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文学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章 秦代诗歌及其他

春秋战国之际,秦地的诗歌创作除《诗经·秦风》外,主要就是唐初在陕西凤翔发现的《石鼓文》。每鼓各刻一百六七十字的四言诗,格调与《诗经》略同。因此,石鼓文其实是一组诗,内容记载秦国君臣田猎游乐之事。韩愈、韦应物等人加以考释,但是“辞严义密读难晓”,因而写下“嗟余好古生苦晚,对此涕泪双滂沱”。现在仅存272字,全部字体为籀文(又称大篆)。其刻石时代,或以为宗周,或以为秦,还有人少数学者认为是北周作品。其中以主宗周说者最多,但是具体考订又有分歧,唐代韦应物以为是周文王之鼓,如葛立方《韵语阳秋》引韦诗“周文大猎兮岐之阳”。欧阳修《集古录》也本此说,并且以为是宣王时的刻诗;唐代张怀瓘、韩愈、窦臮等并以为周宣王时代的作品;宋代程大昌等又认为是周成王时代的作品。马衡《石鼓为秦刻考》根据文字流变、秦刻遗文等材料,认为其具体时代在秦献公之后,襄公之前。[1]徐宝贵《石鼓文年代考辨》根据石鼓文的文字形体的特点、石鼓文与《诗经》的语言关系、石鼓文的内容所反映出来的史实等三个大方面,论证石鼓文的绝对年代当在春秋中晚期之际(秦景公时期,即公元前576至公元前535年),也就是《诗经》时代的作品。[2]顾炎武《日知录》认为战国已经没有赋诗的风尚,所以,这组诗的年代不可能迟于晚周。此外,《诗经》中的十篇秦风,其中云“游于北园”。据此,韩伟《北园地望及石鼓诗之年代小议》认为,北园即今凤翔,这对判断石鼓原在地和年代提供了新的线索。[3]石鼓文可以说是秦代文学的前奏,反映了早期秦人的文学风貌。

秦朝统一中国,秦声本应可以成为一时“新声”的。李斯《谏逐客书》称:“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汉宣帝时的杨恽也称:“家本秦也,能为秦声。妇,赵女也,雅善鼓琴。奴婢歌者数人,酒后耳热,仰天抚缶,而呼呜呜。”[4]秦声呜呜,仰天高亢,其遗风余绪,似仍见存于今天的秦腔。可惜的是,秦人从西北边陲挺进周原后,多尚武功,无暇文治。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齐国最后被秦人所破,齐人作亡国之歌。《资治通鉴》卷七《秦纪》载:“齐人怨王建不早与诸侯合从,听奸人宾客以亡其国,歌之曰:‘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5]如果这也可以称作诗歌的话,大约与秦人略沾一点边。也是这一年,秦人还将周舞《五行舞》更名为《五行》,事载《汉书·礼乐志》。《宋书·乐志》曰:“及秦焚典籍,《乐经》用亡。……周存六代之乐,至秦唯余《韶》《武》而已。始皇改周舞曰《五行》,汉高祖改《韶舞》曰《文始》,以示不相袭也。”[6]《通典·职官七》:“秦奉常属官,有大乐令及丞”,“少府属官并有乐府令及丞。”[7]由此而知,秦代已经建立乐府,并且也从事一些歌诗文献的收集与改造的工作。故《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左冯翊秦歌诗》三篇”“《京兆尹秦歌诗》五篇”等,大约就是官府收集而得。

秦代文人的诗歌创作,仅有两处记载:第一条材料见于《汉书·艺文志》,班固在著录《黄公》四篇后有一小注:“名疵,为秦博士,作歌诗,在秦时歌诗中。”[8]杨树达《汉书窥管》引姚振宗考证以为“黄公疵为博士,盖即是时也”。[9]第二条材料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三十六年,令博士作《仙真人诗》,并“传令乐人歌弦之”。[10]《文心雕龙·明诗》所说的“秦皇灭典,亦造仙诗”。[11]大约指的就是这首《仙真人诗》。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谓此诗“盖后世游仙诗之祖”。[12]可惜这些作品均已失传。而近代四川著名学者廖平甚至认为,现存《楚辞》即为秦代博士所编著。[13]

秦王嬴政时期的诗歌创作,保存至今的大约只有一首《长城之歌》。战国时期,诸侯列国纷纷修筑长城以抵御外敌。秦始皇统一中原,又使蒙恬北筑长城以抵御匈奴,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即贾谊《过秦论》所说:“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水经注》引晋人杨泉《物理论》曰:“秦始皇使蒙恬筑长城,死者相属,民歌曰:‘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其冤痛如此矣。”[14]据此推断,这首民歌所反映的是秦时修筑长城的情况。长城的修筑,保卫了国土的安全,但以其工程浩大,也给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历代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歌谣赋颂,不绝如缕,影响深远。《玉台新咏》载陈琳《饮马长城窟行》:“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杜甫《兵车行》:“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无不脱胎于这首民歌。就诗歌形式而言,全诗五言四句,韵律和谐。尽管不能排除有后人加工润色的可能,其对后来五言诗发展的影响似也不可忽视。

秦代诗歌创作虽然无足称述,但是杂赋创作却时常为人道及。《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荀卿赋类著录“秦时杂赋九篇”。杂赋类著录《成相杂辞》十一篇,王应麟《汉艺文志考证》称:“《荀子·成相篇》注,盖亦赋之流也。”[15]那么,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也应当是这类杂赋创作。这些作品,南北朝时似乎仍有流传,故《文心雕龙·诠赋》说:“秦世不文,颇有杂赋。”[16]《汉书·艺文志》诸子类名家下著录《成公生》五篇,班固注:“与黄公等同时。”颜师古注:“姓成公。刘向云与李斯子由同时。由为三川守,成公游谈不仕。”[17]黄公,即前面提到的黄公疵。这说明成公生也是秦始皇时人,《成公生》应当是一部子部类的著作。

秦代后期文章比较著名的是秦二世三年(前207)陈馀所作的《与章邯书》。《汉书·陈胜项籍传》:“章邯军棘原,羽军漳南,相持未战。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章邯恐,使长史欣请事。至咸阳,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不敢出故道。赵高果使人追之,不及。欣至军,报曰:‘事亡可为者。相国赵高颛国主断。今战而胜,高嫉吾功;不胜,不免于死。愿将军熟计之。’”陈馀亦遗章邯书曰:

白起为秦将,南并鄢郢,北阬马服,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卒赐死。蒙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何者?功多,秦不能封,因以法诛之。今将军为秦将三岁矣,所亡失已十万数,而诸侯并起兹益多。彼赵高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使人更代以脱其祸。将军居外久,多内隙,有功亦诛,亡功亦诛。且天之亡秦,无愚智皆知之。今将军内不能直谏,外为亡国将,孤立而欲长存,岂不哀哉!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南面称孤,庶与身伏斧质,妻子为戮乎?[18]

《史记·陈涉世家》司马贞《史记索隐》引姚氏曰:“隐士遗章邯书云:‘李斯为二世废十七兄而立今王’,则二世是始皇第十八子也。”[19]这是此文的史料价值。不仅如此,文章例举秦朝大将有功而受戮,内外树敌,劝章邯早为之计:“将军居外久,多内隙,有功亦诛,亡功亦诛。且天之亡秦,无愚智皆知之。今将军内不能直谏,外为亡国将,孤立而欲长存,岂不哀哉!”晓以利害,动以情感,娓娓道来,有相当强的感染力。史载:“章邯狐疑,阴使候始成使羽,欲约。”“已盟,章邯见羽流涕,为言赵高。羽乃立章邯为雍王,置军中。”[20]此文为历代文章选评家所重视。裴骃《史记集解》:“此书在《善文》中。”[21]《隋书·经籍志》著录:“《善文》五十卷,杜预撰。”[22]说明秦代之文除了李斯的作品之外,还有其他文人的文章已作为范文收录文学总集中。明代古文家也多所称引,如《秦文归》辑录此文,末引唐顺之评:“章邯已狐疑矣,而此书正中情事,且简健紧快,尤为独绝。”[23]

由此来看,秦代文学影响于后世者,还不仅仅是李斯的石刻文字,也包括《善文》等文章总集中收录的秦代作品。譬如晁错、刘向的写作,平实深刻,就明显受到《吕氏春秋》的影响。[24]更重要的是,汉初的思想家,在回顾总结秦朝迅速灭亡的历史经验教训时,总是把李斯的文化激进主张视为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这也从反面为汉代文化与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参照。


[1] 马衡《石鼓为秦刻石考》,《凡将斋金石丛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

[2] 徐宝贵《石鼓文年代考辨》,《国学研究》第四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 韩伟《北园地望及石鼓诗之年代小议》,《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4期。

[4] 杨恽《报孙会宗书》,〔南朝梁〕萧统编《文选》卷四一,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82页。

[5] 《资治通鉴》卷七《秦纪》,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234页。

[6] 《宋书·乐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33页。

[7] 〔唐〕杜佑著《通典·职官七》,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48页。

[8] 《汉书·艺文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36页。

[9] 杨树达著《汉书窥管·艺文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234—235页。

[10]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59页。

[11] 〔南朝梁〕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8页。

[12]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五篇《李斯》,《鲁迅全集》第九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82页。

[13] 说见廖平著《楚词讲义十课》,廖宗泽《一抹斑斓的晚霞——六译先生年谱》(《六译先生年谱校说》,骆凤文校著,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系于1914年,时年作者六十三岁。

[14] 〔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河水》,《续古逸丛书》之四十三影印《永乐大典》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4年版。

[15] 〔宋〕王应麟著《汉制考·汉艺文志考证》,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55页。

[16] 〔南朝梁〕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80页。

[17] 《汉书·艺文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36页、第1737页。

[18] 《汉书·陈胜项籍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805页。

[19] 《史记·陈涉世家》,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951页。

[20] 《汉书·陈胜项籍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805页、第1807页。

[21] 《史记·李斯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548页。

[22] 《隋书·经籍志》,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089页。

[23] 〔明〕钟惺编《秦文归》,明末古香斋刻本。

[24] 刘师培《论文杂记》第九则认为,在行文平实方面,晁错、刘向之文“是出于《吕氏春秋》者也”。(《中国中古文学史·论文杂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