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梅绕竹马的传奇恋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章 卷九:惊变·坚守

风云变幻,如雷霆乍惊,王朝的晴空忽现阴霾。一场罕见的天灾自北向南席卷而来,暴雨如注,江河决堤,洪水滔滔,所过之处,田园被淹,屋舍倾颓,百姓流离失所,哭声震天。

沈逸尘心急如焚,第一时间奔赴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一路上,他目睹洪水肆虐后的惨状,眼眶泛红,心中满是自责与悲悯。抵达灾区后,他顾不上休息,立即组织当地官员和民众抢险救灾。他亲自跳入泥水中,与百姓们一起扛沙袋、堵决口,雨水混着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却未曾有一刻停歇。

在救灾现场,沈逸尘发现物资调配极为混乱,有限的粮食、药品和衣物分散在各处,难以精准送到最需要的灾民手中。他当机立断,成立临时救灾指挥中心,统筹安排一切事务。一面派人清查各地物资储备,详细记录数量与种类;一面根据受灾人口分布,制定合理的分配方案。同时,他紧急向朝廷奏报灾情,请求增派援兵和物资。

朝堂之上,听闻灾情严重,群臣议论纷纷。一些心怀叵测之人却趁机发难,指责沈逸尘治水不力,耗费巨资建科学院却未在防灾上有所建树,要求皇帝严惩。皇帝眉头紧锁,陷入两难。沈逸尘之子沈钰挺身而出,向皇帝和群臣陈词:“诸位大人,天灾骤至,非人力所能全然预料。家父多年来为王朝殚精竭虑,科学院亦在研究水利技术,只是成果尚未及全面应用。当下之急,是同心协力救灾,而非推诿指责。”皇帝微微颔首,令沈钰即刻前往灾区协助其父,务必稳定局势。

沈钰领命,星夜兼程赶赴灾区。父子二人会合后,迅速调整救灾策略。他们招募当地青壮劳力,组成抢险队伍,分段守护堤坝,加固薄弱之处。又从各地调集船只,穿梭于汪洋之中,营救被困百姓。沈钰还发挥其在商业领域的智慧,发动当地富户和商家捐粮捐物,承诺灾后朝廷将给予嘉奖与扶持,一时间物资筹集进度大幅加快。

林婉清在京城家中同样忧心如焚,她听闻灾区疫病有蔓延之势,心急之下,召集京城名医,筹措大量药材,亲自带队前往灾区义诊。她不顾路途艰险,一路颠簸,抵达后便在临时安置点设立医馆,日夜不休地为灾民诊治伤病、熬制汤药。灾民们望着这位面容憔悴却眼神坚定的夫人,无不感激涕零。

沈萱则通过《新学鉴》呼吁各界关注灾情,发动学子和文人组织募捐活动,筹集善款支援灾区。刊物上一篇篇饱含深情的文章,传递着对受灾同胞的牵挂,激发了民众的爱心与责任感,捐款如雪片般从各地汇聚而来。

然而,祸不单行。边疆部落见王朝忙于救灾,内部空虚,竟背信弃义,集结大军,悍然发动侵袭。烽火连天,边关告急。沈逸尘接到战报,忧心如焚。他深知此时若不妥善应对,王朝将腹背受敌。思索再三,他决定一方面举荐得力将领赶赴边疆,暂代指挥之职,稳住战局;另一方面,加快在灾区的救灾收尾工作,以便抽调兵力回援。

被举荐的将领名叫赵峰,作战勇猛,且深谙兵法。他星夜奔赴边疆,接管军队后,发现士气低落,军心不稳。原来,此前连续的败仗让士兵们心生畏惧,加之对新式火器运用不熟练,面对敌军的猛烈进攻,渐显颓势。赵峰当机立断,重新整肃军纪,组织士兵日夜操练火器,向他们讲解新式战术。同时,他亲赴前线,侦察敌情,发现敌军虽来势汹汹,但补给线冗长,后方空虚。

赵峰心生一计,他挑选精锐骑兵,绕道敌后,突袭敌军粮草辎重。一场夜袭,火光冲天,敌军粮草被焚,顿时乱了阵脚。赵峰趁势挥军掩杀,前线士兵见敌军大乱,士气大振,纷纷奋勇向前,与敌军展开殊死搏斗。在火器的强大威力与士兵的英勇奋战下,边疆局势终于得到暂时缓和。

灾区这边,洪水逐渐退去,但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沈逸尘组织百姓重建家园,他从科学院调配精通建筑的学者,研究制定抗震抗洪的房屋建造方案,力求让百姓住得安心。同时,为恢复农业生产,他引进耐旱耐涝的农作物种子,分发到农户手中,并派遣农技师下乡指导耕种。

朝廷之上,因救灾与边疆战事,财政吃紧。一些保守派大臣旧事重提,主张削减科学院经费,甚至关停部分研究项目,以解燃眉之急。沈逸尘听闻,急忙赶回京城,面见皇帝。他力陈科学院的重要性:“陛下,科学院虽耗费钱粮,但其研究成果关乎王朝长远发展。如水利技术改进、农业新品种培育,日后必能造福万民,此时关停,无异于饮鸩止渴。”皇帝权衡利弊,最终决定保留科学院核心项目,适当削减其他开支。

经此一役,王朝元气大伤,但在沈逸尘一家与诸多忠良之士的坚守下,渐有复苏之象。百姓们在废墟之上重建家园,对未来重新燃起希望。学子们受《新学鉴》鼓舞,更加奋发图强,投身于知识的探索与国家的建设。边疆士兵磨砺技艺,严阵以待,守护着来之不易的和平。

沈逸尘望着逐渐恢复生机的山河,深知前路依旧崎岖,但只要人心不散,信念不灭,王朝定能在破晓后的曙光中,穿越风雨,再度扬帆远航。他握紧双拳,目光坚定,仿佛已看到那即将到来的光明未来,带着家人与臣民的期盼,继续砥砺前行。

在后续的日子里,沈逸尘一家并未松懈。沈逸尘专注于科学院的发展,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沈钰着手改革商业税收制度,促进商业健康发展,为王朝积累财富。林婉清则投身慈善事业,设立孤儿院与救济堂,照顾那些因灾失去亲人的孩子和孤寡老人。沈萱将《新学鉴》越办越好,拓展版面,引入更多学科知识,培养新一代的思想栋梁。

王朝在他们的努力下,一步一个脚印,向着繁荣昌盛迈进,虽历经波折,却始终怀揣希望,如一艘巨轮,在历史的长河中破浪前行,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