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品: 高品质发展的基础 (代序)
姜万军教授主编的这本案例集所载的八个经营体中, 有一半我实地接触过。陕文投、陕汽集团、曲江新区我去过不止一次, 实景舞剧《长恨歌》我在现场观赏过。我没有去过陕鼓集团、银桥乳业、石羊集团、榆林市榆阳区, 待有时间再去实地探访。现在的八篇案例, 展现了高质量发展的不同场景, 很具典型性, 我看过后感触良多, 其中体会较深的是: 产品是经营体高品质发展的着眼点, 而人品是经营体高品质发展的基础。
产品是经营体高品质发展的着眼点
经营体高品质发展看什么? 主要看产品。因为产品是高品质的结晶,是高品质评测的对象, 是高品质发展的着眼点。所以, 要看产品是否为高品质、是否处于高品质发展之中。产品的高品质怎么评测? 一是专业的基准评测。例如, 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等, 不达基准者不准生产和销售。二是消费者、使用者接受度的评测。例如, 销售额、收视率、行业占有率等。三是品质优势持续程度的评测。例如, 产品使用过程中精度的波动幅度、保质期、革新迭代、优势维持等。有的产品静态基准达标, 一旦投入使用, 质量值就保持不住, 或没有更新, 动态中的基准优势保持不住。上述三条, 第一条是高基准的坚守程度, 第二条是消费者接受的广泛程度, 第三条是品质优势的持续程度。产品满足上述三条要求, 其母体 (经营体) 才可谓迈向高品质发展。接下来我们来具体看看八个经营体产出的是什么, 其高品质发展的着眼点在哪里。
陕鼓集团产出的是什么? 目前看来, 其主要产出的是轴流压缩机等设备、工程承包、系统服务、能源设施运营、智能化业务等。陕汽集团产出的是什么? 目前看来, 其主要产出的是重型卡车、中轻型卡车、客车、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微型车、动力系统及关键零部件等。这两个经营体的产品大体同属于制造类, 其高品质发展的着眼点, 关键在于其产品能否坚守高基准、能否为用户越来越普遍地使用、能否持续保持品质优势。至于如何坚守、如何满足用户需要、如何持续保持品质优势, 那是高品质发展的着力点问题。这里强调的是要看准高品质发展的着眼点, 也就是产品的品质问题。
银桥乳业产出的是什么? 目前看来, 其主要产出的是牛奶粉、羊奶粉、常温产品、低温产品、瓶装奶等。石羊集团产出的是什么? 目前看来, 其主要产出的是油菜籽、种猪、食用油、饲料、肉制品等。两个经营体的产品大体属于食品业, 其高品质发展的着眼点, 同样要看它们的产品能否坚守高基准、能否为消费者越来越广泛地使用、能否持续保持品质优势。如果奶粉、食用油等产品出了品质问题, 经营体的高品质发展就无从谈起。所以, 这两个经营体在产品品质上尤为用力。
陕文投集团与上述四个经营体不同, 其主要从事的是文化类的投资与经营。陕文投集团产出的是什么? 总体上看, 其主要产出的是投资项目和对投资项目的经营, 以及其中的投资效益。陕文投集团目前的投资领域包括影视生产、文化旅游、文化金融、艺术文创、文化传媒、文化商业等。就产出来看, 陕文投集团高品质发展的着眼点主要在于投资对象的高品质和投资项目经营的高品质, 以及回报的高收益。这仍然可归结为项目投资能否坚守高基准、项目经营能否为消费者所普遍认可、项目投资品质能否保持长期优势。陕文投集团影视产品的高品质源于其多年来对高品质产出的重视和投入。
曲江新区, 更准确地说是曲江文旅开发区, 其高品质发展与上述五个经营体又有所不同。文旅开发区既不是机械制造者, 也不是主要投资商,而是一个区域开发运营体, 运营主体是管委会。市政府划出一块区域, 交给开发区管委会进行开发运营。问题在于: 曲江文旅开发区产出的是什么? 其产出的不是产值收入 (产值收入是副产品), 而是招商引资的政策和规则、运营资源的能力, 以及通过政策与能力招引进来的会展、演艺、影视、动漫、出版传媒、文化商业、电子竞技、文化金融、文化项目建设、城市区域运营等多类别的企业与机构。将这些政策和规则、企业、机构置于一个区域平台上运行, 是开发的结果, 应算作开发区的产出。当然, 最终的区域产出还要看土地增值、区域产值和区域繁荣, 但直接产出不是这些。就此看来, 曲江新区产出的高品质, 主要在于其招引对象的高品质、运营的高品质, 以及导引出的区域高增值。其高品质发展的着眼点, 同样在于项目招引能否坚守高基准、项目服务能否为平台上的经营者所认可、区域经营品质能否保持长期优势。
将实景舞剧《长恨歌》作为一个典型列入案例集, 来探讨一个具体产品的高品质发展问题, 这是个新角度。因为《长恨歌》的经营体是陕西华清宫文化旅游有限公司, 该公司的产出, 除实景舞剧以外, 还有舞台剧、华清宫景区、华清御汤酒店、研学项目等, 《长恨歌》只是其中之一。从具体项目看, 《长恨歌》直接产出的不是门票收入, 而是歌舞艺术的美、内容的善、背景的实等综合起来产生的吸引力。 《长恨歌》高品质发展的着眼点, 不在于收入, 而在于这部实景舞剧的内容和艺术形式能否坚守高基准、演出能否感动更多的观众以及品质能否保持长期优势。由此再去看其能带来多少观众、对景区有多大的连带效应、能获得多少收入等。没有前面的高品质演出, 就不会有后面的高品质发展。
案例集中还有一个更为特殊的经营体, 是个基层政府机构——陕西省榆林市的榆阳区。榆阳区的经营主体是榆阳区政府。行政机构、地域环境、常住人口构成榆阳区发展的基本要素。在榆阳区7 053平方公里的地域面积上, 生活着96. 76万常住人口 ( 2020年数据) 。榆阳区面对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利用其地域资源, 使民众生活下去并且生活得更好。基于这个问题去思考榆阳区产出的究竟是什么比较合理。榆阳区产出的是什么? 实质上应该是“民众的安居乐业”。这个说法似乎与通常的说法不一样。我们看看, 榆阳区着力推动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综合农业、生态农业、文化农业是为了什么? 几个村、区的改革是为了什么? 都是为了榆阳区民众的安居乐业, 为了榆阳区民众更好地生存和生活。榆阳区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1 001. 02亿元、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 115元、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 628元等, 都是其民众安居乐业的年度标志。所以, 榆阳区产出追求的就是“民众的安居乐业”的高品质, 其中包括就业、收入、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高品质。榆阳区高品质发展的着眼点在于, 区域内“民众的安居乐业”能否坚守高基准、政府服务能否让大多数民众满意、区域发展的品质能否保持长期优势。
上述八个经营体的产出, 实体产品比较好界定, 其高品质发展的着眼点也比较好理解, 但非实体产品不大好界定, 大家对于其高品质发展的着眼点也有不同的看法。无论哪种情况, 这里主要想强调的是, 上述产品都是经营体经营活动的结晶、经营效益的基础、高品质发展的着眼点。至于高品质发展的着力点, 因为涉及的因素比较多, 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再阐述了。下面我提及的情况和看法, 主要是说明人品与产品的关联, 主要看法是希望将人的素养作为高品质发展的基础, 将培养人的素质作为高品质发展的着力点。
人品是经营体高品质发展的基础
我一直认为, 产品的核心, 不在“产”而在“品”上。怎么认识产品中的这个“品”? 查阅资料发现, 品为众人, 众人众口集聚谓品。集众人干什么? 干事情。事情干得有什么能效, 谓“品性”; 在哪个等级, 谓“品格”; 坚守什么规则, 谓“基准”。物品的关键是物质中人的品性、品格、基准, 产品的关键是产出中人的品性、品格、基准。我们上面提及的八个经营体的产出, 其关键是蕴含于其中的人的品性、品格、基准。
品性、品格、基准是蕴含于物质、产出中的人的品性、品格、基准。人是品的主宰, 品是产的灵魂。产品因此就成了人的品性、人的品格、人的基准的结晶。怎么能把个人或众人的品性、品格、基准集聚到产出上成为产品? 例如, 轴流压缩机、德龙汽车、银桥奶粉、石羊食用油、陕文投文化、 《长恨歌》舞剧、曲江文旅开发、榆阳民众富裕等, 都是各自平台上的个人、众人将自己的品性、品格、基准渗透到自己劳作的对象中产出的高效能、高等级、高基准的产品。那么, 你能从产品中看出人的品性、品格、基准吗? 或者, 你能把人的品性、品格、基准渗透到产品当中吗?八个经营体的当事人可以各自去体味, 下面我要说的是我自己经历或体会到的人的品质与产品品质的关联。
2010年, 我在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做学术访问。有一天, 我看到一个工人在修补一栋大楼边角处脱落的墙面。只见他戴着手套, 单膝跪地 (膝盖处有护膝, 跪地的地方有垫片, 工具袋和材料袋就在旁边), 调好水泥,开始一点点工作, 直到墙面残破处被修补得完好如初。整个过程规范有序。另外, 他是一个人在那里干活儿, 没有人监督。我看过不少一个人干活儿的场景。例如, 环卫工人清扫小区路面, 有的认真, 有的马虎。马虎者将败落的树叶扫进路边的水道里, 而不是集中起来运走。水道上面有铸铁栅栏, 落叶被扫进去后外面根本看不到。路面看起来整洁了, 但败叶却在水道里。同样是一个人干活儿, 也没有人监督。
我们来看看两个人干活儿的情形。驾车的人或许都有“井盖苦恼”。城市过车道路上的井盖, 有的平整, 没有凹陷; 有的凹陷, 车辆经过一个就颠簸一下, 遇到井盖多的道路, 就一路颠簸。德国很少有井盖凹陷的情况, 因为井盖装置的品质较高; 即使有凹陷, 也会及时修整。我没有现场看过德国工人如何装置井盖, 但看过德国的一个视频: 两个工人共同装置一个方形井盖, 从开始砌底座到塑形、放盖、整理等有十多道工序。做成后, 底座、井盖、路面严丝合缝, 耐碾压、抗冲击、无颠簸。反过来, 如果让虽没有受过严格训练但垒过鸡窝的两个人来装置井盖, 那就没谱了。井盖刚装起来时或许还算平整, 一过车, 没多长时间就会出现凹陷。不但车辆颠簸, 井盖发出的噪声也很大。
我们再来看看多人集体产出的产品。我在德国沃尔夫斯堡参观过大众汽车生产线。一部整车究竟有多少个零部件, 没有人能说出准确的数字。有人说若细分到每个螺丝、螺母、垫圈、导线, 则其零件、器件、部件等会多达2万个。如此说来, 将这么多零件、器件、部件等组装成整车, 就是个典型的“众人”产品。其中的环节, 有的由机器人操作, 有的由人工操作。机器人操作的规则和程序, 完全内置在机器人系统中。人工操作,需要工人严格执行操作规则和程序。机器人可以做到一丝不苟, 但工人很难做到同一。人与人不同, 总体品质很难完全一样。德国工人惯于按规程严格办事, 其一丝不苟的程度总体上优于其他国家。
德国经理告诉我, 移植到其他国家的生产线, 有的工人可能会在自认为不必要的情况下私自放弃、忽视或遗漏一些操作环节。他说这很不好,将影响整车质量。我把德国经理说的这种情形称为马虎随便。在细节上的马虎随便, 例如, 螺丝紧度不够、导线装置不到位、少装一个垫圈、该清洁的部位没有清洁等, 静态的整车或许看不出来, 但车辆行驶起来, 尤其是行驶一段时间以后, 零部件匹配度、环境适应性等动态问题就凸显出来了。整体架构中, 只要有一个细节的品质不到位, 迟早都会影响整体品质。
生产线的技术体系都一样, 同样高品质生产线产出的产品, 为什么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质量? 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生产线上人的品质问题。在基准上, 一个是一丝不苟, 一个是马虎随便, 这就会产生品格等级不同, 进而品性能效不同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实际上在于是否对众人进行了严格要求和系统训练, 以及众人是否经过训练而形成了良好的习惯。
在德国, 即便是泥瓦匠, 也要经过严格的职业操守和专业培训。没有经过认证, 不准上岗操作。我在德国的一家制造防腐蚀材料的企业考察,其中有个空间是专门供技术学院学生实习时用的操作间。德国法规规定,相关企业必须接受学生实习, 政府给予企业补贴。政府和企业都极为重视对青年人的系统培训。这家企业每年有三四个实习生名额。操作间有专门的设备、工具、器具、工作服、操作手册、工作流程、移动路线、看板、工作台等, 并配有专业技术人员对实习生进行培训。实习生全都按基准进行训练。在操作间合格了, 才能到现场操作。实习结束, 颁发评定证书。在德国, 企业招聘, 一方面看求职者在什么学校接受过什么样的专业教育, 另一方面看其在哪些企业实习、工作过。两方面结合在一起, 就能知道这个人的能效程度 (品性)、等级水平 (品格)、规则自律 (基准) 的情况。工人一上岗操作, 马上就能看出其是否经过规范性的训练。
好的品性、品格、基准, 在人身上要达到自悟自觉, 并成为习惯, 会比较难。而一旦成为习惯, 便如同融化在血液里、浸透于筋骨中, 那就可能成了须臾不离的本性, 无论有没有人监督都是一个样。这里我要说到日本。 2015年我到日本考察, 住在一个山庄里。晚上9点多, 我们一行人要从山脚开会的地方回到半山腰的住处, 有三四公里的距离。平时有区间车来回接送, 当时有些晚, 区间车已经停运了。于是我们几个人便顺着山坡往上走。忽然一辆中巴车从后面驶过来, 停在我们的旁边。车上的一位日本姑娘问明情况后, 便招呼我们上车, 表示愿意送大家到住地。我们中的一位男士赶紧掐灭了烟, 把它丢在路边的草丛里, 便上了车。谁知那位姑娘立即下车将烟头捡了起来, 用纸包住, 放在自己的包里, 说是到酒店后放入垃圾箱中。那位男士无地自容, 连声说着对不起, 其他人也都愧疚地看着那位姑娘。
按说车已经过了营运时间, 可以不接送任何人; 车上不准吸烟, 将烟头丢在路边, 对外国来的人而言, 似乎很正常; 晚上丢的烟头, 没有管理人员看到, 可以不去捡。但完全出乎意料, 那位日本姑娘不但例外地送人, 还下车捡起了烟头。这就可以看出, 姑娘的品性、品格、基准无时无刻不体现在她的服务之中, 对她来说, 这很自然, 就如同日本民众对待垃圾分类的态度一样。这些在有的场景中被看作特别高品质的表现, 在另一些场合却是很自然平常的行为。人的这种很自然平常的高素质、经营体员工的这种很自然平常的高素质, 就筑成了高品质发展的长远基础。相反,人的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 主要是因为缺乏以规则为基础的系统训练。如果经营体做事过于功利, 不及长远, 终会遗患。
高质量发展的声音已经响彻我国各个领域, 问题在于如何扎扎实实地做起来, 如何将经营体的高品质发展转向以人的高素质为基础的轨道上来。陕鼓集团、陕汽集团、银桥乳业、石羊集团、陕文投集团、 《长恨歌》舞剧、曲江新区、榆林市榆阳区等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经历, 展现了一个个高质量做事的典型。其中的事实不但揭示了发展方向的导引作用, 更揭示了人员素质、团队素质的基础性影响, 揭示了人品、产品和高品质发展之间的关联。
相信大家在看完这本案例集后, 定会有更多、更深刻的体会。
张国有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北京大学前副校长
202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