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章 李家有男初长成
上回我们说到了李世民的家族,以及他父辈的一些事情。接下来,我们的主角也将正式登场。
李世民母亲去世后,李渊忙于公务,无暇照顾孩子,李世民开始漫无目的地游玩。他常与伙伴们骑马、射箭和打猎,以排解内心的苦闷。李渊对此十分担忧,怕这会影响李世民的前途。
此时,朝中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兄长长孙枳与李渊关系密切。长孙晟在隋朝开国后屡次立功,为西部边疆的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长孙枳认为两家门第相当,且长孙晟有个女儿与李世民同龄,于是积极促成两家订下娃娃亲。
然而,长孙晟不久后去世,长孙氏失去父亲,且同父异母的哥哥不愿抚养她,年幼的她只得寄住在舅舅高士廉家。高士廉品德高尚、才华出众,且高家是渤海望族,书香门第,因此长孙氏在高家生活得相对舒适,并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坚持读书,逐渐成长为贤良淑女。
李渊见李世民整日无所事事,决定让他早些成婚。一方面,李世民已到成亲的年纪;另一方面,结婚后可以有人约束他。于是,在公元613年春天,李渊安排了16岁的李世民与长孙氏成婚。长孙氏本就貌美,经过精心打扮后,李世民见到她时惊艳不已,从此开始了甜蜜的婚姻生活。
然而,婚后李世民沉迷于温柔乡,对其他事物兴趣缺缺。长孙氏察觉到这一点,便鼓励他利用自己的才能早日建功立业。在她的激励下,李世民的雄心被点燃,渴望尽快成熟。长孙氏鼓励他努力读书,李世民主要阅读兵书,尤其是《孙子兵法》,并通过演习来实践所学。
李世民十分崇拜勇冠三军的汉将霍去病,深受其精神所激励,逐渐不满足于读书,频繁向父亲请战,渴望亲自上阵杀敌。
常言乱世出英雄,李世民生于隋朝末年大动乱之时,时势也确实给了他展露才华的良机。
隋炀帝即位后,大兴土木、四处巡游、穷兵黩武,又逢连年水灾,天下大乱,农民起义蜂起,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
公元613年春天,隋炀帝征伐高丽时,李渊在怀远镇负责运送粮草。六月份,杨玄感利用民愤反隋,李渊奉命镇守弘化郡,同时管理关右的军事事务。期间,李渊广交豪杰,引起隋炀帝的猜疑。收到诏书去巡行时,李渊因病未能前往。隋炀帝询问他的外甥女王氏,得知李渊生病,便问:“病得要死了吗?”这让李渊更加恐惧,因此无节制地饮酒和收受贿赂以自保。
公元615年四月,隋炀帝任命李渊为山西、河东抚慰大使,李世民随父前往河东。父子到达龙门时,遭遇了母端儿的农民起义,李渊领导军队击败了起义军,并收编了万余人,实力大增。他们又攻打了绛州的叛贼柴保昌,降服了数万人。
不久,李渊升任右骁卫将军。此时,隋朝的邻国突厥背信弃义,导致了雁门事变。尽管李世民当时已经成家,但在贤妻长孙氏的鼓励下,他并未因婚姻而止步,一直在寻求建功立业的机会。这次突发事件使得年仅16岁的李世民正式踏上了征战之路。
突厥在五世纪中叶被柔然征服后,迁至金山(今阿尔泰山)南麓,因金山形似战盔而得名。突厥以打铁为生,到了六世纪,首领阿史那土门已开始向西魏进贡。经过不断合并,突厥的实力逐渐增强,并在公元552年击败老对手柔然,建立起以漠北为中心的奴隶制政权。最盛时,突厥的疆域东至辽海,西濒西海,南临阿姆河,北至北海,地域辽阔,物资丰富。
突厥的最高首领称为可汗,辖区分为东突厥和西突厥,其官制分为二十八级,财政主要来自对普通牧民和战争归附者的征税。随着时间推移,突厥成为中亚主要民族之一,讲突厥语的人口约有1.3亿,对世界和平与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在隋唐时期,突厥人被视为异族,屡遭中原政权打击,成为强有力的对手。公元582年,突厥内部斗争加剧,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实力大减。
隋文帝在位期间,曾帮助东突厥的启民可汗击败敌手,因而两国关系友好。杨广即位后于公元607年首次北巡,到了启民可汗的牙帐。公元609年,启民可汗去世,其子阿史那咄吉即位,称始毕可汗。始毕对隋朝不再像父亲那样恭顺,隋朝大臣裴矩忧虑突厥强大,向隋炀帝献计削弱其实力。
隋炀帝派人接触始毕可汗之弟阿史那叱吉设,欲封他为南面可汗,并许配公主。不料,叱吉设因性格懦弱而拒绝,并将此事告知始毕可汗,后者因此对隋炀帝心生怨恨,誓言报仇。
裴矩未能如愿,随即又提出利用离间计,建议除掉始毕可汗的心腹史蜀悉。得到皇帝同意后,裴矩以宴请为名将史蜀胡悉诱至马邑,并在席间将其杀害。
裴矩向始毕可汗解释称史蜀胡悉有叛变之嫌,并主动为其清理门户。始毕可汗虽然明白真相,却选择忍让,但这笔账他记在心中,从此不再向隋朝纳贡。
接下来,隐忍的始毕可汗会如何一雪前耻呢?后面的故事更精彩,倾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