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情绪力训练手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情绪是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

之所以一开篇就用“最熟悉的陌生人”来形容情绪,是因为我们通过表情、动作、语气、声调等信号去判断“这个人有情绪了”。比如哭是伤心,笑是开心,愿意吃东西就是情绪好起来了(否则怎么会有心情吃东西呢)。

以上这种一一对应的模式,我们在孩子小时候用起来是相当得心应手的。可随着情绪的逐步分化、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父母慢慢发现这套用情绪外部表现来推断内心感受的因果逻辑就不好用了,涌现出五花八门的育儿困惑。

一个5岁的女孩把指甲咬得光秃秃的,医生诊断孩子“是焦虑了”,她妈妈感到百思不得其解。“焦虑说出来不就好了,咬手干吗?咬手没用呀!即使说不出来,哭啊闹啊,这也总比咬手强。”妈妈不明白孩子为什么要用动作去表达焦虑,咬手有什么用?

其实,情绪是身体和精神的一套复杂的变化模式,它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也不是谁决定谁的因果关系。我们既需要用推理、归纳等理性思维去认识情绪,也需要调动身体感受、直觉等感性思维。总之,如果我们用所见即所得的思维去面对情绪,那么只能说我们离读懂情绪这个“最熟悉的陌生人”还很远。

我们对情绪的理解通常是不完整的,对一部分熟悉,同时对另一部分陌生,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情绪的外在表现熟悉,对情绪的内在反应陌生

情绪是一种混合的心理现象,由外在表现、生理唤醒和独特的主观体验组成。情绪的外在表现就是我们很熟悉的表情,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表情是我们用来鉴别情绪的主要标志。比如,愤怒时摩拳擦掌、高兴时语调高昂。这都是容易被肉眼观察到的。

而生理唤醒就是一个不可见的内在生理反应。人们处于某种情绪状态时,往往难以控制情绪的生理唤醒,因为主控情绪的自主神经系统一般不受个人意志所控制。测谎仪正是依据这一原理来设计的。

古人对情绪唤醒的身体反应一点儿都不陌生,《黄帝内经》中认为,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这点出了五脏跟情绪之间的关系。

如果家长被孩子情绪的外在表现蒙骗了,就会错过身体发出的情绪信号,难以准确把握孩子的情绪状态。

例如,当心理咨询师告诉父母孩子反复发作的荨麻疹极有可能是焦虑情绪引发的躯体反应,父母觉得难以理解,有时还会质疑:“我看她跟我们说话都是有说有笑的,哪来的焦虑呢?”内外不一致的信号,到底哪一个更真实地在诉说着孩子的感受呢?通常来说,人们更愿意相信不以意志为转移的生理信号。

二、对情绪健康的重要性很熟悉,对情绪力训练的具体方法陌生

很多父母在帮助处于情绪风暴中的孩子时总有点儿手足无措,常用哄骗、喝止、忽略、回避等策略快速摆平孩子。这样孩子是不哭不闹了,可他们永远都学不会如何觉察、表达和调适情绪,错失了一堂又一堂心理成长课。父母在孩子情绪力训练的课堂上表现如何,青春期就是检验家长能力的时候。如果父母掌握了情绪力训练方法,那么孩子在亲子互动中会自动地把父母对他的情绪力影响内化为情绪调适策略,帮助他穿越青春期的情绪风暴。

三、对引发情绪的事件熟悉,对事件背后的心灵议题陌生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总有某类人、某个特定情景、某件事能瞬间激活我们的情绪,这时的我们往往不受理性控制。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用“情结”这一概念解释了这个情绪被瞬间点燃的现象。在荣格看来,情结犹如一个蓄水池,里面装满了被压抑在无意识中的与成长创伤体验有关的各种思绪。这些思绪按照不同的主题汇集在一起,具有相当大的能量,经常在不被觉知的情况下被瞬间激活,于是我们一下子被情绪吞噬了,失去了理性。

比如,孩子被老师批评了,妈妈一下子觉得无地自容,认为自己管教无方给老师带来了麻烦。妈妈这种被瞬间激活的羞耻感,跟她小时候总被教育“不要惹事,大人都很忙,小孩必须懂事,否则就是不乖”的经历有关。老师的批评触动了妈妈的“乖孩子情结”。面对老师的批评,爸爸的反应是愤怒,他觉得老师不公平、小题大做,这跟爸爸小时候总感觉长辈偏爱弟弟并且总挑剔自己有关,“失宠的孩子”这一情结被激活了。

可见,情结就是情绪的“扳机”,情结藏着心灵成长的议题。父母帮助孩子提升情绪力,学会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说到底就是与这些心灵议题的和解过程。

父母可以这么做

●既要关注情绪的外部表现(如表情、动作等),又要关注情绪唤醒的身体感受。

●学习情绪力训练的方法,用遵循儿童发展规律的策略提升孩子的情绪力。

●要关注情绪背后所隐藏的心灵意义。

父母千万不要这么做

●从孩子的外部表现简单判断孩子的情绪。

●忽略身体带来的情绪信息。

●把情绪问题简单化,认为小孩玩一玩就忘了,忽略了情绪背后的心灵成长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