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 年轻山脉的崛起
封存在化石中的植物历史
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标本馆里,收藏着世界上种类最多、门类最齐全的喜马拉雅地区古生物化石。化石,默默地记录着这里的历史。
右边两幅图展示的都是鹦鹉螺化石,一种海里的动物的化石,它所保存的层位,大概相当于珠穆朗玛峰最顶部的灰岩的层位。自1966年开始,中国的古生物学家在喜马拉雅地区开展科考活动,发现了大量海洋生物的化石。这些生物存活的时代,一直延续到4000万年前的始新世。这些化石的存在,表明了喜马拉雅地区直到4000多万年前还是一片海洋。
科研人员还通过研究一种微体化石——古代植物的孢子与花粉化石来解读这里的历史。微体化石比植物的茎秆或者叶保存下来的概率要大,保存的植被的信息也更全。科研人员已经通过对微体化石的研究建立起了相对连续的植物演化历史。

鹦鹉螺化石

鹦鹉螺化石

双壳类动物化石、菊石化石

显微镜下的微体化石

珠穆朗玛峰
孢子与花粉化石虽然个体小,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得见,但是数量巨大,而且更容易在地层中留存。古生物学家们通过研究产自西藏南部的孢子与花粉化石,发现有些植物并非起源于欧亚大陆,而是来自遥远的南半球。
板块运动形成了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是板块运动的结果,这里原本是一片古老广阔的海洋。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2亿多年前,地球的南半球有一片古老的大陆,叫冈瓦纳古陆。后来,古陆分裂,印度板块与非洲、南美洲等板块分开,带着有南半球特征的生物向北漂移。经过数千万年的移动,最终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遇,海洋从青藏高原退出。随着印度板块的持续挤压和抬升,喜马拉雅山脉逐渐形成,这便是“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这是一片年轻的高山,时至今日,印度板块仍在继续向欧亚大陆的南缘俯冲挤压,使得喜马拉雅山脉也在持续抬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