夏国还真像一个独立王国。明玉珍享受了几年的皇帝生活,就病逝了,传位给年仅十一岁的明昇。
有道是“主少国疑”,夏国百官相互争斗残杀,国力衰退,一日不如一日。当时,明昇见明军攻克大都,推翻了元朝统治,声势浩大,锐不可当;听说朱元璋要造宫殿,于是主动派人送上木料和土特产,讨好朱元璋。可是朱元璋让他投降,他却又不肯。
朱元璋算是看明白了,这明昇只是愿意给明朝当附属国,想要继续保持独立。
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朱元璋经过南征北战,中原之地尽入明朝版图。明昇还做着他的独立王国皇帝的春秋大梦,朱元璋能答应吗?
洪武四年(1371),朱元璋决定派兵伐蜀,于是派出了水陆两路大军:一路是水军,沿长江而上,攻打三峡,由中山侯汤和、江夏侯周德兴、德庆侯廖永忠等人率领;还有一路是陆路步骑兵,攻打河南、陕西,直逼成都,由颍川侯傅友德率领。
每次派兵出征,朱元璋都要亲自部署,此次攻打夏国,也不例外。出征前,他还特地跟傅友德等人交代了一番。
朱元璋说,蜀地地势险要,精锐之师必定布置东边和北边,也就是在三峡、金牛一带;此次出兵伐蜀,决不能强攻,不然将损伤惨重;兵法上说“兵贵神速”,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迅速攻打阶州(今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和文州(今甘肃省陇南市文县);至于能不能顺利拿下阶、文二州,就看你们够不够神勇了。
傅友德闻言后,拍拍胸膛,当场保证一定会舍生忘死、杀敌报国,这才率领部队出征。
傅友德按照朱元璋事前布置的战略,率领手下,奋力攻打阶、文二州。两地果然如朱元璋所料的一样,防守空虚,禁不起明军的猛攻,四下逃散。傅友德趁势率领大军直抵汉江江畔。
这时,汤和大军正与夏军激战于三峡。五月大雨不绝,江水暴溢,傅友德决定渡过汉江,与汤和协同作战,于是命人打造战船。
傅友德想要通知汤和,一起协同作战,可是当时江水险阻,又没有手机等现代通信工具,想要把消息传递出去又谈何容易呢?
这时,有人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我们只要做些木牌,然后在木牌上刻上消息,再将这些木牌扔到江里,让其顺江而下,那么肯定有一些木牌会被明军捡走。
傅友德闻言后,觉得是个好办法,于是采纳了。他一面向朱元璋报捷,一面令人做了上千个木牌,写着攻克阶、文二州的消息,丢到江中。
如此一来,不仅明军得知了傅友德攻克阶、文二州的消息,就连夏国守军也得到了这个消息,搞得夏军人心惶惶、军心动揺。
汤和得到江中的木牌后,士气大振,于是命人将一些小船暗中抬到江的上游,然后分兵两路攻打,一路从陆路攻打寨门,一路乘上游的小舟冲将下来,两路夹击,攻破三峡,直抵重庆。
当时,明昇不过是个十多岁的孩子,早就吓得不知所措了,最后在母亲的劝说下,把自个儿绑了,嘴里还叼着碧玉,主动到军门前请降,夏国就这样灭亡了。
第二次北伐
灭了夏国之后,朱元璋还没来得及高兴,北边又告警了。
前面说过,朱元璋第一次北伐势如破竹,大获全胜,令北元闻风丧胆。可是经过一段时间休养生息之后,到了洪武四年(1371)年末,北元又开始猖獗,不断南下抢掠大明。朱元璋十分恼怒,于是召集群臣商议对策。
当时,朝中众臣的意见出现了分歧。朱元璋一开始主张防御,而魏国公徐达主张主动出击,进攻北元。经过不断讨论,权衡利弊之后,朱元璋最后采纳徐达的建议,决定出兵攻打北元。这就是明朝第二次北伐。
洪武五年(1372)正月二十二日,朱元璋命令徐达、李文忠、冯胜三人分别为破虏大将军和左右副将军,各率兵五万,兵分三路攻打北元。
朱元璋是个军事天才,每次出征之前总是定好作战方案,领兵者按部就班即可,这次也不例外。
当时他所定的作战方案如下:
一、徐达为中路军,担任主攻任务,兵出雁门关,到处宣扬要急攻和林,而实际上行军却非常缓慢,目的是引诱元军出战,然后找机会将其歼灭。
二、李文忠为东路军,担任的任务是助攻(策应中路军),出居庸关,直扑和林,出其不意地攻打元军。换句话说,如果北元出兵与徐达的中路军决战,那么李文忠率领东路军迅速包抄到北元的后方,就可以打他个措手不及,切断北元后路,然后与徐达的中路军合击元军。
三、冯胜为西路军,出金兰关,没有具体的作战任务,是一支疑兵,主要是为了迷惑元军,希望能够分散元军,最好能够牵制住一部分元军。说白了,西路军完全是个小配角,是出来“打酱油”的,不值一提。
从兵法上来讲,中路军为正,东、西两路为奇兵,奇正并用,三路合击,是个相当完美的战略计划。殊不知,这战争并非演戏,而且战况瞬息万变,无法预测和掌握。因此,朱元璋虽然将如意算盘打得啪啪响,但是结果却让人瞠目结舌。
洪武五年(1372)二月二十九日,徐达率领中路军出雁门关,先锋官蓝玉率领骑兵一马当先,结果在野马川遭遇扩廓帖木儿的骑兵。
明初猛将如云,最善于率领骑兵攻城破敌的,非常遇春莫属,这蓝玉乃是常遇春的妻弟,也深得其传。
有道是“狭路相逢勇者胜”,蓝玉当即大喝一声,拔刀冲向敌军。众人见主将一马当先,如此勇猛,纷纷拔刀冲锋向前,轻而易举地将元军击败,并一路追击。
三月二十日,蓝玉又在土剌河遭遇了扩廓帖木儿,二话不说,拔刀就冲,吓得元军落荒而逃。
这一路简直就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明军上下开心不已。
接二连三的胜利冲昏了中路军的头脑,他们全都认为北元骑兵不堪一击,包括一向谨小慎微、用兵如神的徐达也是如此想法。
中路军为了建立功勋,早日凯旋回朝,没有按照原来的作战策略行事,而是一路上轻敌冒进,孤军深入,结果在岭北中了元军的埋伏。
原来,这是扩廓帖木儿的一个圈套。经过多次交锋后,他发现明军骑兵战斗力极强,若是正面决战,元军必败无疑,于是设下圈套,伏击明军。他事先派元将贺宗哲率领一队骑兵埋伏在岭北,自己则带领骑兵与明军屡次交战,故意战败,引诱明军进入伏击圈。
五月初六日,当徐达率领明军追击到岭北时,突然发现扩廓帖木儿不逃了,反而回过头来,便知不妙。这时,贺宗哲率领骑兵突然冲杀过来,偷袭明军。明军毫无防备,大败,死伤万余人,只得向南撤退。
北元骑兵获胜后,士气陡涨,扩廓帖木儿和贺宗哲大喜,合兵一处,想要趁机吃掉整个中路军。
徐达不愧为名将,关键时刻临危不乱,指挥残余部众奋力抵抗,这才稳住局势,安全撤出。
有道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当中路军大败之时,东路军进展也不顺利。东路军一路上浩浩荡荡,于六月底抵达口温(今内蒙古查干诺尔南)。元军一听李文忠的大名,不敢与之对战,纷纷闻讯而逃,丢下一堆牛马辎重。李文忠见状,留下部分将士守卫辎重,自己则亲率大军轻装急进,一路追击元军。
这剧本跟中路军如出一辙。当时,李文忠一心想要率领骑兵,千里奔袭,速战速决,也有些轻敌冒进,在土剌河、阿鲁浑河(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北)一带追上元将哈剌章部队。
不过这时,李文忠突然发现有些不妙。元军并无疲惫之色,反而个个精神抖擞,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看来,并不是自己追上了元军,而是他们早有预谋,在此守株待兔。
李文忠的判断完全正确。这哈剌章也是个将才,知道正面无法与明军对抗,于是故意败退,引诱明军追击,孤军深入,然后找机会与明军决战,所用套路跟扩廓帖木儿一模一样。结果,李文忠也上当了。
李文忠见状,倒吸了口冷气,不过他临危不乱,连忙指挥部队决战。双方激战数日,最后明军打败元军,俘虏上万人,可是明军也没讨到便宜,死伤不少。
按理说,仗打到这分上,面子找回来了,也有台阶下了,是时候撤军了。可是,拼命三郎李文忠是个狠角色,他仍不罢休,继续挥师追击。
当时,哈剌章有意将明军诱到土剌河、阿鲁浑河决战,本想要歼灭明军,没想到激战数日后,发现明军勇猛,抵挡不住,于是撤军躲避。没想到这李文忠欺人太甚,还敢一路追击,哈剌章这脸面哪里还挂得住?
有道是“兔子急了也咬人”,何况是人呀。哈剌章火了,于是集合部队,摆开阵势,豁出性命与明军决战。
打仗这件事,胆小的怕胆大的,胆大的怕不要命的。现在元军个个玩儿命,明军讨不到半点好处。
穷寇莫追的道理,李文忠自然懂得,他连忙修建营垒,转攻为守。
元军见明军不打了,也不敢主动发起进攻,就这样,双方一直僵持着。
仗打到这分上,明军局势开始不利了。因为明军孤军深入,时间久了,粮草自然不足,然而元军并无后顾之忧。
明军若是此时撤兵,风险也极高。因为大兵团作战,一旦撤兵,元军趁机发起猛攻,明军阵脚一乱,后果不堪设想。
李文忠也不简单,他故布疑阵,然后大摇大摆地命令部队撤退。元军知道李文忠深通兵法,生怕设有埋伏,不敢追击。就这样,明军安全撤军了。
这一仗下来,东路军没讨到便宜,双方死伤相当。
有道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被寄予厚望的中路军和东路军都遭遇了元军的顽强反抗,中路军损失惨重,东路军得失相当。一直没被看好的小配角西路军在冯胜和傅友德的带领下,却所获颇丰。
当时,西路军并没有具体的作战任务,只是为了迷惑元军而已。按理说,冯胜只要带着明军到塞外“观光旅游”一番,就可以打道回府了。不过,有些人就像黑夜里的星光,到了哪里都是明亮万分,藏也藏不住。西路军进至兰州之后,傅友德率领骁骑五千人一路瞎逛,结果在西凉(今甘肃武威)碰到元将失剌罕。
傅友德是个猛人,这次没有拿到作战任务,心里头窝火,见到元军,分外眼红,二话不说,提刀就砍,大败元军。
随后,傅友德率领部队一路追击到永昌(今属甘肃),又大败元军,获得辎重牛马无数。
傅友德连胜两仗,冯胜也坐不住了,连忙率领主力与傅友德会师,合兵一处,在扫林山(今甘肃酒泉北)再次大败元军,毙敌四千多人,还活捉了平章,军威大振。
于是,冯胜和傅友德决定一鼓作气,继续痛击元军。西路军接下来如“开挂”一般,一路横扫北元,遇神杀神,遇佛杀佛,先后逼降了元将上都驴、伯颜帖木儿等人,吓得元岐王朵儿只班遁去,获得马驼牛羊十余万。傅友德还不解气,又率兵追击,大败元军,获金银印、马驼牛羊两万,可谓大获全胜。
这西路军七战七捷,横扫北元,出尽风头,载入史册,固然有傅友德等人英勇作战的原因,其所遇元将并非扩廓帖木儿、哈剌章之流,也是一个原因。
第二次北伐一直打到洪武五年(1372)十一月,三路大军才先后班师回朝。此次北伐,中路军损失惨重,东路军得失相当,西路军所获颇丰。总的来说,明军的第二次北伐以失败告终,并没有达到肃清北元的目的,双方进入了僵持阶段。
正如前文所说,从兵法上来讲,中路军为正,东、西两路为奇兵,奇正并用,三路合击,是个相当完美的战略计划,可为什么会战败呢?
奇正并用,三路合击,最关键的是要做到相互联动,协同作战。倘若做不到协同作战,则很容易被敌人各个击破。第二次北伐中,中路军一开始就违背了原定的作战策略(行军缓慢,引诱元军出战,找机会将其歼灭),轻敌冒进,孤军深入,由此,三路军基本形成各自为战的局面,并没有做到相互协同作战。而三路军遭遇的元军强弱有所不同,命运也截然不同。
关于这次北伐,《明太祖实录》详细记载了这样一番君臣谈话:
上御武楼,与诸将臣筹边事。中书右丞相魏国公徐达曰:“今天下大定,庶民已安,北虏归附者相继,惟王保保出没边境,今复遁居和林。臣愿鼓率将士,以剿绝之。”上曰:“彼朔漠一穷寇耳,终当绝灭。但今败亡之众,远处绝漠,以死自卫,困兽犹斗,况穷寇乎?姑置之。”诸将曰:“王保保狡猾狙诈,使其在,终必为寇,不如取之,永清沙漠。”上曰:“卿等必欲征之,须兵几何?”达曰:“得兵十万足矣。”上曰:“兵须十五万,分三道以进。”于是,命达为征虏大将军,出中路;曹国公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出东路;宋国公冯胜为征西将军,出西路。
——《明太祖实录》
《明通鉴》《国榷》《明会要》《玉光剑气集》等文献对此都有记载,主要来源于《明太祖实录》。从记载来看,第二次北伐的计划是徐达主动提出来的。其实一开始朱元璋心有顾虑,并不赞同主攻,是在徐达等人的一再坚持下,这才同意兵分三路,主动攻打北元的。
可是,关于这次出征,《皇明通纪》中的记载却有所不同,里面说第二次北伐的作战计划是由朱元璋提出的。
分道再征北虏议征沙漠。上谓诸将曰:“今天下一家,尚有三事未了。其一,历代传国玺在胡,未获;其二,统兵王保保未擒;其三,前元太子不闻音问。今遣汝等分道征之。”
——《皇明通纪》
意思是说,朱元璋与众臣商议征讨北元时,朱元璋对诸将说:“现在天下一家了,不过还有三件事没有了结。第一,传国玉玺还在北元手中,我们并没有获得;第二,北元统兵扩廓帖木儿没有被擒获;第三,前元太子失去了音信。如今你们去分兵讨伐。”
《弇州史料》中也有关于第二次北伐的记载,与《明太祖实录》也有出入。
高帝御武楼,与计边事。曰:“扩廓游魂尚在,出没奈何?”达乃请曰:“亟发兵厄竖子耳。”
——《弇州史料》
意思是说,朱元璋驾临武楼,与众臣商议边境之事时,说道:“扩廓帖木儿的游魂还在,有没有办法?”徐达说:“赶快发兵讨伐这小子吧。”
《皇明通纪》和《弇州史料》中的记载显示,第二次北伐的实际倡导者是朱元璋,而并非徐达。可为什么《明太祖实录》中却说是徐达呢?历史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明太祖实录》主要记录的是明太祖和建文帝两朝皇帝的事迹,其史料价值是毋庸置疑的。《明太祖实录》初修的时候是建文朝,燕王朱棣夺位后又修改过几次,总的来说就是朱元璋死后官方编写的史书。这样的史书或多或少有吹嘘朱元璋的嫌疑,对于朱元璋出生时各种天生异象的描述(神化朱元璋),就是最好的证明。据此判断,《明太祖实录》中说朱元璋好的地方,可能有些会失实;但是说朱元璋不好的地方,估计是错不了的。(如果皇帝没有错,哪个史官敢写他犯错?难道是嫌自己命太长了吗?)有些史官为了取悦皇帝,可能会把皇帝的责任轻描淡写,甚至直接推卸到其他人的身上。
朱元璋是个军事奇才,每次大战前总是亲自布置好战略,才会派人出征,这次应该也不例外。如果是徐达主张出战,朱元璋心存顾虑的话,依照朱元璋的个性,应该不会主动出兵。因此笔者认为,《明太祖实录》中关于朱元璋是在徐达的一再主张下才同意出兵征讨北元的记载并不可靠。《明太祖实录》之所以如此记载,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帮朱元璋开脱责任,让徐达等人背黑锅。
总之,明军第二次北伐失败的主要原因很有可能是朱元璋轻敌,战略部署上有些冒进。
《龙飞纪略》中是这样记载的:
壬子春正月,以大将军徐达帅师伐迤西,李文忠总东道兵趋上都。帝以残虏未除,终为边患。乃以达帅师伐之。冯胜、傅友德、文忠各总东、西道兵。顾时、陈德为副将军,率兵以从。赐敕谕戒以务察胡人情状,审其来否,则慎督三军,一鼓可俘,否则坚守斥堠,以静朔方。
——吴朴《龙飞纪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