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石山风云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宝石山风云录(引子)

故事梗概:《宝石山风云录》是一部红色传奇小说。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郧县鲍峡赤卫队剿匪安民的故事。

匪首黄本达盘踞于鄂陕边界平顶山上,手下土匪1000余人,祸及陕西安康地区旬阳县、白河县,湖北郧阳地区郧县、郧西县、竹山县、竹溪县、房县、丹江口巿及襄阳地区谷城县、老河口巿等两省三地十余县(巿),搅得一方民众鸡犬不宁,人心惶惶。

鲍峡赤卫队600余人,长年隐蔽于鲍峡云盖山上,队员明里是采挖绿松石的矿工,暗地里进行革命活动。该队队长赵斌、军事教官钱用遵照特委指示,不辱使命,展现了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智慧与勇气的碰撞,最终扫灭匪巢,活捉土匪头子黄本达。

小说以传统章回体叙事体式写作,语言文白相间,雅俗共赏。共三十五回,四十多万字。按故事情节可分为上、下两卷。上卷1~15回,主要写访匪;下卷16~35回,主要写剿匪。通篇爱恨情仇交织重叠,再现了夹缝中生存的赤卫队与地方官绅恶霸斗智斗勇、与广大民众矢志灭匪的斗争风貌,揭示了人民对于和平安宁生活的渴望,以及为之奋斗不息的精神品质,呈现了一幅浓郁独特的鄂西北地域风情画卷。

引子

诗曰:

平地沃野远环山,聚气藏风不等闲;秀脉遥盘千里外,清流合泻两峰间。无征旧县基犹在,有益新城筑弗悭;敷政更需贤令尹,成周治化可追攀。

此诗乃明成化年间,郧阳首任巡抚原杰欣见郧阳属地万千流民安居乐业、一派生机盎然胜景后,喜极而作。

话说古老神州大地上,有一条闻名遐迩的汉江河,悠悠三千里,泱泱亿万年,人称“华夏祖母河”。江之上游下段,有一古郧国,处汉水之北,故名郧阳。二十世纪中后期,此地相继发现距今亿万年恐龙蛋化石群和距今二百四十多万年南猿化石,被誉为“恐龙之乡,人类老家”。

郧阳于西晋太康五年置郧乡县,元至元十四年改称郧县。明初郧县属荆襄道,治所襄阳;荆襄道隶属湖广行省,治所武昌。明代中叶后,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地权逐渐集中至官绅大户手中。而赋税徭役仍以户为单位编征。无土地农民不堪负重,举家逃徙者众。郧阳成为全国难民出逃者首选之地。只因郧阳地处秦巴山区腹地,人烟稀少,气候宜人,土地肥沃,有大片山林可供开荒,无需向朝廷纳赋税,服徭役。

然则,明朝廷对郧阳一直实行封禁,严格管理人口,执行只出不进政策,流民生活难以为继。这却为何?皆因汉江乃是我国南北交通命脉,郧阳位于汉江上游下段,是汉江从山地至平原最后一道屏障。此处地接豫陕川,区位独特,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自古便有“郧阳稳,则国稳;郧阳不宁,则国不宁”之说。大量流民涌入郧阳,让朝廷十分恐慌。且不言大批农民脱离户籍,造成财税流失,国力吃紧。更紧要的是,要是这些流民造反,阻断汉江通道,于国极为不利。朝廷由是审时度势,派员抚治荆襄。

民以食为天。流民至此无能生存,与朝廷对立,聚众造反在所难免。明天顺五年四月,湖广三司向朝廷奏报称:“房县贼高成等劫掠民财,已委都指挥陈昶等抚捕。”兵部则明示:“如不服抚捕,宜移文总兵官李震等,就令所在都指挥调附近卫分官设法擒剿,以靖地方。”此后,郧阳一带盗匪屡禁屡起,史称“荆襄之乱”。荆襄道州县众多,而发生匪祸者仅郧县、上津县、房县、竹山县、均县、谷城县、南漳县等地,故亦有人称此次动乱为“郧阳之乱”。

明天顺八年十一月间,朝廷升工部员外郎刘子钟为湖广布政司左参议,专司抚治荆襄。抚,即将流民押遣回原籍;治,即派兵镇压聚啸山林拒不接受遣送的流民。此高压政策,解决不了实质问题,流民仍呈蔓延之势,成朝廷心腹大患。

明成化元年,河南西华流民刘通、石龙于房县大木起义。刘通自封汉王,石龙为军师,拥众达十万,活动范围东达南阳,西至陕南。三月,明宪宗朱见深命右副都御史王恕抚治荆襄,会同河南、湖广巡抚及两省三司设法捕贼子。成化二年,朝廷派兵部尚书白圭、平虏将军朱永率师赴荆襄平寇,六月杀刘通,十月擒石龙。刘通叛乱虽平息,但流民问题仍是无解。流民于山野居住、垦荒,兵来躲藏,兵去耕种,朝廷万般无奈。

明成化五年天下大旱,流民新入郧阳者百万之众。六年,新郑人李源纠集王洪、王彪等起义,李源自称平王,率众百万,势力范围遍及郧阳、襄阳、南阳、商州等地。六年冬日,成化帝诏见右都御史项忠总督军务抚治荆襄,会同湖广总兵李震平叛。项忠至郧,广贴布告,晓谕十大政策。不久即遣返流民四十万,编入军队一万人,战场斩获两千人,李源被手下所杀。项忠凯旋还朝,但流民散而复聚。

明成化十二年,荆襄流民蠢蠢欲动。是年五月,朝廷派左副都御史原杰前往荆襄抚治。原杰至荆襄,会同湖广、河南、陕西巡按深入郧阳山区,边向流民宣传朝廷德政,边调研屡抚屡乱因由,意识到此前抚治似夏鲧治水,愈堵愈汹,欲根除祸患,须用大禹治水办法,予以疏导。原杰调研认为,郧阳有大量林地可开荒,如让流民就地附籍,为他们上户口,鼓励新垦土地,轻徭薄赋,他们安居乐业,便不会与朝廷对抗了。

原杰遂向朝廷上疏云:“奈何荆襄僻在一隅,相离本布政司水路动经月余。所辖一州十县内,均州、竹山县、谷城县、南漳县、房县、郧县、上津等县,俱在万山之中,贼盗啸聚之处。相离襄阳远则十日,近不下五六日,一旦有事,若待走报湖广三司议调官军鲜克济事。”建议“须就近添设司、府,分管卫、县,位高望重且知利害所系,较之所、县百倍有益。”

明廷准奏,决定于郧阳设巡抚、府、卫。明成化十二年十二月,置郧阳府,治所郧县。下领郧县、房县、竹山县、竹溪县、上津县、郧西县、保康县七县。直至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郧阳府方被废止,历时约四百三十年。

设郧阳府同时,置湖广行都司,立郧阳卫,改荆襄抚治为郧阳抚治,治所郧县。至此郧县连升三级,相当于省府。汉江流域至此进入郧阳抚治时代。郧阳抚治凭郧山,临汉水,控扼鄂、豫、陕、川毗连地域,一时繁华兴盛,气象峥嵘。郧阳一度成为四省毗邻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化中心。郧阳抚治区东至湖广随州,西至四川广元,南至四川巫山,北至河南灵宝,所辖五道八府九州六十五县。五道即,上荆南道、下荆南道、关南道、汝南道和商洛道;八府即,郧阳府、襄阳府、荆州府、安陆府、南阳府、西安府、汉中府和夔州府;九州即,均州、裕州、邓州、商州、金州、归州、荆门州、夷陵州和宁羌州。命原杰为首任郧阳巡抚。原杰抚郧,当年甄别流民十一万余户、四十三万余人,他们多来自山东、山西、陕西、江西、四川、湖广等地。处置办法是,对九万余户、三十九万余本分流民就地上户口,让他们安居乐业;对一万六千余户、四万五千余原籍有房产且愿回去者,发放路费遣送回籍;对原籍作奸犯科后逃入者,一律遣返原籍处理。

原杰人性化处置流民,抚治成效显著,解决了困扰朝廷多年流民问题。自明成化十二年至清康熙十九年二百余年间,郧阳抚治历明、清两朝十位皇帝,共有一百二十位朝廷大员担任巡抚。官员恪尽职守,带领民众大兴农田水利建设,新辟土地三十余万亩。流民安居乐业,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郧阳呈现一派安宁祥和景象。此后再未出现大规模流民举兵起义事件。

闲言少叙。厘清郧阳脉络,引出一段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后期郧县鲍峡赤卫队剿匪安民轶事,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