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纳米刀技术的发展史
第一节 自然界电现象
电(electricity)是一个物理学名词,是一种电子运动所带来的自然现象。早在2 5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Thales(公元前624—公元前546年)(图1-1)就发现人们常随身佩戴的琥珀经摩擦后,会吸引羽毛或木屑,并将此称为“静电”。我国东汉时期的《说文解字》(公元100—121年)有记载“电,阴阳激燿也。从雨,从申”。中国古人认为电是自然现象,是通过“闪电”发现它的存在的,认为是阴气与阳气相激而生成的(图1-2)。明代梅膺祚1615年编成的《字汇》中,也有“雷从回,电从申。阴阳以回薄而成雷,以申泄而为电”的描述,中国古人对电方面的研究贡献不多,仅限于自然现象如雷电的观察认识。

图1-1 古希腊哲学家Thales

图1-2 自然界的闪电现象
1600年,英国科学家Gilbert(1544—1603年)(图1-3)多次实验发现“电力”“电吸引”等诸多现象,创造并使用了“电”这个词,在此之前人们将“电”称为“琥珀(amber)”,Gilbert被誉为“电学研究之父”;1660年,德国物理学家、工程师Guericke(1602—1686年)(图1-4)发明了一件原始的静电发生仪,由一个硫磺球和两个手柄组成,摇动其中一个,就会和另一个摩擦而产生静电。

图1-3 英国科学家Gilbert

图1-4 德国物理学家、工程师Guericke
1733年,法国科学家Charles Dufay(1698—1739年)(图1-5),根据吸引和排斥的原理把电荷分为两种,并以“玻璃电”和“琥珀电”命名。1747年,美国科学家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年)(图1-6),首次定义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为正电荷(图1-7),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为负电荷(图1-8)。

图1-5 法国科学家Charles Dufay

图1-6 美国科学家Benjamin Franklin

图1-7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为正电荷

图1-8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为负电荷
20世纪初,原子结构被发现,电的起源和原理才被比较精确的书面定义。物体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周围高速运转的电子构成,电子带负电荷,原子核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荷的中子构成,质子的电荷量等于电子的电荷量,因此,原子呈中性(图1-9)。当摩擦时外部高速运转的电子转移到别的物体上,导致电荷分布不均衡,使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荷,获得电子的物体带负电荷(图1-10)。带等量正、负电荷的两个物体接触时,正、负电荷会相互转移,使物体恢复到不带电的状态,即中和状态。中和发生的过程即是电子转移流动和放电的过程,伴随着放电的是光能、热能、声能释放和传播的现象。

图1-9 铁原子原子核及核外电子模式图

图1-10 聚乙烯棒和干布块摩擦发生电荷转移
polythene rod:聚乙烯棒。
电通常以静电单位库仑度量,1库仑(C)=1安培·秒(A·s),也就是说若导线中有1A的稳恒电流,则在1s内通过导线的横截面积的电量为1C。电荷的定向运动称为电流。在金属物质中,电流是电子在外电场力作用下的定向运动而形成的。在电解液中,电流是正、负离子在外电场力的作用下定向运动而形成的。在绝缘物质中几乎没有自由电子,在外电场力的作用下,绝缘物质中没有电流形成。电流的方向和大小随时间变化的电流称为交流电;电流的方向和大小不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的电流称为直流电。这里的外电场是电子定向移动的动力,称为电压;电子定向移动会遇到阻力,称为电阻,不同的物体电阻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