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疗厌学症的“特效药”
人人都有倦怠感
“我最近特别不想在学校待着。”
“我打开书本就觉得心烦。”
“只要听到老师讲课,我就犯困。”
…………
当老师这些年,我不止一次听到学生这样向我抱怨。自己实在学不下去了,只想逃离学校,远离任何考试。如果你也有类似情况,那么你应该是患上了“厌学症”。
厌学的本质是什么呢?我认为,它是对某一项长期从事的活动的厌倦,这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情绪。比如,我于2004年从教,到今天已经有20个年头了。在当老师的过程当中,我有没有讨厌过这个职业呢?对于教书育人这件事,虽然说不上讨厌,但在某些压力大的时刻还是会有些厌倦。只不过这种厌倦放到学生身上,就成了厌学。
既然我对教书感到厌倦,为什么还能坚持20年呢?因为我喜欢当老师,同时也特别擅长教书。一个人如果能找到一件既喜欢又擅长的事情,应该感激命运对你的馈赠。因为大部分人从事的工作要么自己不喜欢,要么根本不擅长。所以能把喜欢和擅长合二为一,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
但是,不管你怎样喜欢和擅长,一旦长时间做一件事,也一定会有倦怠感。
2014年的时候,我对教书的倦怠感特别明显。当时,我还在教学一线,给高中生讲数学。我对教数学的倦怠感达到什么程度呢?比如,今天晚上七点到九点钟有一堂数学课,我从下午五点钟就开始发愁。两条腿发软,头晕得厉害,不想往教室走一步。只要有我的课,不管是上午、下午,还是晚上,我都吃不下饭。哪怕是自己最爱吃的红烧肉,看到之后也会犯恶心。即使经过千百次的心理斗争,最后终于走进了教室,也觉得上课就像“受刑”一样痛苦。
后来我发现,这不是我个人独有的体验,几乎每个人在其职业生涯当中都会有类似的反应,这就叫职业倦怠感。通俗来说就是,对一份职业已经厌倦到反胃的地步。哪怕现在做直播也是如此,比如我最近的事情比较多,除了工作之外,家里还有一些烦心事。但是,今天晚上七点到八点我要跟大家视频连麦,这时我就会觉得很痛苦,好像整个人都被架在火上烤。虽然现在不像当高中老师时那样,倦怠感特别严重,但也还是会有一点负面情绪。
我把自己的感受毫无保留地告诉我的学生,就是要告诉他们,厌学并不是学生独有的状态,倦怠感是每个人都会出现的情绪。而且这种情况每天都会发生,只不过有的时候比较严重,有的时候比较轻而已。比如,今天做直播的时候,这种感觉会稍微轻一点。大学刚刚毕业参加工作的时候,完全没有倦怠感。执教三年后,我的倦怠感开始隐隐浮现,直到2014年达到高峰。在高峰期的时候,那种感觉特别痛苦。我甚至回到家后,和我爱人讲,自己能不能不做老师?能不能不上课?我实在受不了那时候的生活。
克服倦怠也是一种历练
既然倦怠感每个人都有,我同样也有倦怠感,那么我是如何克服倦怠感的呢?在职业倦怠感最强烈的时候,我会对自己说,教书这件事我必须得干,而且要干好。为什么必须得干?第一,我是出身农村,从山里走出来的娃娃。通过自己这么多年的努力奋斗,好不容易有了今天这么一点点成绩,不能说不干就不干了。作为寒门子弟,我能够赢得起,但我输不起。因为我没有那么多的资本允许我可以放纵自己,所以,即使对教书再厌倦,我也不能放弃。即便自己很难受,浑身无力,也要咬紧牙关往下走。这是基于现实的考虑,是现实决定了我的选择。
同时,我也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人需要苦难的磨炼。这么多年我总是给别人讲人生,当自己遇到困难时,也要自己给自己讲讲道理。我对自己说:“你为什么能够从农村走出来?你想不想让自己再好一点?”我内心最深处有个声音说:“非常想,我已经想好了。”既然已经想好了,那么今天遇见的这些事,就是用来历练自己的。能扛得住会再往前进一步,扛不住只能打起铺盖卷往回走,世界上只有往前走和往后退这两个选择。
《孟子·告子下》中有一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我经常拿来宽慰自己。那些厌学的学生不想去学校,坐在教室里就头晕、恶心,不知道坐在教室里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其实,他们的感受和我当年的职业倦怠感是一回事,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分。就像我2014年教书的时候一样,从早到晚忙来忙去,每天上课看不见头。我经常觉得多上一节课和少上一节课没有区别。内心总有一种虚无感,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头昏脑涨,好像失重一样。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我认为,这是老天爷把重任降临在我的身上,磨炼我的心志。如果你想要成长或者成就一番事业,这个坎必须得迈过去。所以,我特别喜欢讲四个字:事上磨人。意思就是,看你能不能把这件事情扛过去。如果能扛过去,那么就上了一个新台阶。扛不过去,则只能原地踏步,甚至退回原点。我经常讲教育分为四个维度:第一是家庭教育,第二是学校教育,第三是社会教育,第四是自我教育。这四个维度的教育,归根结底带给人的只有两个字:“历练”。克服倦怠感,战胜厌学情绪,也是一种历练。
我经常对厌学的孩子讲:不想上学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你需要把这些负面情绪当作对自己的历练。如果经受不住历练,那么你只能在家里待着。刚开始的一个月,你或许觉得没什么问题。但是,当你在家待三个月,你就会感到无所事事,甚至开始焦虑和恐慌。当你在家待一年,你有可能永远都不想去学校了。你会觉得去学校和不去学校似乎没什么区别。
但是,一年不去学校学习,会给你造成什么影响呢?你的学业会因此停滞,你的人生甚至可能会和社会脱节。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上学给我们每一个人带来的东西其实并不多。上了大学就能确保你找到好工作吗?就能确保你能找到一个收入很高的工作吗?即便找到一份好工作,你这一辈子就会过得很好吗?不一定。因为决定这些的不是你的学业,而是你在刻苦求学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克服困难而得到的历练。这些在求学中的历练会养成你克服困难的习惯。在面对压力时,能够顶得上去。如果你无法扛住厌学情绪,可能会导致抗压能力特别脆弱,只要遇到困难就会打退堂鼓。
所以,当真的出现厌学症状时,你必须扛住。你会发现,厌学这种事或许最多扛三个月就能扛过去。你扛的其实不是厌学本身,而是心里的难关。求学如同过关,过了一关就升华一点。最终,整个人都会得到升华。这就是克服倦怠感带来的进步,也是自我教育的一种方式。
自我教育是良方
克服厌学症也是一次特别好的机会,让你能够实现自我教育。通俗来讲,就是自己教育自己。我们经常强调原生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实际上教育的本质是自我教育。一件事情只有自己能够悟到,才是你真正得到了。而且孩子年龄越大,自我教育就越发重要。比如,你是一个上高一的孩子,已经16岁了,父母的话基本听不进你的耳朵里。同学、朋友、亲戚、老师的话,你也大多不会往心里去。你会认为,自己已经具备了独立的思想,对事情有自己的判断。
既然已经没人能够左右你的思想,那么只有你能帮得了自己。即便我的学生找到我,想要沟通厌学的相关问题,我也只能从我的角度去开导。谈谈自己曾经遇到的一些类似的经历,以及自己的一些反思。但是,当我说完这些经历和想法之后,所有的决断权还是在学生手中。只有学生心甘情愿克服厌学这件事,把它当作一个历练自己的机会,我说的话才会有效果。只有学生发自内心地想历练自己,想成为更好的自己,有这样的雄心壮志,才能迈过厌学这道坎。他才能真正成长,即使在之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遇见比现在更大的困难也能够走出来。
你一定要相信,今天能够克服厌学这件小事,那么未来即使出现类似的事情,自己也能够顺利跨过这道坎。比如,你将来想要自己创业,而创业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困难会更多。那时候你回想起求学时期的经历,会问一问自己当年是怎么扛过来的。那时候你还很弱小,都能克服这些困难,现在你已经长大了,变得更强的你,更应该克服当下的困难。你会发现,不管多大的困难,难以逾越的并不是困难本身,而是心理的鸿沟。面对一件事的时候,你的内心对这件事情会有一种评判。
一旦能克服厌学,能够扛过学习的倦怠感,你就会建立一种心理优势。在遇到类似的困境时,你会在心理暗示自己:“今天遇到困难了,我不能退,这是底线。如果我退一步,就会退三步,最后一溃千里。”
有个词叫“习惯性放弃”,意思是只要遇到一点困难,第一反应就是放弃。想一想,习惯性放弃真的成为你的心理状态,那么你这一生还能做成什么事呢?但是,你能够战胜自己一次,这成功的经验会逐渐形成一道防火墙,让你很难出现习惯性放弃,更不可能一败再败,只会屡仆屡起。
假设你今天厌学情绪特别严重,你可以试着闭上眼睛深呼吸数次。即使你觉得学习十分乏味,令你恶心得想呕吐,也要提醒自己,熬过这阵子就是英雄,就是勇士。当你有了这样的雄心壮志之后,哪怕第一天你会十分难熬,会感觉无力甚至虚脱。以我多年教学过程中的观察和与学生沟通后得出的结论,当你不被厌学的这种情绪裹挟,并且扛3~5个月时间,就会发现这个症状开始慢慢消退,你会觉得,学习好像并不是那么难以忍受的事情了。
一旦你有过一次克服厌学的成功经验,这个事情就给了你正反馈,你会发现所有的负面情绪都是“纸老虎”,这样的正反馈会帮助你在下一次厌学情绪到来的时候再次战胜它。你会成功第二次、第三次,直到历练成一副钢铁神经,不管遇到多强的倦怠感,都能云淡风轻。
克服厌学是个体力活
除了从心理上克服厌学之外,还有一个方法可以帮助你更快地缓解这种感觉。这个方法就是:不动脑子,付出体力。
具体来说,并非完全不思考,而是不去纠结坐在教室读书的意义和价值,也不去想这些行为对未来有何影响,更不去考虑今天的努力能带来什么样的收获。只需将身体留在教室,其他的想法都暂时放下,坐在那里就好。比如,今天上数学课,你可能听不进去。这时你只需要把数学课本拿出来,再找一个空白的本子。老师讲到哪个章节,就把这个章节的板书记在笔记本上。又如,今天的数学课讲第三章的第二节,你把书翻到第二节“函数的单调性”,然后拿笔把黑板上的板书,以及课本上写的内容抄过来。自己像一个机器人一样,不需要理解这些内容,书上有什么你就写什么,这是付出体力。这样操作10~15分钟,你会发现自己的身上有劲了。
在面对厌学情绪时,你往往会经历长时间的心理斗争。然而,这种心理斗争除了造成精神上的疲惫,并不能真正减轻厌学的感觉。你可能会觉得自己在深思问题或构想未来,感觉自己在探讨一些深刻的话题,但实际上,越是思考学习这件事,反而越是没有兴趣。我想要告诉你的方法是,不要去想这些问题,只需拿起笔开始写字。至于写什么内容,是否经过深思熟虑,都不必在意。你会发现,写了一段时间后,身体会感到更有活力,思维也会变得更加活跃。
我经常问我的学生:到底什么是励志?我认为,励志的根本不在于沟通,更不是简单的说教。比如,你对孩子说:“你要努力!你要奋斗!你要好好学习!”这不是励志,而是“念经”。
什么是真正的励志呢?励志是让自己投入艰苦的体力劳动中。人思维的兴奋来源于身体的兴奋。只有让身体先兴奋起来,才能带动思维的兴奋。厌学孩子的思维往往处于困顿状态,他们的思想被困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难以挣脱。如果脑袋里只琢磨学习这一件事,反而琢磨不明白,甚至会感到迷惘,更不愿意上学了。
那么,如何从困顿中走出来,让全身充满力量呢?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投入到简单、重复、无意义的体力劳动中。作为学生,应该将体力劳动与学习结合起来。坚持3~5个月,你会发现自己的状态焕然一新,与之前大不相同。每个经历过倦怠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有些人能够走出困境,而有些人则深陷其中难以自拔。当然,每个人遭遇的倦怠形式各不相同。但是,我希望所有孩子都能将此视为一次历练,牢牢抓住这次机会,战胜“厌学症”,感受自身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