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节 加尔桥:古罗马的高空引水渠
人人都知道古罗马时期修筑的大道有名,故有“条条大道通罗马”一说,其实当时的桥梁和引水系统也比较发达,最好的证明便是加尔桥,又叫“加尔高架引水渠”。
加尔桥位于法国尼姆地区,在奥古斯都统治时期,这里属于古罗马统治。古罗马人喜欢建公众浴场,喜欢在广场上设计喷泉,所以用水非常多。对于任何一个城市来说,保证供水都是一项十分必要的举措。当时,尼姆城内供水不足,无法满足公众的需求。1世纪,古罗马供水工程的总负责人阿格里帕被派到这里来,任务是为尼姆寻找到合适的水源,并修建水渠,把水引过来。满足条件的水源地并不好找,首先水源量要大,储备充足;其次水位的海拔要高,不然不好引水。经过千辛万苦地寻找,最终阿格里帕在一个叫尤赛斯的地方找到了合适的水源。尤塞斯在尼姆市以北,两地相距较远,要想把水引过去,需要修一条至少50千米的引水渠。并且水源到尼姆城垂直高差只有17米,在没有电动水泵的当时,水要能顺利流到城内,水渠必须一直保持0.34%的坡度,沿途还要翻山越岭。因此,修建这样一条水渠的难度可想而知。
为了减少工程量,古罗马人在规划引水渠路线时会利用山坡之类的自然地形。如果遇到难以绕过的山丘,则需要挖隧道从下方穿过;如果遇到河流或山谷,则需要架桥。尼姆引水渠就需要经过陡峭的加尔河峡谷,于是罗马人在河谷之上修建了一座大桥,连接两岸,然后让引水渠从桥上经过,这便是加尔桥。
今天,单看加尔桥的宏伟壮观,很难想象当初用了多少工力,这方面也没有历史记载。据推测,当时至少1000名工人不停地建造了3年,才把大桥建好。

加尔桥 加尔桥分为三层,每层都是一个接一个的拱状桥洞。这座桥不仅是建筑的奇迹,也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品
加尔桥充分体现了古罗马工程技术的伟大。它共有三层,因为架在河谷之上,所以底层短、上层长。最底下一层长142米,中间一层长242米,最高层长275米,几乎是第一层长度的两倍。长度不断增长,但宽度却在逐层递减,这样做是为了让桥身承重减轻,更加牢固。第一层的宽度为6.4米,第二层的宽度为4.5米,第三层的宽度为3米,不及底层宽度的一半。
加尔桥的三层桥身都是拱券结构,层层叠加。这种设计是罗马人的创新,对后来的桥梁设计影响非常大。加尔桥的第一层供行人通行,共有6个拱门,最窄的拱门跨度16米,最宽的跨度24米。第二层上有11个拱门,跨度为19米。第三层上有35个拱门,跨度为4.6米。在第三层之上,有一条密封的引水渠,宽1.22米,高1.45米。
加尔桥并非呈直线设计,桥身稍微带有弧度。桥身上的拱门设计非常有特色,众多拱门一来减轻了桥身的重量,二来能够在洪水到来时很好地泄洪,保证桥身承受住洪水的冲击。其实在平时,加尔桥下的河水很少,只从底层6个拱桥中的一个中流过,但是到了春天则会有洪水,汛期最大的时候曾经涨到了大桥的第二层,但加尔桥在洪水中安然无恙,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工艺。
加尔桥的用料主要是石材,大石块被切割成6吨左右的方形,然后根据设计相互叠加,石材之间甚至没有用灰浆黏合,纯粹靠石材之间相互力的作用咬合。虽然听上去很简陋,但是建成后的一千多年间,无论洪水、战乱,还是社会动荡,都没能对它产生什么影响。18世纪上半叶,人们第一次对这座大桥进行修改,将第一层的路面拓宽,好让马车能够通行。
今天,加尔桥已经同周边的环境融为一体,尤其是夕阳西下的时候,桥身在夕阳的映衬下更显壮丽。从这座大桥中,人们既能感受到古罗马建筑的伟大,又能体会到古罗马帝国曾经的强盛和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