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仙朝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3章 东阁大学士

“陛下有旨!”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朕膺天命,嗣承大统,夙夜忧勤,惟求贤辅。长史袁宗皋,夙侍潜邸,忠诚体国,才识宏远,经术通明。昔朕居藩,尔尽心匡弼,赞襄庶务,功著帷幄;今朕践祚,特简拔亲信,擢尔入参机务,以佐朕躬。

“兹特授其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直内阁,协理朝政,赞画枢机。尔其克勤克慎,秉公持正,务以社稷为重,民生为念,勿负朕倚畀之深意。”

“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文渊阁,笑眯眯的黄锦带着袁宗皋来到,宣读了嘉靖的特旨。

通常内阁任命,有三种方式,一曰特简,二曰廷推,三曰枚卜,简单来说就是,特殊提拔,大伙投票,盲盒抓阄。

嘉靖用的方式,就是霸道又不讲理的特简。

多少有点不尊重人。

但杨廷和没有激动,因为此事在他意料之中。新皇登基,内阁不可能没有自己的心腹。而且袁宗皋此人,他也知道,是个仁厚长者。他入内阁,总比新皇安排其他人要强很多。

而且嘉靖安排的阁衔也并不过分。

内阁大学士的阁衔,有“四殿两阁”之说。所谓四殿,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文华殿;两阁,文渊阁,东阁。

阁衔可不是随便称呼的,有其特殊的含义。

华盖殿之名源于紫微垣中的“华盖星”,该星共十六颗,形如伞盖,环绕帝星,象征天界对人间帝王的护卫。

只有首辅有资格,但也不是每个首辅都有资格,因其特殊含义,能享有华盖殿大学士称号的,必须得满足“德高望重”和功勋卓著再加上“临近退休”这三个条件才行。

谨身殿之名出自儒家经典,意为帝王需谨言慎行、修身齐家,这本是给“次辅”准备的,但常用作首辅的阁衔。

此二殿加上代表皇帝的奉天殿,构成了皇宫中轴线上的三大殿,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

而文华殿取意“文德光华”,在东侧,它较为特殊,它虽然属于四殿两阁之列,但却是专为太子而设,可以理解为太子的教学班底,兼管文教,如科举考试,经筵讲学等,兼管翰林院,并不参与内阁议事。

武英殿取意“武功英烈”顾名思义,在西边,藏有兵书战策,主管武事,兵部,边军等等,都是武英殿大学士的范畴。

文渊阁,最初是永乐大典的藏书地,也是内阁的发源地,因此有着特殊的意义,文渊阁大学士主要负责机要文书,以及皇帝日常政务咨询,与皇帝接触最多。

东阁,就是东边的一个小阁楼,次序最低,名字也不响亮,并不常设。

因为他虽然地位低,却掌管着一项特殊的权力——封驳。正常状态下,没有哪个皇帝会给自己找麻烦,通常都是老皇帝不放心小皇帝,特设一个信得过,老成持重的托孤之臣,比如朱厚照刚登基时候的杨廷和。

四殿两阁就约束了,内阁之臣最多不超过六人,除去不参与政务的文华殿大学士,和退休才能得到的华盖殿大学士,常设最多也就四人。

现今的内阁,有三位大学士,首辅谨身殿大学士杨廷和、次辅武英殿大学士蒋冕和文渊阁大学士毛纪,如今特简袁宗皋为东阁大学士,刚好人齐了。

东阁大学士在四殿两阁次序最低,并没有冒犯到谁,但却掌管着奏章初审及地方政务反馈,再加上诰敕撰写与封驳特权,袁宗皋在这个位置上,再配合黄锦的司礼监,掐住了两头,杨廷和等人想要做点小动作,是绝对瞒不过嘉靖的眼睛的了。

这一招,釜底抽薪,着实精妙。

杨廷和即便站在嘉靖的对立面,也不禁感叹万千。

宣读完了圣旨,黄锦笑眯眯道:“往后咱家可就要靠诸公提携了,日后但有吩咐,尽管说,咱家是能办的办,不能办的,想办法也办,保管让诸公满意就是了。”

“这是你说的。”次辅蒋冕是个不客气的倔老头,闻言便道:“这里有内阁呈陛下的条陈十二项,还请黄公公帮忙。”

“哟,十二项呐。”黄锦接过奏本,却不打开,依然是笑眯眯的样子:“这咱家可不能看,还是拿回去,给陛下读来听听,让陛下圣裁的好。”说着,意有所指道:“咱家可不是刘谨,没那么大的胆子。这天下呀,这个说了算,那个说了算,归根结底不还是陛下说了算么?是不是呀,蒋公?”

“哼。”蒋冕哼了一声,却不接话了。

杨廷和素来知道蒋冕的脾气,怕他把事情闹僵,也拿出一个奏本,交给黄锦,道:“黄公公,此乃请开经筵疏,乃我亲自撰写。详细的写了经筵的制度,仪式典范,日讲安排等等,陛下已应允过,还请司礼监过目后用印。”

“啊,正要说这事儿。”黄锦接过奏本,道:“陛下说,开经筵的事情他很期待,但这经筵讲官,陛下有一位指定人选。”

“指定人选?”杨廷和眉头微皱,道:“不知是何人?”

“王守仁,王伯安。”黄锦笑道:“陛下在安陆时,就对王伯安平定宁王叛乱之事心向往之,故此特点名想听王守仁讲学。”

“这……”杨廷和与蒋冕,毛纪等人对视一眼,都从互相的眼神之中看到了“否”。

“黄公公,陛下怕是有所不知。这经筵讲官,都是当世大儒或者翰林担任。王伯安虽有功劳,却与这经筵之事无关。”

“他虽然治学尚可,但仅是二甲进士第七人,按规矩,是没有资格做陛下的经筵讲官的。”

“这就难办了。”黄锦一脸为难,道:“陛下说,这经筵首开,他就想听了两个人讲学,一个是这王守仁,另一个便是您家的小阁老,旁人不管是多大的大儒,陛下都不想听。这区区小事,若内阁也要阻碍,怕是这开经筵的事情要暂时搁置了。”

搁置?

要挟!

杨廷和在心中权衡利弊,半晌没有说话,最终,他还是认为自己的儿子应该不会弱于王守仁,咬牙点头道:“既然陛下开了金口,那便破例一次。”

“唉,这就对了嘛。”黄锦拍拍手里的两个奏本,道:“陛下心情好了,也许下午就批红用印拿回来了。”

“得嘞,诸公忙着吧,咱家要回去伺候了。”说着黄锦笑眯眯说了一声,带着一众传旨的小太监离开了文渊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