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行的生克制化
生是指资生、促进和助长等作用;克是指克制、制约和约束等作用。五行相生的次序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的次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生关系在《难经》中称为“母子”关系,比如,因水生木,所以木之母是水;因木生火,所以木之子是火。相克关系在《黄帝内经》中称为“所胜”和“所不胜”关系。比如,因木克土,所以木所胜的是土;因金克木,所以木所不胜的是金。
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到底是怎么建立的?为什么说木克土,土克水?木也可以克水,植树造林不是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吗?还有,金如何能生水?关于这个问题,答案是五花八门的,但从古至今没有一种解释能够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五行间有些生克关系是比较好理解的,比如,木生火、土克水、水克火等,但有些生克关系确实比较费解。不过,没有必要把问题搞得太复杂,因为古人建立五行间的相生相克关系,一定是直接而朴素的,就是来源于对生活的体验和对周围事物现象的观察。举个例子,古人观察到,在寒冷的天气,铜器由室外被拿到室内,其表面会有凝结的水珠,即为金生水的来源;再比如,木犁翻土,就是木克土。五行的相生相克,揭示的是宇宙万事万物间的关系以及相互作用的方式,是一个用来说理的模型,不能局限于用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物质的属性来解释五行的生克关系,否则会出现“木生火是因为钻木取火,而火可烧木,岂不是得出火克木”之类的逻辑矛盾。
西汉思想家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五行是:“比相生而间相胜也。”其中,比是指相邻;间是指间隔;胜是指相克。也就是说,五行中相邻的两行是相生关系,相隔的两行是相克关系。比如,木与火是相生,而木与土则相克。五行的这种依次相生、依次相克,构成了一个循环往复的圆运动。
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是古人对自然法则的一种理解和认识。宇宙中四时昼夜的更替、日月星辰的运行转换、动植物的生长,都呈现出周期性的演化,直观形式上即为一个头尾相接的圆。
五行的相生相克恰恰是构建了这样一种圆运动,这种圆运动具有整体性和恒动性,万事万物在其中,是对整个宇宙秩序的动态把握(图3-2)。
图3-2 五行制化规律
相生和相克是绝对不可分割的。相生,促进了事物的发生和成长;相克,维持了事物在正常协调关系下的变化和发展。五行中的任何一行,都会与其他四行发生生或克的关系;任何一行都会同时受到相生和相克的双重作用,既不会过分资生,亦不会被过分克制,从而处在一种相对稳定、平衡的状态。比如,木生火、火生土,此过程木促进了土的资生,是一个正作用;木克土,这一过程木又制约和克制了土的资生,是一个反作用。对土而言,木的作用既有相生,又有相克,看似矛盾,但正是关键所在。只有相生和相克的共同作用,土才能处在平衡稳定的状态。木对土的这种作用又叫相反相成(图3-3)。
图3-3 相生相克作用下土的稳态
生克的共同作用使宇宙万事万物的运行变得恒动而有序、和谐而稳定,即为五行制化。制是指克制,化是指化生。制化的结果是稳定、协调、平衡。制化是五行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有了制化,才会有事物间的平衡和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