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研究过程
本著作为国家社科基金年度一般项目“面向国际汉语教学的汉语话语标记主观性等级研究”(项目编号:17BYY118)的结项成果(鉴定等级:良好,结项证书编号:20222259),课题研究从启动到形成最终成果(书稿),历时四年有余,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基础研究阶段(2017.8,2018.12)。
这个阶段主要是整理研究思路、制定研究计划和开展基础性工作。在课题正式获准立项后,即启动了课题研究。按照一般程序,重新审视了研究的目标与核心内容,制定了研究计划,对项目基础性工作进行了梳理。针对本课题的性质与内容,确定此阶段的基础性工作主要有以下两项:
(1)梳理话语标记及教学研究文献,特别是话语标记主观性差异文献,形成研究文献索引。
(2)搜集国际中文教学中的话语标记语料,并对话语标记教学情况开展调查。
第一项工作是为了全面掌握话语标记研究及相关教学状况,把握该领域研究动向,同时为课题自身研究取得相应的理论与语言事实支持。该项工作在2017年下半年启动,历时3个多月,主要是调动在读研究生开展的,参与研究生10多人。由课题主持人对他们进行培训,讲解话语标记相关理论、确定文献查询途径、统一文献索引制作格式等,分工负责,中间多次进行商议,解决出现的问题,在他们初步完成后,课题组成员又分别进行了把关和完善,最终建立了话语标记研究三个文献索引,索引以中文文献为主,兼顾外文文献,分别是:
(1)《话语标记研究期刊文献索引》,共搜集到827篇期刊论文(截止到2017年),索引将文献区分为“文献总览”“个案研究”“本体研究”“汉语教学研究”“对比研究”等5个栏目,“文献总览”包括所有文献,“个案研究”有431篇文献,“本体研究”有308篇,“汉语教学研究”49篇,“对比研究”为24篇[2]。在后续研究中,2017年之后的文献也被陆续补充进来,所有文献的研究对象都是专门或包含话语标记研究的成果。
(2)《话语标记研究著作索引》,包括中文研究著作(含译著)119部(含2017年后增补部分)、英文著作80部。
(3)《话语标记研究学位论文索引》,共包括硕士、博士学位论文237篇(截止到2017年可查询到的),将学位论文也区分为“文献总览”“个案研究”“本体研究”“汉语教学研究”“对比研究”等5个栏目,“个案研究”为129篇,“本体研究”60篇,“汉语教学研究”39篇,“对比研究”28篇[3]。
文献索引的建立非常有意义,不仅掌握了之前相关研究的基本状况,同时,通过粗略分类也了解到以往话语标记研究涉及的大概领域及关注程度,为课题研究及相关内容做了重要的准备,成为研究的基石。
第二项工作是实证性工作,主要包含了两方面内容:一是以现有国际中文教育教学标准、大纲、代表教材、国际中文教学语料库等为主要依据,搜集教学中出现的话语标记,并进行大致的分类与分析;二是开展调查,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形成初步的调查报告。这些工作使我们基本掌握了国际中文教学中话语标记学习状态,对研究假设进行了初步验证。
前一方面也是由研究生担任科研助手,对他们进行培训,分成几个小组,对几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标准、大纲、代表性教材进行考察,摘取其中出现的话语标记,采用软件Excel建成数据库,在此基础上,由课题组成员进行甄别,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成分,并按照不同维度进行标注,可按识别维度进行检索。一共建立了以下两个小型语料数据库:
(1)“几种词汇大纲中的话语标记数据库”
以原国家汉办颁布的几部教学与考试大纲为对象进行穷尽性考察,主要有《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新汉语水平考试(HSK)大纲》《商务汉语考试(BCT)大纲》《新中小学汉语考试(YCT)大纲》,摘取了其中包含的话语标记及可能成为话语标记的词语,将近300个,并对所有标记进行了标注,包括级别、语体、主观性程度等,可以按标注的维度进行检索。
(2)“代表性教材出现的话语标记数据库”
主要是对目前被国内高校广泛采用的两个系列国际中文教学教材进行详尽考察,两个系列教材分别是《博雅汉语》(北京大学出版社)和《发展汉语》(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均为第二版。这两个系列教材覆盖了各个层次与各种语言技能,本书在后面相关内容对其进行了详细介绍,在此不赘。从两个系列教材(主要是综合教材)共摘取了187个话语标记,与前面大纲数据库一样,按照相同标注项目进行了标记,可以按标记进行检索。在此数据库下还建立了一个子数据库,就是单独建立了《发展汉语》口语教材的话语标记数据库,包括6册《发展汉语》口语教材所出现的230个话语标记。
后一方面是开展调查,结合所建立的大纲与教材数据库,根据研究假设,设计了调查问卷,通过网络(微信)实施了调查,又根据调查的数据形成了初步调查报告,经修改后单篇论文发表,有关内容在本书相关部分有全面呈现,在此不赘。
本阶段进展较为顺利,开展的工作实质上是为理论研究与应用以探讨两个方面奠定了基础,文献资料索引的形成是对相关理论成果的梳理,使后面的理论研究有据可依、有迹可循,语料搜集与数据库的建立,呈现出了目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话语标记分布面貌,为展开应用研究提供了语言事实依据。在语料来源上,确定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料主要以北京语言大学研发的“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和“全球汉语中介语语料库”(qqk)两个语料库作为主要语料来源,汉语语料主要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开发的现代汉语语料库(CCL)和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中心(BCC)为主要语料来源。
第二阶段:重点攻关阶段(2019.1—2020.12)。
此阶段为进入实质性研究阶段。如果说前一阶段进展较为顺利的话,本阶段则显得艰难得多,困惑重重、推进缓慢,尤其是前半程,表现是思路不清、问题不明、核心难定,研究无从下手,一度几乎陷入停滞,让我们颇为焦灼。经过认真反思,我们认为推进研究的首要任务是要理清课题关键性问题,亦即找到问题“牛鼻子”,继而抓住“牛鼻子”进行突破,这样才可能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在确定了此阶段研究的指导方针后,我们冷静下来,在前一阶段研究的基础上,认真消化前贤研究成果,对照自身研究目标与基本想法,逐一梳理之前的研究设计,理清所要研究问题的核心,逐步凝练出需要突破的关键性问题。最终确认要突破的关键性问题有这样三大方面:首先是面向国际中文教学的汉语话语标记主观性差异与等级的研究,既要弄清话语标记主观性等级的确定依据等理论问题,还要论证、确定等级与汉语学习之间的关联性,使相关理论假设得到验证;其次是要探讨国际中文教学中话语标记的作用、意义等,将话语标记在教学中的现状等呈现出来,尤其要弄清楚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使用话语标记的状况与重点难点;最后就是将这两个方面联通起来,探索话语标记主观性等级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话语标记学习、教学之间的关系,实现话语标记研究“体”与“用”的结合。
在明确了关键性问题后,我们采取了“切香肠”式的“散点突破”,即从上述关键性的三个方面中析出具体问题,然后集中精力对这些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并予以解决。具体来说,在上述第一个方面,先对一些个案展开探讨,然后上升到宏观层面进行理论总结。在此基础上,首先针对话语标记在国际中文教学中的地位、意义、作用等进行探索,然后结合前面主观性等级的研究,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话语标记使用情况进行考察,总结出他们使用话语标记的规律,以主观性等级为参照,确定学习的重点与难点。
这样一来,此阶段的后半程相对前半程有了质的变化,取得了较大进展,体现在可观察的成果上,形成了10余篇单篇论文,成为课题非常重要的中期成果。到目前为止,在各级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篇,其中4篇为核心期刊(3篇CSSCI,1篇AMI核心),1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全文转载。在本书中,已经发表的章节均以脚注方式做了说明,也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改。
此外,主持人依托课题指导四届4名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生研究撰写学位论文,均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4篇学位论文分别是:
(1)《现代汉语言说类话语标记的主观性差异研究》(2018届)
(2)《含人称代词类话语标记的主观性差异研究》(2020届)
(3)《言说标记表责备的主观性动因及主观性差异研究》(2021届)
(4)《互动视角下委婉否定话语标记的研究》(2023届)
本阶段研究的总体情况呈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态势,前半程几乎陷入绝境,通过调整思路,找到切实可行的路径,终于走出混沌与困境,迎来转机,客观上还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使课题研究形势豁然开朗,从而踏上“合围”之途。
第三阶段:深入综合阶段(2021.1—2022.2)。
本阶段是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进行深入与综合,对研究开展“收官”的阶段。通过上阶段“切香肠”式的“散点突破”,在几个关键性问题上取得了重要进展,所以本阶段的工作重心就是将这些“散点”整合起来,先“由点成线”,再“由线成片”,整个课题研究的基本面貌得以成形。随着整合程度的不断深入,研究也得到不断提升与完善,修正与弥补了之前理论假设的不足,调整了最初的研究布局,最大程度丰富了预先设计的内容格局与范围,形成了完整的理论框架。
之前运用演绎法,假设话语标记主观性存在差异与等级,而且假设这种等级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存在关联性,主观性越强学习难度就越大。先是确定了话语标记主观性等级,之后在对这个假设的验证过程中发现主观性等级确实与学习难度相关联,但却有一定偏差,就是有的标记虽然主观性很强,但学习事实表明掌握并不难,如“你说”“你看”之类的标记,如何解释这类现象?通过认真梳理语料与细致分析,发现还有一些因素与学习难度密切相关,这些因素有母语情况、对译性、语体特征等,而这些因素又与主观性强弱形成了大致整齐的对应关系。这个发现不仅深化了对话语标记主观性本质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合理解释话语标记学习难度与主观性等级之间出现的不相称现象,为教学安排与处理提供了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案,使课题的研究目标得到了较为完美的实现。
本阶段不断完善研究,形成了最终成果——学术专著。
在课题结项后,根据评审专家意见与相关专家建议对结项书稿进行了多次修订与完善,最终形成了此学术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