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让我们来谈谈…… 让我们敞开心扉,谈谈心理健康问题

让我们来谈谈……
上学时,算得上“侏罗纪晚期”了,我和朋友们迷上了图书馆里的一系列大开本精装书,书名是《让我们来谈谈》(Let’s Talk About)。每一册的封面设计都差不多:一名正值青春期的少男或少女穿着夸张的20世纪80年代的衣服(滑稽的是,今天的潮人们穿的衣服就是那样),正用手做着某事。

在《让我们来谈谈抑郁》的封面上,一名女生正用一只手舒展着因悲伤而紧皱的眉头。在《让我们来谈谈厌食》的封面上,一位女生正嫌弃地用手推开餐盘。在《让我们来谈谈离婚》的封面上,经历着父母吵架的女生正用手捂住双耳。而在较为冷门的《让我们来谈谈精神分裂》的封面上,手,无处不在。
那是些很严肃的书,谈论的也是些严肃的话题。而你正在看的这本书大体是《让我们来谈谈心理健康》。现在,我们来拍摄封面吧。你可以用手做任何你喜欢的事情。三——二——一,咔嚓!
“丢人”的疾病
你有没有注意到,有些疾病比另一些更容易让人开口谈论?手脚骨折(当然也瞒不住)往往伴随着令人捧腹的滑雪趣闻,流感和宿醉后的犯蠢是玩笑逗趣的谈资,有些出了名的宿醉糗事更是宛如荣誉勋章一般。
但谈及癌症、艾滋和中风等大病,人们慎之又慎;而那些涉及排泄物的隐疾,谈论起来不免粗鲁。这些不仅让当事人尴尬,其他人想必也不愿意在饭桌上听到。
不过,也许最难让人开口的还要数精神疾病。我们很乐意请人在石膏绷带上签个名,或让人捎上一盒感冒灵,但你很少听到人们谈论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一旦谈及,他们不仅难以博得同情,反而会被认为是软弱无能、无病呻吟;更甚者,会被看成潜在的“开膛手杰克”。
你有没有听过这么一句话,“松鼠不过是公关过硬的老鼠”?如此说来,精神疾病早就该聘请个时髦的公关了。人们不乐意像谈论流感一样谈论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或多或少是出于礼貌(好比谈及腹泻或鹅口疮时,大家也会感到不自在)。不过,还有另一层原因:心理健康问题的公众形象实在是太差了。

回忆一下,上次你在报纸或电视上看到的有关精神疾病的报道,内容是一个发狂的疯子挥舞着斧头,还是一个飞行员驾驶喷气式飞机撞到山上?是备受关注的名流自杀,还是在肮脏的精神病院内上演的闹剧?我上网搜索了一下“关于精神疾病的新闻”,前十条结果都与刑事案件相关,无外乎精神病人犯事了。
如果两个不相关的概念时常被放在一起讨论——就像刚刚提到的媒体偏见那样,在人们的意识当中,它们就纠缠不清了。显然,并非所有的精神病人都会犯罪或自杀,但你也能明白人们为何会将这二者联系在一起。
该问题的基本事实是,一些疾病比另一些更“丢人”。
我们都需要更加坦诚地看待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目前的统计数据(还会有更多数据源源不断地冒出来)表明,一年中,有1/4的人会遭遇某种心理健康问题。而且,如果我们足够诚实,这个数据很可能是百分之百。
注意我的用词,一年是很长的时间。在过去的十二个月里,有谁敢说自己不曾有过焦虑、悲伤、担忧、愤怒、疲惫或情绪化的时候?不好意思,要是你回答没有,那么我认为你在说谎。当真?当真?当真?
不知这个问题是否源于归咎。一些疾病被冠以不同的污名,而污名往往源于归咎。20世纪90年代的长篇喜剧《铜眼》(Brass Eye)用“好艾滋”与“坏艾滋”讽刺了媒体对于感染源不同的艾滋病的区别对待:好艾滋是通过输血感染的,而坏艾滋则离不开性行为和毒品。我们越是苛责一个患病的人,他们就越会感到羞愧,进而陷入沉默。
没有人因患流感或癌症而受人责备(除非你有烟瘾,这样一来你患的就是坏癌症)。然而,精神疾病不像细菌或病毒,能感染,会传播,患病原因自然就落在了患者身上。“他就不能开心点吗?”“振作起来!”“她为什么不多吃点呢?”有时候,由于精神疾病没有外部诱因,也没有生理症状,外人往往很难理解,尤其是当他们从未有过切身体会时。
或者说,他们自认为不曾切身体会过。由于媒体刻板地将精神病人刻画成身着约束衣并大吼大叫的疯子,很多人不愿意承认自己有精神疾病,这不足为奇。不过,要是我们所有人都时不时患病呢?
我不明白为什么形影不离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时常被视作两个独立的概念。我们的大脑不是被绳子拴在身体上方的氦气球,身心从来都不分家。
无论生理健康还是心理健康,关乎的都是“我们的健康”。我更倾向于使用“康乐”(wellbeing)一词,因为“健康”总与医学思维联系在一起。
我们每天的康乐状态有点像手机上的电量。状态最好的日子里,电量是97%(因为我们难免会有点疲惫、鼻塞之类的)。要是得了感冒或者有点恶心,电量就掉到了50%或60%。此外,还得考虑心理健康状况。因此,要是得了肺病,电量大概是60%;不过,如果算上咳嗽一整晚后的疲惫不堪,就只剩35%了。
生理健康会影响心理健康,反过来也一样。试想大考临近,你超级紧张(电量70%),进而导致胃不舒服,电量一下就降低到55%。

我们的身心感受始终是交织在一起的。
疾病感知因人而异。换言之,每个人的电量变成红色时的百分数不同。如果感知到自己生病了,我们便扮演起“病人角色”(sick role),卧病在床。这个感知自己病了时的电量百分数,有的人是20%,有的人是35%,坚强点的则是10%。
实在遗憾,有些人只有在身体出现症状时才说自己病了,而对精神因素造成的损耗视而不见,尽管它们和身体疾病一样消耗着我们的电量。我们若是对包括精神因素在内的整体康乐状况持更开放的态度,就可以逐步消除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羞愧与耻辱感。
这也是本书的主要目的之一。我希望我们所有人都能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畅所欲言,不再藏着掖着。此刻就去找你附近的人吧,去谈谈那些康乐状态低于50%的日子。我敢打赌,他们也会和你分享同样的经历。
(如果暂时找不到人倾诉,你也可以先写下来。)


你和你的大脑
注意,接下来的内容就更复杂了。虽然我们都经历过情绪混乱或伤心难过的时期,有些人却深陷其中,走不出来。这就好比在高速公路的紧急停车处抛锚:既荒凉,又危险,还可怕。一段时间后,如果情绪仍然无法振奋,我们面临的就不再是“情绪康乐问题”,而是“精神疾病”。我们都有深陷其中的可能,但我们也具备奋力摆脱的潜力。
显而易见,我是一个作家,虽然也获得过……

……对此我不无自豪,可我不是医生。
要是一位作家想给你提些心理健康方面的建议,你可要当心——没错,即便他自己也曾为这方面的问题所困扰。我也曾牙疼过,但你会张开嘴让我给你做根管手术吗?明白我的意思了吧?
大脑是你身体里最错综复杂、深不可测的器官,就连医生也不了解它的全部奥秘,不过他们懂的肯定比我多得多。我只是想在这里分享一下我的一些经验,以及一些有着类似经历的人们的故事,并鼓励你也勇敢地去倾诉和寻求帮助。
幸运的是,本书得到了一位真正的医生,即我的好朋友奥利维娅·休伊特的帮助。作为一名心理治疗师,她将解释所有的科学问题。请集中注意力!
奥利维娅医生如是说
为什么被叮嘱“控制好情绪”无济于事呢?正如一个小伙子所说:“我朋友让我振作起来,可当我解释说自己做不到时,得到的回复只是让我再加把劲儿。”
用生理健康来打比方吧,要是有人摔断了腿,走不了路,你会不会叫他们克服一下?加把劲儿,走走看?这根本行不通,因为这有违生物学常识。他们需要的是专业的诊断与治疗——石膏、拐杖、理疗。
同样,有心理问题的人,大脑内的化学物质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他们处理信息的方式。科学家们已经证实,将完全健康的人置于一些心理健康问题的模拟情境中,他们脑内的化学物质也会发生同样的变化。例如,如果我们限制没有心理问题的人的食物摄入量,他们也会表现出一些与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相同的行为。
虽然有些人可以借助药物来调节大脑内某些化学物质的水平,但这并不意味着药物是唯一的解决方式。心理治疗可以传授一些技巧,以帮助我们的大脑重新掌握更加有益的信息处理方式。你可以称之为大脑理疗。
不要因为有个医生在旁听就退缩了。我来给你们分享一些奥利维娅的逸事:
因躲在衣柜里抽烟,被女子寄宿学校开除。
大学时,只披着条毯子在城里晃荡。没错,就是条毯子。
养了只宠物鸡,名叫“勇者”。之前还有两只:“胆小鬼”和“倒霉蛋”。
脑内化学物质新手指南
大脑是这个星球上最复杂的东西,它的运作原理还有待进一步探究。大脑内每秒钟会发生十多万个化学反应,也难怪有时要出点差错。

促使神经相互沟通的化学物质有多巴胺和血清素。血清素(serotonin)左右着我们的情绪——帮助我们感受快乐、减轻焦虑。多巴胺(dopamine)使人变得健谈和兴奋,也与各种上瘾行为有关。此外,还有内啡肽(endorphin),它能让人心情愉悦,于大脑应对疼痛与运动时产生。我喜欢把内啡肽想象成脑袋里的小海豚。
大脑内的化学物质会随着我们的环境、饮食、摄入的药物以及我们的行为(例如运动)发生变化。
我亦狂人
公平起见,我先分享自己的心理困扰。不然,我与其他人有何不同?过去,一说到心理健康,我首先联想到的就是抑郁或者一般意义上的难过,然后便自认为得以幸免,但事实并非如此。我很少感到难过并不意味着我没有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不知还有多少人像我一样,患有轻度心理问题却毫不自知。
15岁起,我就患有肠易激综合征(IBS)。这又是一个人们不喜欢谈论的、丢人但非常普遍的病症。心理因素这会儿开始捣鬼了。患病后的那些年,我越来越焦虑;更糟糕的是,焦虑又使得疾病加倍恶化。
焦虑,当下虽盛行,却谈不上体面或讨喜。发作时,我感觉五脏六腑达到临界质量,皮肤快要被撑裂。我汗流不止,燥热难耐,呼吸困难,双腿发软,头晕目眩,无法站立,无法行走,感觉下一秒就要在公共场所大便失禁。
过了差不多二十年,我才意识到问题背后的心理因素。我的肠易激综合征是生理问题,没错。它因心理问题而加剧、恶化,也没错。
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illness):一组生理疾病,伴有因日常生活压力和劳累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常见的例子包括腰痛、高血压和肠易激综合征。
这下你了解了,承认自己患有焦虑症是一种解脱,让我得以更好地应对自己的病情,关于这一点稍后会有详述。不过,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搞清楚这件事,或许是因为之前我甚至不愿意去考虑我的病可能与心理健康有关。
本书旨在给予你足够的信心去寻求你所需的帮助,因为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会有需要帮助的时候。书中提供了有关接受和应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建议和看法。你还会看到一些了不起的年轻人分享他们与心理健康问题的故事。
这不是一本自助书。我不喜欢这个词,况且每个人或多或少都需要一些外界的帮助。不过,我们也要先照顾好自己。对我而言,照顾好自己的第一步就是承认自己需要帮助。

另外,我也不喜欢太过严肃。想让人们对心理疾病和生理疾病一视同仁,我们就无论如何都不该将心理疾病特殊化。如果我们能拿手臂骨折和拇囊炎开玩笑,抑郁症就不应该被排除在外。
要是你认为精神疾病令你与众不同,那你就错了。首先,患病的人千千万;其次,疾病也好,其他也罢,“受害者”这一身份并不能带给你力量。能给予我们力量的是挣扎求生与坚韧不拔。另外,幽默感也能让你更强大。虽说深陷抑郁之中,很难笑得出来,但如果能把捣乱的小鬼从脑海里揪出来戏谑一番,的确是恢复的一种表现。事实上,除非你能开口谈论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否则我敢打赌,问题永远不会好转。
我无意冒犯任何人,但我也不会将精神疾病奉为宇宙女王,这根本无济于事。如果你喜欢将精神疾病这一标签贴在自己身上,我衷心地祝你好运,但我可不想因害怕大便失禁而一辈子不敢乘火车。因此,我想谈谈如何战胜它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