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狼与白鹿:蒙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8章 两汗抗衡(二)

1262年,转机就这么硬生生地来了。

漠北地区遭遇了严重的饥荒,百姓们生活困苦,粮食短缺。见此情形,忽必烈下令禁绝了通往和林的粮道,逼迫阿里不哥“另谋生路”,意在削弱阿里不哥的实力。

阿里不哥因粮饷无法持续供给,被迫停止了进攻。毕竟“一顿不吃饿得慌”,连基本的温饱都解决不了,何谈反抗了。随后阿里不哥被迫向西迁移,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原来被派往察合台兀鲁思的阿鲁忽,因截留原本想要征集的货物,被他发现后直接剿灭。这一行动不仅未能解决他的困境,反而进一步削弱了他在漠北的势力。趁此机会,忽必烈不战而胜就成功收复了和林。

在与阿里不哥经年累月鏖战的同时,春天时益都行省的李璮突然发动叛乱。这一事件的突然发生,犹如在平静的湖面中投入一块巨石,瞬间“炸”出了连锁反应。

原来,得知消息后的忽必烈迅速调派大军进行镇压,试图以雷霆之势将这场叛乱迅速平定。这一事件也使得忽必烈首次对手下部分汉臣与汉人世侯产生了猜忌。

紧接着,犹如导火索一样,李璮的岳父、中书平章政事王文统,被冠以与李璮“同谋”的罪名而遭到诛杀。一时间,紧张、恐惧、害怕的情绪在朝廷上蔓延开来,人人都讳莫如深,惴惴不安,惶惶不得终日。

与此同时,一些与忽必烈有着深厚渊源的藩邸旧臣,如廉希宪、商挺、赵良弼、游显等人,也受到了牵连和追究。他们都被套上“莫须有”与李璮叛乱有所牵连的罪名。尽管在此时的局势下,并没有任何的直接证据表明他们之间有关联。但为了稳定局势,不放心的忽必烈还是对他们进行了调查和追究。

经此一事,忽必烈原来信任汉臣和汉人世候的心出现了裂痕,开始部署“暗哨”,加强对他们的控制和监视。同时他也开始在内心中谋划蒙汉融合的有效措施,以更好地将蒙古文化与汉文化融在一起,尽量避免类似的冲突和叛乱再次发生。

说干就干,忽必烈随即采取了一系列深思熟虑的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和对汉人的防范。他首先废除了汉人的世袭制度,世家大族的军权被削弱了,有效地防止了利用世袭特权形成地方割据的局面。

接着实行军民分治,将军事权力和行政权力相剥离,在中原大规模“改土归流”,从此汉人失去了兵权。进一步削弱了地方势力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军政结合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为了更有效地调度和管理军队,忽必烈设立了枢密院,统一调度侍卫亲军和各地的蒙古、汉军万户。这一举动一下子就提高了军事指挥的效率,增强了中央对军队的控制,全国的军队都直接听命于中央。

与汉臣和汉人世候出现“裂痕”,彻底废弃又不可能。于是忽必烈“以蒙古人充各路达鲁花赤,汉人充总管,回回人充同知,永为定制”,巧妙地引用色目人分掌事权,与汉臣形成了相互牵制的局面。以前汉臣独大的格局逐渐演变为蒙古、回回、汉人分权的局面,这一举措一下子就点燃了色目人和汉人争夺权力,誓死效忠的心,毕竟官位就那么多,可容不得片刻犹豫。

色目人与汉人的相互牵制,不仅平衡了一直以来唯汉是从的局面,平衡了不同的民族势力,同时还能够有效地防止某一族在政权中独大,从而维护了政治的稳定和平衡。毕竟围绕着忽必烈展开的蒙古人、汉人和色目人的“三角形”更具稳定性。

此举一石三鸟,蒙古贵族的既得利益没有被损害,因为色目人占的是汉人的当官名额;汉人当官名额少了,但更集中了,也更听话了;色目人突然被拉拢到核心集团中,想为忽必烈挡枪赴死的心都有了。

自此,忽必烈开始逐渐排斥汉臣,转而重用色目人,中书省和尚书省合并,色目人阿合马担任宰相。一时间,阿合马权倾朝野,成为了新宠,附庸追跑者数不甚数,而这也引起了汉人官僚集团的集体反对。

但此时的忽必烈早已对汉人官僚集团心生反感,如雪片般上递的弹劾基本都沦为了一纸空文,

但忽必烈对阿合马十分信任,汉人官僚的弹劾基本沦为空文。而阿合马“累毁汉法”,使得元朝的汉化道路遇到了风险。经此一役,汉人官僚集团在忽必烈身上已经“心如死灰”,但这并不代表着“集团”的衰落,只是“剑走偏门”,转移注意力至太子真金上,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此,以期能够再次位列人臣。

这件事就透露出一丝阴谋的味道,忽必烈虽然自己疏远了汉臣,但却默许汉臣去辅佐太子真金。一时间,真金身边围满了“谄媚献计”的汉臣们,与色目人相抗衡,逐渐形成了真金幕僚势力。

有时就是这样,既然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创造问题的人。

1264年,阿里不哥驻地阿力麻里也陷入饥荒的困境,军队开始人心涣散,紧接着政令不同,甚至出现了部分逃兵的现象。

坐在大帐中的阿里不哥听着各部的反馈,“真是人算不如天算呐”,此时的他也只能无奈地闭上双眼,脑海里却在思慕寻找可能得解决办法。但思来想去,如今的局势已经是无力回天了,深知自己已经无法继续与忽必烈抗衡,只得选择向忽必烈投降,“咬牙含血”承认了他的大汗地位。

阿里不哥说:“忽必烈大汗,时至今日,我阿里不哥已深感力不从心。连年的征战与饥荒,使得我军心涣散,再难与你抗衡。我深知,再继续争斗下去,只会给蒙古帝国带来更多的伤害与分裂。因此,我决定向你输诚,承认你的大汗地位。”

忽必烈心说一声:“终于……”

五年了,这场汗位之争终于落下了帷幕。阿里不哥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他个人推出了历史舞台,更是对其背后草原诸王保守势力的重大打击,为后续蒙古军事贵族中主张“祖述变通”以“补偏救弊”的一派铺平了道理。

这一派的蒙古贵族们主张将统治中心从碛北移至漠南,虽只是中心的变动,但背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的深层次含义昭然若揭。更为重要的是,它为采纳汉法、加强统治提供了一个适逢其时的契机。

自此,忽必烈成为了蒙古帝国唯一的汗,这场汗位之争的“闹剧”也随之戛然而止。

没有一个人的成功是唾手可得的,都要经历生与死的磨砺,只是福运深厚者,磨砺越艰巨,相应的福报也是巨大的,这都是成正比的。

这种磨砺与成功之间的关联,就像一股无形的天道法则,在不断地提醒人们:只有付出,才能收获正果。有时不要抱怨运气不好、福报没来,这只能说明活得还不够久、忍得还不够长。

在这种形势下,忽必烈即将开创自己的历史篇章,书写自己的大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