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为什么要建设不同类型的医联体
一、为什么提倡建设不同类型的医联体
目前常见的四种医联体是县域医共体、城市医疗集团、区域专科联盟和远程协作网。除此之外,自2020年起,国家提倡在每个省建立不同的区域医疗中心和国家医学中心。从政策层面看,每种类型医联体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这与我国当前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设置有较大的关系。
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是国家为了解决中西部地区优质医疗资源匮乏和技术服务水平偏低而采取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带动周边地区医疗技术能力提升。
县域医共体是在行政区划县内建立医共体组织,带动基层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发展;区域城市医疗集团是在城市内部,由三级医院带动二级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展。县域医共体和区域城市医疗联合体,按照国家政策建设要求,属于紧密型范畴。如果不把这两种形式的医共体建设成紧密型,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级诊疗。只有实行人、财、物统一集中管理,大家的利益和目标趋于一致,才能真正实现相互帮扶。安排医疗资源下基层,帮助基层提升医疗技术服务能力,利用医共体监管与绩效考核政策引导医疗资源下沉。同时,利用医保政策驱动广大群众慢性病、常见病首诊选择基层医疗机构。
区域专科联盟一般由国家级医院和省级医院牵头建设,以他们的优势学科组建不同类型的专科联盟覆盖不同区域各级医疗机构,目的是带动区域内医疗学科的发展,是一个松散型的组织。远程协作网是国家级医院和省级医院牵头建设,覆盖全国和全省的远程医疗协作网,其主要目的是解决其他医院疑难杂症的诊治问题。按照国家政策建设,属于松散型范畴。一般是由国家和省级医院牵头组建跨区域的医联体,国家的目标很明确,通过这两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将国家和省级医院的资源向市、县两级辐射,帮助他们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国家公立医院倡导的是社会公益性,国家指定的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和医疗资源发达地区对口援助中西部地区医疗机构和医学院校,除了安排医疗技术人员执行现场帮扶,还利用远程协作网开展长期持续的帮扶。利用远程医疗技术建立一种“空中走廊式”的援助帮扶通道,对中西部地区开展有效的远程技术支撑,是一种较为经济的低成本的帮扶行动。
国家提倡的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医疗机构之间的帮扶行为不是契约,而是一种责任义务,是医共体这个组织机构所赋予的使命和责任,以及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从这个程度上讲,紧密型医共体所带来的分级诊疗作用远大于松散型医联体,能够比较好地贯彻执行分级诊疗制度,这也是国家大力倡导建设紧密型医共体的目的所在。
二、医联体建设切忌重形式走过场
对于国家所倡导的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各级地方政府和牵头医院,要深刻理解建设医共体的目标和目的,要认真研究国家卫生健康委近年来出台的系列医联体建设政策,吃透国家政策和四种医联体建设的作用,切实围绕解决人民群众就医方便和疾病救治问题,做好医联体建设功课。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客观评价建设医联体所具备的条件和不足之处,立足长远,谋划本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守护一方百姓的生命与健康。
为了避免建设失败和重形式走过场,特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要求。
1.学习成功的典型案例经验,同时避免照搬照抄、盲目学习他人的经验和做法。
2.避免不切合实际,建设医联体实行一刀切,要做好顶层规划设计。
3.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和主导该项工作。
4.成立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专项领导班子和项目组成员,负责具体政策制定和具体实施方案。
5.引入信息化建设保障机制,支撑紧密型医联体建设,确保各项政策有效落地和监督考核。
6.建立医联体运营管理考核机制,制订量化考核指标。确保分级诊疗制度落到实处。
7.实施医联体建设,避免重形式走过场,应付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