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王维
王维(约699—761),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州(今山西省祁县),后寄籍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市)。开元九年(721年)进士,为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受累,贬济州司仓参军。张九龄为相,擢为右拾遗,转监察御史,迁给事中。安史之乱,两京陷落,唐玄宗奔蜀。他随从不及,为叛军所俘,被迫署伪职。长安收复后,以陷贼官论罪,降太子中允。官终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王维在诗歌艺术上的独特造诣,主要在描绘自然景物方面。他是杰出的画家,又擅长音乐,能以绘画、音乐之理通之于诗。善于运用自然而又精炼、准确,富于特征性的语言,着墨无多,而能塑造出完美鲜明的形象,有写意传神之妙,把晋、宋以后发展起来的山水诗的艺术向前推进了一步。殷璠称其“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河岳英灵集》)。苏轼说:“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观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题蓝田烟雨图》)这正指出了其诗情画意相结合的特点。
王维在诗歌史上影响极大。中唐前期大历十才子主宰诗坛,就是王维诗风的直接延续与发展。唐代宗誉其为“天下文宗”正是这一情况的最好说明。其后,贾岛、姚合……直至清代王士禛,均受其重大影响,形成诗史上一个以清淡雅秀为特点的绵延千年之久的诗歌流派。
有《王右丞集》传世。
五言律诗三首
汉江临泛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1]。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2]。
郡邑浮前浦[3],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4]。
注释
[1]“楚塞”二句:是“三湘接楚塞,九派通荆门”的倒文,言三湘之水到楚塞与汉水相连,九派之水在荆门与汉水相通。塞,险要之地曰塞。楚塞,犹言楚地。三湘,湘水的总称(湘水合沅水称沅湘,合潇水称潇湘,合蒸水称蒸湘)。一说,三湘指湘潭、湘乡、湘源。荆门,长江南岸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市西北。九派,指长江。古代传说,大禹治水,凿荆门,通九派。
[2]“江流”二句:江流望不到尽头,故曰“天地外”;山色若隐若现,故曰“有无中”。
[3]“郡邑”句:言波澜远与天连,郡邑好像浮在水面上。浦,水边之地。
[4]“襄阳”二句:意谓愿和山翁一样,留醉在襄阳风景佳处。山翁,指晋朝的山简。他性好饮酒,为征南将军镇守襄阳时,常在习氏园池(襄阳名胜之地)游赏,每置酒尽醉,名其池为高阳池。襄阳,在汉水北岸,即今湖北省襄阳市。与,共。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1],莲动下渔舟[2]。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3]。
注释
[1]“竹喧”句:谓竹林中传出一阵欢呼,知是浣衣女子归来。
[2]“莲动”句:谓溪水荷花动荡,知有渔舟沿水下行。
[3]“随意”二句:《楚辞》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这里反用其意。是说春天的芳华虽歇,秋景也佳,王孙自可留在山中。《楚辞·九章·悲回风》:“芳已歇而不比。”歇,消散。
终南别业[1]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2]。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3],谈笑无还期。
注释
[1]终南别业:作者在终南山的别墅。
[2]胜事:高兴的事。
[3]值:遇。
析王维五言律诗三首【1】
施蛰存
唐玄宗李隆基统治的四十三年(713—756年,开元共二十九年,天宝共十四年)【2】,是唐代国家形势的全盛时期。在这时期中,涌现了许多优秀诗人,在诗的内容和形式方面,显示了百花齐放的新兴气象,留下了大量传诵千古的诗篇。最著名的有李白、杜甫(简称李杜),其次是王维、孟浩然(简称王孟),还有高适和岑参(简称高岑)。杜甫得名最迟,他的著名诗篇都是在天宝末年安史叛乱时期写的。李白是在天宝年间应诏入宫,供奉翰林,暴得大名的。在较早一些的开元年间,最著名的诗人却是王维。
王维,字摩诘,太原人。他深于佛学,熟悉佛教经典。有一部《维摩诘经》,是佛教中智者维摩诘和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钦佩维摩诘的辩才,故拆开了他的名字,给自己命名为维,而字曰摩诘。开元九年,王维以状元及第,官右拾遗,后迁给事中。天宝末,安禄山攻占长安,王维不及逃出,为安禄山所得,将他拘禁于洛阳普施寺,被迫做了伪官。当他听说安禄山在凝碧池上召集梨园子弟奏乐开宴的消息,写了一首诗: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菩提寺禁裴迪来相看说逆贼等凝碧池上作音乐供奉人等举声便一时泪下私成口号诵示裴迪》)
这首诗总算表明了不附逆的心迹。当肃宗李亨重建政权之后,把附逆的官吏分三等定罪,对王维特予赦免。但是,如果他的胞弟王缙不是宰相【3】,恐怕也不能得到如此宽大的处分。此后,王维继续任职,他的最后一任是尚书右丞,故后世称王右丞。
王维在文学艺术上有多方面的才能,诗文、书、画都著名,又深于音乐,善弹琴,弹琵琶。唐人小说记一个故事:他的状元及第,是因为九公主欣赏他的诗和琵琶,关照主试官录取的。他的第一任官职是太乐丞,大概就因为他懂得音乐。他的诗与画,同样以清淡见长,描绘山水、田野风景,充分表现出大自然的静穆闲适。苏东坡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两句话,至今成为王维的定评。
王维的诗,有两种风格。一种还比较绮靡秾丽,是沈(佺期)、宋(之问)余波,大约其中多早年作品;另一种淳朴清淡,其中写田园生活的,继承了陶渊明的诗境;描写山水风景的,便有鲍照和谢灵运的余韵。这种风格的诗,已有一百多年不流行了。王维重新走这条晋宋诗人的道路,对初唐诗人的宫体遗风来说,既是复古,也是创新。不过陶、谢的田园山水诗中,常常反映当时文人的道家思想,而王维的思想基础,却是佛家。淳朴清淡,是王维五言诗的本色,而五言诗又是初、盛唐诗的主体,因此,我讲王维诗,只选他的五言律诗。
律诗的结构,主要是中间二联,应当是对偶工稳的警句。前面有一联好的开端,后面有一联好的结尾。这三部分的互相照应和配搭,大有变化,大有高低,被决定于诗人的才情和技巧。
中间二联是律诗的主体,但这是艺术创作上的主体,而不是思想内容的主要部分。一首律诗的第一联和第四联连接起来,就可以表达出全诗的思想内容,加上中间二联,也不会给思想内容增加什么。因此,我们可以说,律诗的中间二联,只是思想内容的修饰部分,而不是叙述部分。
正因为这二联是艺术创作上的主体,就要求对得精工。首先是要避免死对,这是初学作诗的人最容易犯的。所谓死对,也很难说死。例如,“青山”对“绿水”,有时可以说是对得好的,有时却反而成为死对。这要看作者如何运用,必须联系全篇来看。词性对偶之外,还要讲究句法,动词、名词、状词之间的安排,往往与散文不同,有倒装句,有节略句,有问答句,也是千变万化的。总之,盛唐诗人,在律诗的章法、句法,乃至字法,各方面都有新颖的创造,我们先在这里略略一提,以后遇到具体例子,随时讲解。
这里所选的第一首诗《汉江临泛》,是作者在汉水上泛舟的印象。“临”字是登临的意思。登山望远,称为“临眺”,水上泛舟,称为“临泛”,冲锋上阵,称为“临阵”,都是同样的用法。
第一联就用对句概括了汉水的形势。“接”与“通”两个动词用倒装法。本该是“楚塞接三湘,荆门通九派”。“楚塞”和“荆门”,是同义词,因为楚国古时称荆国。楚国的边塞,荆国的门户,所指的是同一地区。湘潭、湘乡、湘源,合称“三湘”,代表汉代长沙王国的领域。“九派”二字初见于刘向《说苑》:“(禹)凿江,通于九派。”郭璞《江赋》也说:“流九派乎浔阳。”本意是说长江东流到浔阳,一路吸收了许多川流。“九”字表示多数。这两句诗只是说:汉水流出楚境,注入长江,可以通到许多地方。“荆门”也不是指湖北的荆门县(今荆门市)。这些都是用古代地理名词而已。明清以来,有人死讲这两句。唐汝询注曰:“汉与湘合而分为九道。”简直是不明地理。汉水何曾与湘水合流,更何从分为九道?近来有人注解说“汉水流过荆门县,分为九派”,也是沿袭了前人的错误。其实,“九派”两个字在诗词中往往泛指长江,是长江的代用词,无须研究长江有哪九个支派。
接下去二联,就是描写在汉水上泛舟时所见的风景了。江水好像流到天涯地角之外。这是说江水浩渺,一望无尽。唐汝询把“天地外”讲作“殆非人世”,未免想得太远了。山色在若有若无之间,这是形容晴朗日子里的远山。再看前面江边的城市,好像浮在水面上,而江上的波澜,又似乎使遥远的天空也在浮动。
律诗的第二联,称为颔联,因为第一联既然称为首联,就用人体来作比,第二联的地位恰似人的下颌。于是第三联便是头颈,故称为颈联。第四联是全诗结束处,称为尾联。如果是排律,则颈联以下,尾联以上,也有称为腹联的,但这些名词都是宋元以后人定出来的。
晚唐诗人作律诗,最忌颔联与颈联平列。他们主张要一联写景,一联抒情。或者先写景,后抒情,或者先抒情,后写景。这个窍门,也很有道理,但在盛唐诗人中,还没有意识到,所以王维这两联,同样都是写景。
尾联二句,用了一个典故。晋朝的山简,做襄阳太守,常常到山水园林中去游玩,醉倒才回家。王维用这个故事,说襄阳这么好的天气,应当留给山老先生饮酒游玩。山翁是比喻自己。这一句的语法是“留与山翁醉”的倒装。
《山居秋暝》这首诗的组织和《汉江临泛》一样。第一联就点明题目。这种手法,在诗家就称为“点题”。宋代以后,在八股文,试帖诗的规格上,也要求第一联或第一、二句必须贴到题目,称为“破题”。这个“破”字,含有分析的意味,把题目分析开来用一二句诗或文概括一下。破题显然是起源于诗家的点题。
这首诗的中间二联,也是平列的写景句。文字浅显,不用解释。“归”与“下”两个动词,就是倒装的。听见竹林中笑语喧哗,知道是洗衣的姑娘回家了。看到荷叶摇动,知道有渔船下来了。尾联二句,暗用《楚辞》的修辞。淮南小山《招隐士》句云:“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意思是说:在春草丛生的时候,外出远游的王孙为什么还不归来。王孙就是士,也就是知识分子。古代的知识分子,都是王侯的子孙,故称王孙。王维在此处反用原句,他说:尽管现在已是秋天,春草已经凋零,王孙还是可以居留的。这个“王孙”,是指他自己。魏晋以来的诗人,经常用“春草王孙”这二句来作种种不同的比喻。这不是用古事,所以不是用典故,一般称为“出处”。
“随意春芳歇”,这“随意”二字向来无人注解,大家都忽略了。其实这个语词的意义和现代用法不同。它是唐宋人的口语,相等于现代口语的“尽管”。王昌龄有一首《重别李评事》诗云:
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
吴姬缓舞留君醉,随意青枫白露寒。
这首诗的结句也用“随意”。二句的意思是:尽管在青枫白露的秋天,吴姬还在歌舞留客。明代的顾璘在《唐音》里批道:“随意二字难解。”可见明代人已不懂得这个语词了。谭友夏【4】在《唐诗归》里批道:“随意字只可如此用,入律诗用不得。”这个批语可以说是莫名其妙。为什么这两个字只能用在绝句,而不能用在律诗呢?他如果看到王维已经在律诗里用过,只好哑口无言了。其实谭友夏也像顾璘一样的不懂,却故意卖弄玄虚,批了这样一句,使读者以为他懂得而没有说出来。唐汝询在《唐诗解》里讲王维此句云:“春芳虽歇。”这是很含糊的讲法,大概他也不知道“随意”的正确意义。
第三首《终南别业》,八句全是叙述,没有一个描写句。别业,即别墅。终南别业就是辋川别业,王维的庄园。全诗说:过了中年,很喜欢修道养性,因此在晚年时就迁居到终南山脚下。兴致来时,常常独自出游。这种乐趣,也只有自己知道。胜事,即乐事。是什么乐趣呢?例如:沿着溪流散步,一直到泉水尽处,坐在石上看山中云起。或者偶然在树林中遇到一二老年人,在一起谈谈笑笑,忘记了回家。
“谈笑无还期”,这个“无”字是平声字,在这里是失黏的。《国秀集》中选录此诗,作“谈笑滞归期”,平仄就粘缀了。但恐怕这已不是王维的原作。因为这首诗与前二首不同,前二首的声韵都符合律诗规格,是五律正体,而这首诗的第一、二联,已经不合律诗规格,试看:
中岁颇好道 平仄仄仄仄
晚家南山陲 仄平平平平
兴来每独往 仄平仄仄仄
胜事空自知 仄仄平仄平
这四句根本不是律诗,即使把末句的“无”字改为“滞”字,仍然无济于事。我以为王维作此诗,并不要它成为律诗。这是一种古诗与律诗杂糅的诗体,也是从古诗发展到律诗时期所特有的现象。在孟浩然的诗集里,这种五言诗有好几首。高棅编的《唐诗品汇》里,把这一类诗都编在古诗卷中,这是对的。
《唐律消夏录》的著者顾小谢【5】对此诗有一段评释:“行坐谈笑,句句不说在别业,却句句是别业。‘好道’二字,先生既云‘空自知’矣,予又安能强下注解。”这两个观点,都使人不解。“句句是别业”,这句解释,似深实浅。既然诗题是“别业”,全诗所写当然是别业中生活。但是,和王维同时的殷璠所编的《河岳英灵集》里,这首诗的题目却是《入山寄城中故人》。我以为这是王维的原题,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被人妄改了。因此,也可知顾小谢的解释是胡说。“空自知”明明是指“胜事”,就是指下面二句所叙的山居生活,与“好道”毫无关系。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王维的名句。对偶工稳,两句一贯而下,是高超的流水对。作这一联,好像极其自然,并不费力,但当时恐怕也曾苦思冥想了好久,才能得此佳句。
王维这三首诗,都是正面描写,并无比兴,没有什么寓意,也并不歌颂什么。在诗的创作方法中,这种作法纯然是赋,因此,我们可以一读就了解,无须从字里行间去寻求隐藏的诗意。王维诗的风格大多如此,正和他的画一样,用的是白描手法。
1978年4月10日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1]
寒山转苍翠[2],秋水日潺湲[3]。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4]。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5]。
复值接舆醉[6],狂歌五柳前[7]。
注释
[1]辋川:水名。在今陕西省蓝田县终南山下。宋之问在这里建有蓝田别墅,该别墅后为王维所得。王维在此基础上建成辋川别业。
[2]寒山:指秋山,秋天气候转凉,故称。苍翠:青绿色。
[3]潺湲(chán yuán):流水声。
[4]暮蝉:指寒蝉,蝉的一种,据说可以叫到深秋。《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寒蝉鸣。”
[5]“渡头”二句:渡头,渡口。墟里,一作“圩里”,村落。陶渊明《归田园居五首》之一:“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里将陶诗二句紧缩成一句,与“渡头余落日”相对,构图更为鲜明。二句又与前录《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构图形式相类,而格调迥异,可见王维写景之善于变化。
[6]接舆:春秋时楚国隐士陆通,字接舆,佯狂避世,这里借指裴迪。
[7]五柳:指陶渊明。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这里王维借以自指。
“暗传”的技巧【6】——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刘逸生
王维是著名的山水诗人,许多人都欣赏他的“诗中有画”;可是,这首诗注意的人还不多,便是注意到了,也多数草草读过了事。其实这首诗颇有值得一谈的技巧。
它是把眼前景色加以铺张描写,而在这些景色的背后隐藏了一件事实。这个事实没有明说,要待细心的读者仔细寻味才能发现。这在技巧上可以称之为“暗传”。
这位盛唐大家,在蓝田县南的辋川有一所别墅,占地颇广,有华子冈、斤竹岭、鹿柴、辛夷坞等名胜。诗人隐居别墅,同友人裴迪时相往还,唱酬甚多。这首诗是他住在别墅的时候赠给裴迪的。
诗的内容本来简单,先是描写辋川的景色,再表达自己的闲适心情;最后把裴迪称赞一番,比作楚国的隐士接舆,又把自己比作东晋的隐士陶潜。我们泛泛一读,不过如此而已。
诗人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一看就知道是秋天的晚景。因为“寒山”“秋水”点明是在秋天;“暮蝉”“落日”也指出是黄昏时节。这都不用多加诠释。
可是且慢,请你再仔细看看:
“寒山转苍翠”——请注意句中这个“转”字。
“秋水日潺湲”——请注意句中的“潺湲”。
秋天的山,自然可以说是“寒山”。因为秋风一来,天气骤变,山上树木逐渐枯黄憔悴,显出一片萧瑟的神气,所以说“寒”,可是,为什么又说“转苍翠”?
秋天已是进入枯水季节,按照常理,“潦水尽而寒潭清”(王勃《滕王阁序》),“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欧阳修《醉翁亭记》),这才是秋天的典型景色,为什么诗人却说“秋水日潺湲”?
再看三四两句:时正日暮,诗人拖着手杖,站在柴门之外,倾耳听着越叫越欢的蝉声。这似乎很平常;细看,却也颇似含有另外的内容,并不像字面说的那么简单。
五六两句,一句用“余”字烘托渡头的“落日”,一句用“上”字描绘圩里的“孤烟”,这又是什么意思?
这些都值得我们细想。
细想之下,终于恍然了。原来诗人描写的不是一般的秋天晚景,而是一番久雨(或几场大雨)之后忽然放晴的景色。在一系列的景色铺写之中,巧妙地隐藏着“久雨乍晴”这层用意。
因为久雨乍晴,本已萧瑟枯冷的山色突然变得翠绿盎然了。所以他才下了个“转”字。
也是久雨乍晴,本来减弱了的流水忽又满涨起来,于是他整天听到“潺湲”的声响。
正由于连日下雨,一旦放晴,他就走出大门,到院子外面欣赏这可喜的景色了。
“临风听暮蝉”,看来简单,实在也仍是藏着“乍晴”的特有气氛。有什么证据呢?唐诗人杜牧的《题扬州禅智寺》诗说:“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宋词人王沂孙《齐天乐·蝉》说:“西窗过雨,怪瑶珮流空,玉筝调柱。”写的都是雨过的蝉声。还有元诗人周权的《村居》诗说:“山风吹断檐前雨,高树蝉声正夕阳。”蝉声在雨过以后,听起来特别响亮,所以这句也正好贴切雨后。
不消说,“渡头余落日”写的也是晚晴所见,只是用“余”字点出渡头的冷落;至于“圩里上孤烟”,如果对照诗人的《使至塞上》诗“大漠孤烟直”,也不难知道,那正是雨晴以后,炊烟直上,同“积雨空林烟火迟”(王维《积雨辋川庄作》)的气象恰好相反。
上面六句,就是我说的“暗传”。
大抵是由于下雨,两位朋友几天都不曾见面,等到天色转晴,彼此都渴欲一见了。所以诗人的“倚杖柴门外”,一面是欣赏新晴的景色,一面也是看看朋友是否光临。果然,就在黄昏时分,那位喝得有点醉意的裴迪,一边唱着歌,一边步履蹒跚地走来了。
接舆是春秋时代楚国的隐士,《论语·微子》有:“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的话;《庄子·人间世》也有“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的话。王维是借接舆来称赞裴迪的。“五柳”的典故出自陶潜的《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在这里,王维又借“五柳”自比,说明自己也是个隐居不出的人。
整首诗洋溢着对久雨新晴的喜悦,可是诗中既没有点出雨后,也没有点出新晴,连题目也藏过这一层意思;它只是铺陈眼前的景物,而这些景物又分明显出了久雨新晴的特色,以及诗人面对这些景色内心涌起的喜悦。这就是“暗传”,是一种巧妙的借景叙事和抒情的手法。
我们欣赏古人的诗,就要深入到这些地方。
注释
【1】施蛰存(1905—2003),现代文学家、翻译家、教育家。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运用心理分析的手法创作小说《鸠摩罗什》和《将军底头》,由此成为“新感觉派”主要作家和中国现代小说奠基人之一。在文学创作、古典文学研究、碑帖研究、外国文学翻译方面均有成就。著有短篇小说集《上元灯》《将军底头》等,学术著作《唐诗百话》《北山谈艺录》等。本文选自施蛰存《唐诗百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原题《王维:五言律诗三首》。
【2】作者所言是唐玄宗的实际统治时间。玄宗即位是在712年,即先天元年。先天年间,因太平公主专权,玄宗并未真正掌握实权。天宝十五载(756年)七月甲子,唐肃宗即位于灵武,同时改元至德。
【3】据《旧唐书·文苑下》,王缙为王维求情时,是在肃宗朝担任刑部侍郎;王缙成为宰相,是在代宗朝。
【4】谭友夏即谭元春,他与钟惺合编了《唐诗归》。谭、钟二人为明末竞陵派的创始者。
【5】顾小谢即清代学者顾安。
【6】刘逸生(1917—2001),古代文学学者、著名报人,广东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中华诗词学会理事。著有《唐诗小札》《唐诗选讲》《宋词小札》《龚自珍己亥杂诗注》《龚自珍编年诗注》《唐人咏物诗评注》等。本文选自《古典诗词名篇鉴赏集》,中华书局198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