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译本序言二
从钻木取火到核能利用,对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一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在人类将触角伸向太空,不断探索未知世界、揭示宇宙奥妙的旅途中,空间能源动力为实现这一梦想插上了自由飞翔的翅膀。其中,太阳能是大多数空间任务所依赖的能源手段,而在一些太阳能不能满足需要的任务中,核能以其独特的优势保障了能源需要。到目前为止,美、俄已先后将搭载于航天器的53个放射性同位素电源、300多个放射性同位素热源、36个空间核反应堆电源送入太空。
空间核动力技术是持续、稳定、充沛的核能技术在空间的应用,是航天和核工业结合的交叉性战略前沿高科技领域,能根本性地解决因距离太阳远、星表昼夜交替等导致传统太阳能无法利用或其电源能力不足的问题,以及化学推进比冲低的难题,是高效开展空间探索的必要基础,也是大规模开发和利用空间资源的重要前提。在人类走向更遥远星际的征途上,空间技术与核能技术已不可分割,这种结合将推动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嫦娥奔月,逐梦九天,探索浩瀚无垠的宇宙,一直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带动突破是我国探月工程取得辉煌成就的一个重要保障,其中空间核动力技术的应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嫦娥三号”实现了我国地外天体软着陆探测的首次成功,“嫦娥四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在这两次任务中我国分别首次使用了放射性同位素热源和放射性同位素电源,为月夜环境下仪器设备的保温生存和正常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热能和电能,保障了任务顺利实施。毫无疑问,伴随我国载人登月、月球基地等重大工程的实施,以及未来的天基遥感与通信、星际轨道转移等领域的任务开展,空间核动力技术仍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源自内在的技术难度和外在的安全要求,空间核动力技术发展面临巨大挑战。我们必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技术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空间核动力发展之路。同时,博采众家之长,充分借鉴和吸收国际空间核动力技术研究和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对高效支撑我国未来空间探索领域跨越式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太空中的原子能”系列丛书的翻译出版为我们了解空间核动力技术在美国的发展过程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全书脉络清晰、细节丰富、语言生动、扣人心弦,是一套不可多得的、兼具可读性和专业性的作品,可为我国从事空间核动力技术相关工作的管理者、科技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启迪和参考,也可以为关注空间核动力技术的爱好者们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相信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处共鸣。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2022年1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