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长生不死的我成了皇明顾问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0章 朱高炽,一个胖胖的年轻人

朱高炽,一个胖胖的年轻人,眉宇间有着异于他父亲朱棣的儒雅气质。

他无论穿什么衣服,总是显得那样干净利落,骨子里透着一股自然而不做作的风气。

由于朱棣本人尚武,他的儿子们自然而然地受其影响,性格上大都也刚猛强硬,他们打小便追随着朱棣练武,走军营、打刀枪。

然而,朱高炽却与他们不同。

他天生体格偏弱,且在长成过程中越来越胖,身体的沉重让他无法像兄弟们那样在武艺上有所造诣。

后来,他只能弃武从文,转而求学,潜心研读经典,试图在书本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因此,朱高炽成了燕王府里为数不多的读书人之一。

这也导致他温文尔雅,内敛沉稳的性格,在崇尚武力的燕王府里,显得有点格格不入。

再加上,朱高炽虽然贵为燕世子,但为人处世处方面却是不得不谨慎细微。

只因朱棣虽不曾明说,但平日相处里,他明显更钟爱于各方面都更像他自己的二儿子——朱高煦。

朱高煦体格健壮、天生神力、身手不凡,常常赢得朱棣的宠爱与青睐。

每每看到父亲目光中的欣赏与期待,朱高炽的心中便会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失落。

他无法责怪父亲,毕竟,他弟弟朱高煦那种在刀枪声中披荆斩棘的英勇气概,是朱棣所钟爱的。

……

此时,朱高炽手里捏着纸条,微微颤抖。

他胸口仿佛被一块石头压住,越是想推开,反而越是沉重。

这个“王朝周期律”,无论是徐良的预言,还是姚广孝和自己一样的见解,都如同一道警钟,敲响在他耳边。

尤其是那张记录着‘徐良说“皇明将于两百多年后灭亡”’的纸条,更是令朱高炽感到心惊胆颤。

他在心中暗自思忖:“这唤作‘徐良’的人,究竟是何方人士?”

“竟能让向来强势的父王,允许他说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话之后,还存活于世上……”

他目光不再停留在纸条上,而是暗中观察着朱棣,思考着如何答复父亲。

朱棣眉头紧蹙,神色忧虑之间,又带着几分倔强。

沉默在书房里延续。

片刻过后,朱高炽轻轻放下纸条,对上朱棣的目光,谨慎答道:“父王,这位徐良先生所言的‘王朝周期律’,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但儿臣认为,历史的规律并非必然,我们不能轻易以此断定皇明未来的走向。”

朱棣眉头依然没有舒展。

他没有也没有回应,而是静静地看着朱高炽,等待下文。

朱高炽深吸了一口气,继续道:“唐太宗曾言:‘以史为鉴,知兴替;以史正人,明得失;以史化风,浊清扬。’”

“历史就像是一面镜子,它能够让我们看清前人的足迹,也提醒我们要避免犯下同样的错误。”

“可是,历史却不能告诉我们未来的每一步,它不能预知未来,也不能决定未来。”

他顿了顿,看向那叠纸条,指着上面记载的内容说道:

“所以,儿臣认为,这位徐良的预言,不足为虑。”

朱高炽话音落下,书房再次陷入短暂的寂静。

他能感受到朱棣的目光,一直定格在自己身上。

过了片刻,朱棣才长长地吐出一口浊气,像是卸下了某种沉重的负担。

他缓缓松开紧蹙的眉头,脸上的锋锐与威严略微放松。

“你能这么想,为父很高兴。”

朱棣的声音有些沙哑,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父爱和欣慰。

他略微点了点头,继续说道:“你能有这番见解,确实不错,看来你平时读书很用心,也没有成为书呆子。”

朱棣的话语虽然简短,却蕴含着赞许。

朱高炽听到父亲的夸奖,心中一阵温暖。

能从父亲口中听到这种认可,对他来说是很少见的肯定。

不过,朱高炽并未沉溺于这份喜悦中。

他依旧保持着沉稳,好奇地问道:“父王,这位唤作徐良的先生,是何人?”

“哼!”

朱棣的脸色陡然一沉,眼中闪过一丝关怀与一抹冷漠,甚是挣扎。

他冷哼一声,却又嘴角轻微上扬:“他就是一个好吃懒做、目无尊长、狂妄至极的亡命之徒!”

要是徐良知道自己被鼎鼎有名的永乐大帝这般评价,心里肯定一百个不乐意。

他甚至可能会怒不可遏地反驳:“你朱棣吃我的,用我的,喝我的,却在背后这样蛐蛐我!?”

而对于朱高炽来说,这是他第一次在父亲朱棣的脸上,看到这种挣扎的表情。

他的心里突然涌起一股莫名的兴趣。

对这个名字——“徐良”——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强烈好奇感!

然而,朱棣似乎并没有准备继续详细解释徐良的事情。

他转而将话题引向了他一直心中盘旋不去的那个问题‘王朝周期律’。

朱棣的声音再次响起:“炽儿你说‘历史不能预知未来’,这确实不错。”

他从未真正相信过所谓的“宿命”,但经过多次的验证,他也知道徐良并非那种口不择言之人。

方才的吐槽,只不是发泄他对徐良的怒气而已。

“可是你看——”

朱棣的话语顿了顿,他从桌上的一叠纸条中抽出一张,手指点在上面,指向那一行字。

“徐良说无论哪个朝代,它们都有一个‘兴盛—衰退—更替’的周期。”

他停顿片刻,目光审视般望向朱高炽:“依你看,这个周期,真的存在吗?”

朱高炽很快答道:“父王,‘兴盛—衰退’这个周期确实存在,至于‘更替’,则有待商榷。”

他的目光落在朱棣手中的纸条上:“唐朝的兴盛,始于贞观之治,但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社会的动荡与政治腐败迅速摧毁了唐朝的根基,导致了唐朝的衰退。”

“宋朝亦如此,初期英才辈出,国家富强,文人出将入相,百废待兴。然而,宋徽宗即位后,朝政腐化,政权逐渐落入权臣与外戚之手,民众疾苦,导致了北宋的衰退。”

他说着,顿了顿,看向朱棣:“可是,王朝的更替并非一成不变。”

“您看汉朝,它其实可以分为西汉和东汉,汉光武帝刘秀在王莽篡位后,及时恢复了汉朝的统治,延续了约195年的国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