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养育与早教宜忌速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新生儿的早教宜忌

YES宜训练感知觉

新生儿是从感知觉开始认识周围环境并和外界取得联系的,感知觉能力发展得越充分,记忆储存的知识经验就越丰富,思维和想象发展的空间与潜力也就越大。因此,从婴儿出生之日起,父母就应该通过多种手段促进婴儿感知觉的发展,积极引导婴儿通过感知觉认识和探索周围的世界。

1.了解感知觉的发展规律

出生第一年是感知觉发展最重要的时期,婴儿从一出生就表现出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动觉多方面的感知觉能力,适当的早期刺激是锻炼各种感官和促使大脑发育最重要的基础。不同的感知觉其发生发展的规律也各不相同,例如,听觉的发展从胎儿时期就开始了;0~6个月是婴儿视觉发育的敏感期;触觉发育的敏感期则在0~2岁;3岁左右是方位知觉发育的敏感期;2.5~3岁是大小知觉发展的敏感期;时间知觉的敏感期会更晚一些,大概在7岁;而观察力则是更高级的感知觉形态,在各项感知觉陆续发育的基础上,3~6岁将迎来观察力发展的敏感期。发展婴儿的感知觉要注意抓住不同感知觉发育的敏感期。

婴儿不仅有视觉、听觉、触觉,而且能对不同的感知觉进行整合。父母一定要注重婴儿感知觉的全面发展而不能只刺激单一的感觉。

2.促进新生儿的听觉发育

有些父母总怕声音大了会惊着新生儿,因此走路、说话、做事都尽可能不发出声音,让新生儿生活在一个非常安静的环境里。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对的,不利于新生儿的听觉发育。父母应该给新生儿一个有声的环境,家人的正常活动产生的各种声音,如走路声、关开门声、流水声、洗涮声、扫地声、说话声等;室外也能传来许多声音,如车声、人声等,这些声音会刺激新生儿的听觉,促进其听觉发育。

除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声音外,还可人为地给新生儿创造一个有声的世界,如买些有声响的玩具——拨浪鼓、八音盒、会叫的鸭子等。妈妈抱新生儿时最好采用左手抱的姿势,让新生儿尽量靠近妈妈的心脏,以便清晰地听到妈妈的心跳声,这是他最爱听并熟悉的声音。

3.促进新生儿的视觉发育

让新生儿接触自然的光线变化。有些家长怕房间里光线太亮影响新生儿睡觉,总是拉着窗帘,不敢开灯,把新生儿放在一个相对黑暗的环境里,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不利于新生儿的视觉发育。应该让新生儿在自然的环境中感觉天黑、天亮,这样会大大刺激新生儿眼睛的感光性,促进视觉发育。

刚出生时,婴儿不知道如何协调转动自己的眼球,眼球转动起来可能有点儿对视或者漫无方向。不过,用不了多久,他就能够两眼持续地注视一个移动的玩具或物品了。将色彩鲜艳带响声的玩具放在距离新生儿眼睛25厘米处,边摇边缓慢移动,吸引新生儿的视线随着玩具和响声移动。坐在新生儿对面,一边喊他的小名一边移动大人的脸,让新生儿注视大人的脸并随之移动。在距新生儿眼睛15厘米~20厘米处慢慢抖动红球,以引起新生儿的注意,再慢慢移动红球让新生儿追视,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训练新生儿的视觉能力,还有助于提高新生儿的注意能力。

4.促进新生儿的触觉发育

人的触觉器官最大,全身皮肤都有灵敏的触觉。实际上胎儿在子宫里已有触觉,习惯于被紧紧包裹在子宫内的胎儿,出生后喜欢紧贴着身体的温暖环境。我国有包裹新生儿的习惯,如果将新生儿包裹好(不是指捆绑很紧的蜡烛包)可以使他睡得安静,减少惊跳。当你怀抱新生儿时,他喜欢紧贴着你的身体,依偎着你。对新生儿的轻柔爱抚不仅仅是皮肤间的接触,更是一种爱的传递。若新生儿在这个时期没有得到父母的爱抚和温暖,就很难对他人产生信任感,日后可能形成冷漠、缺乏安全感等性格问题。因此,爸爸妈妈应尽可能多地爱抚新生儿,这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十分重要。

妈妈在给新生儿喂奶的时候可以用一只手托住新生儿,用另外一只手轻轻按摩新生儿的小手指,或者把妈妈的手指放入新生儿的手掌心里,让新生儿紧紧地握住。这样可以刺激新生儿的神经末梢,有助于新生儿的大脑发育及手指灵活。同时,也可以增进母子感情,让新生儿获得安全感。

NO!忌不了解婴幼儿情绪发展的特点

1.婴儿一出生就有情绪反应

婴儿一出生就有情绪反应,但是这种情绪反应更多地与婴儿的生理需要是否获得满足密切相关,是一种由强烈的外界刺激引起的婴儿内脏和肌肉的节律性反应。出生不久的婴儿听到平缓的声音时会睁大眼睛,出现微笑;当大人与新生儿说话时,会注视大人的脸;吃饱喝足之后,双眼还会愉悦地打量着周围的世界,不时地晃晃胳膊、蹬蹬腿,偶尔还会发出咯咯的笑声。一旦饿了、渴了、尿布湿了就会满脸涨红地大哭,表达自己的愤怒情绪。如果这种不适的感觉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哭闹会进一步升级。厌恶的情绪早在婴儿一出生时就出现了,主要表现为对不喜欢的食物味道或气味的拒绝。比如,给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换用配方奶或者其他代乳品喂养时,新生儿会以皱眉、耸鼻等厌恶的表情表示拒绝。

2.婴儿的情绪会逐渐分化

婴儿的情绪分化为愉快和不愉快两种,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分化,愉快的情绪分化为快乐、好奇,不愉快的情绪则分化为愤怒、厌恶、恐惧和悲伤等。3个月的婴儿,每当妈妈亲吻、拥抱他时,脸上会露出微笑,并且咿咿呀呀地发出声音回应妈妈;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会通过哭闹或者拍打身边的东西来表达自己的愤怒情绪。如果婴儿正在睡觉或安静地玩耍,突如其来的巨大响声会吓得他两臂一举,哇哇大哭。1岁左右的幼儿快乐的情绪表现得更为明显,每当妈妈突然出现在面前,会高兴地笑着扑向妈妈的怀抱。如果想要做某些事情受到阻挠,或者喜爱的东西被夺走,就会噘起嘴巴,进而大声哭叫,并两手摇动,两脚乱踢,用整个身体表达他的不满和气愤。1岁以后,幼儿害怕的东西越来越多,比如,黑暗、小动物、商场的塑胶模特,甚至一些花花草草……父母的离开,或者上幼儿园带来的分离焦虑等,都会带给幼儿恐惧感。1岁多的幼儿对食物、玩具和周围的其他事物都会表现出明显的偏好,不喜欢的东西会用手推开,或者干脆扔到一边。到2~3岁,幼儿的情绪逐渐成熟,与成人的情绪基本没有太多区别了。所以,2~3岁的幼儿通常都是人小鬼大,喜怒哀乐样样俱全。2~3岁的幼儿更会很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这种厌恶情绪:“我不喜欢这个!”“我讨厌那只虫子。”

3.父母要尽量满足孩子合理的需要

多拥抱、抚摸、亲吻孩子,给孩子布置一个整洁舒适的环境,多带他外出,多给他看美好的东西、听令人愉悦的声音等,让他置身于一个适合他身心发展的优美环境,激发他的快乐情绪。还要多观察孩子,及时搞清楚他愤怒的原因,有的放矢地平息其愤怒情绪。尽量及时地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多给孩子一些自由,可减少愤怒情绪的出现。当孩子因为某些事情感觉愤怒时,父母要平和地对待孩子,冷静地帮助他平息自己的情绪。处于恐惧情绪中的孩子往往会哭闹不安,有的还会伴有面色苍白或赤红、出冷汗、心率加速、呼吸急促、血压升高等一系列生理症状。当孩子感觉恐惧时,父母最好把他抱在怀里,并用温和平静的语言告诉他父母会在身边陪伴他。孩子的恐惧情绪一般来自具体情境、具体事物。因此,父母要及时了解他恐惧的原因,做些说明与解释,帮助他减轻恐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