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不是朱允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9章 欺君!

朱允炆来到殿上,先是行礼,随后站在了朱棣的身旁。

“《数算》一书,是你交给燕王的?”

“是。”

朱元璋的语气无比冰冷:“朕令你不要传书于外,你竟私相授受,你可知欺君何罪?”

“《数算》一书竟然遭禁绝?”

“好像是圣皇亲自禁的!”

“皇孙殿下胆子也太大了!竟然传授一本禁书给燕王。”

“燕王拿着禁书成事,如今不是来请罪了吗?”

文武群臣都震惊不已,除了惊讶,还是惊讶,

这本他们听都没听过的书,竟然被禁掉了?!

而且是皇帝亲自禁的,都不曾在市面上流通?

朱允炆自知理亏,

朱元璋与他达成协议,看看他能在牧马村做出什么“事业”来,是之后的事情,

允许他传播“新的”格物致知之学,更是私下的两人协议,如今也未招揽几位举人或监生加入大天理寺庙的队伍,

所以就连朱棣也难掩脸上的惊讶,

原来在他看到这些书之前,皇帝已经看过了,

旋即他便大声说道:“《数算》、《开物书》、《格物书》等新书,皆是方孝孺私下传授给我,以书信方式寄送,据说乃是一位工部前任匠人呕心沥血书写,与朱允炆无关。”

他其实不想将朱允炆牵扯其中,

这些书都是好东西,但在执行的过程中出了岔子,

若不是出这种岔子,恐怕进展会很顺利,

他内心也有愧。

朱元璋并不理会朱棣的说辞,而是黑着脸,一脸你当我是傻子的表情看着朱允炆,

刚才你侄子都说是了,你还在这里解释?

你一根筋吗?!

隔着朝殿远远的台阶,朱允炆都能感受到他喷涌而出的火气,当即大声说道:“《数算》、《开物书》、《格物书》等工具书籍,都是我亲手写就,于大本堂内皆有存稿。

其上有涂改,更写痕迹,可证明是我亲手书写,非是方孝孺完成,乃是他得我授意,誊抄寄送给燕王。”

他直立殿前,大声说道,

朱标的目光落在他身上,没有责怪,满是欣慰,

自己孩子,出息大了!

“锦衣卫!还有何罪证?”

朱元璋突然的大声呼喊吓得徐闻千一个激灵,

这位好不容易上朝会的锦衣卫千户连忙说道:“北平大火之后,得燕王朱棣改制易法,治下不力之罪共罪证数十条,其中治下不力,于军器营存放火器重地令无官令随意进出,乃是酿成大祸之端。”

“燕王改以新制,才是酿成火祸之首啊!”

“天下之事,最怕玩忽职守四字,燕王以金钱许之,却不曾严加管束,酿成大祸。”

“燕王这项罪名,是洗不脱了。”

朱允炆在心里叹了口气,也觉得这个罪证很难洗脱,最多甩锅给别人,

其实北平那边的矿场冶所,若是像马场一般,不得军令通行或官职品轶不够不得进出,很容易解决这些潜在的祸事,

可偏偏在这几个月里,就没有人想到这些细节,

这些喝大了的匠人和读书人混在一起,互相言语撺掇,

便做出了极度危险的事情,

他们可能酒意上头,可能互不服输,可能有所怠慢,

总之,制度上也是出了极大的漏洞。

看着朱允炆有些无奈的表情,

朱棣似乎也有些疲惫了,颓声道:“当日情形已不可查,但北平军器营官吏损失惨重,伤亡在册举人学子四十一人,工匠五十六人,百姓六百五十七人,民舍共一百三十余幢......”

不管怎么说,火灾都是事实,

一定要有人出来承担责任,

朱棣扛起了这一份责任,径直跪在了地上,俯首一拜:“臣愿领责罚。”

旋即朱允炆也跪倒在地:“臣亦甘愿受罚。”

朱标的目光落在自己儿子身上,抿着嘴一言不发,

他没有回头看朱元璋,只是默默地攥起了自己的袖子,皙白的手臂上已经爬起了一层热汗,

他不知道朱元璋怎么想的,但这次责罚,估计朱允炆又是逃不掉了。

“贤侄,此事与你无关。”朱棣遒劲大手握住了朱允炆的胳膊,“乃是我监管不力,改制不够严密谨慎,导致了祸事,你又何苦呢?”

“四叔,我自小便崇拜你,视你为我模仿之贤例,若非是如此,我过往几月,断不会与四叔推心置腹。”朱允炆看着朱棣眼中的血丝,不免有些动容,“如今火事不饶人情,于理而言,有我之罪过。”

两人跪倒在地,互相牵着手,

声音不大,但经过身旁众官的传递,不少人都“听”在了耳中,

几个月前,朱允炆在大本堂中便说出了慕仰朱棣的话语,

如今当着满朝文武的面,

他再次说出了“大逆不道”,枉顾太子威仪的话语!

“不孝”这个大帽子扣下来,朱允炆一定罪加一等。

这个时候,本应该有人出来驳斥朱允炆的话语,

但看到太子的表情,他们又闭上了嘴巴,

太子眼含热泪,不知道是喜悦还是悲伤,看着殿下,一言不发,

若是太子至今都没有说过一句话,真有其他人说话的余地吗?

他是储君,宽宏大量素有善名的储君!

按理说,这是皇家事,可以不在朝堂上解决,

但话又说回来,这是朝堂之下,既然公开了,他们就可以评议,

在很多人摇摆不定的时候,

徐闻千突然说道:“燕王以私产授资粮,亦是一桩罪证,公制火器,于私利许之,乃是谋逆之行!”

朱允炆立马厉声呵道:“燕王乃是北平藩镇之王,为国戍边,拱卫王室,炼制兵器,退击来犯贼军,何罪之有?!”

秦达这才开口:“大明火器制作已有规制,私研火器便是谋逆之罪!”

朱允炆声音更大了:“以私人钱财,为国养兵,养士,是何谋逆之举?”

徐闻千当即说道:“火器铸造资料,冶炼材料,乃至于成器等已至于金陵外,北平府无有私藏。”

朱棣声如洪钟:“请圣皇明察!”

朱允炆欣慰地看着四叔,

他很欣赏朱棣的这一点,知人善用,

其实敢用王府的钱粮垫付读书人的工资,就是一种巨大的魄力,

若不是姚广孝选择对了这条道路,大胆启用举人学子研读《数算》等书,

在煤铁这两条基础资源科技上的进展不会如此迅猛,

姚广孝这个妖才放在对的位置,就能发挥出对的效果。

与此同时,从煤矿到铁冶,再到炼制玻璃,

这几件事情带来的巨大回报,也令朱棣相信,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

朱允炆给他的如同天书一般的东西,短短几个月就“开花结果”,

怎么不令他信息?

叔侄二人的心心相惜,令他们心照不宣,

隔空多日的信件往来,也令他们站在了差不多的起点,

旋即他们突然异口同声说道:“愿请圣皇责罚!”

端坐主位的朱元璋脸色变得越来越难看,

其实当朝问对,给了燕王极大的操作空间,

只要他承认罪行,有个良好认错态度,今后去更改,很容易得到原谅,

但话又说回来,

朱元璋若想从轻责罚,大可不必公开审判,

直接将案件移交给宗人府,让锦衣卫和宗人府一起办案,

最后能给百官,给皇亲一个交代就好。

可偏偏,朱元璋要大张旗鼓:“好啊,你们叔侄二人私相授受,犯下如此欺君大罪,将二人押送宗人府,论罪责处!”

“徐闻千!?”

“臣在!”

“将这二人押送到宗人府吧!”

“是。”

徐闻千这个时候便快步走到了两人身边,轻轻地将两个人请了起来,

“谢皇帝圣恩。”

朱棣和朱允炆先后拜谢,转身离开。

“不对啊,就这么结束了?”

“朱允炆这都指挥使的官职呢?”

“这锦衣卫,不就是他的手下吗?”

百官这才意识到,

好像这个锦衣卫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他提出质疑,陈列事实,

燕王解惑,加上朱允炆的从中解释,

他们的疑惑竟然全部都得到了应有的解答,

刚才,朱允炆愤怒地回击已然变成了某种表演.....

这份机心,可以说是前所未有!

可事情已经戛然而止,假如他们再想说些什么,也没有任何由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