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智能风控:模型、平台与业务实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1.4 互联网信贷业务的发展趋势

对于持牌金融机构而言,自营业务和自主风控的能力建设将成为其未来直面竞争、顺应监管趋势的根基。金融监管政策密集发布,不断释放出全方位强监管和防控风险的政策信号,聚焦强化互联网平台反垄断、规范发展消费信贷、引导金融业务回归持牌、加强数据安全治理、强化金融机构自主风控和自营品牌等重点,对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保持高压态势,对金融创新延续审慎监管导向。密集出台的监管政策示意图如图1-1所示。

图1-1 密集出台的监管政策示意图

对于陆续出台的监管新规,银行等金融机构除了应了解和尊重金融业务发展的规律,高度重视合规经营,紧跟行业发展步伐,主动创造先发优势,为互联网信贷业务奠定合规发展的根基,更应做到以下几点。

1.自主风控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强自主风控建设,独立完成核心风险业务把控。随着行业周期趋于稳定,之前高利率覆盖高风险的盈利方式不再可行,在无法通过提升利率获取更高收益的情况下,如何降低逾期率就成为关键。银行在互联网贷款业务中,特别是在联合贷款业务中不应做“甩手掌柜”,应切实加强对贷款的管理,独立自主风控,不得将核心环节外包,要紧盯风控能力建设,通过借鉴其他银行的经验,梳理风险管理关键环节,加速风控体系建设,从而支撑前台数字化经营和后台精细化管理。

商业银行加强自主风控能力建设,主要从竞争优势、监管导向、商业模式3个方面进行分析。从竞争优势方面分析,资金方的获客渠道同质化明显,资金成本差异不大,风控能力成为差异化竞争中的重要一环。从监管导向方面分析,监管要求核心风控环节由金融机构承担,风控能力成为核心能力。从商业模式方面分析,在轻资本模式下,资金方承担信用风险。而承担信用风险是一把双刃剑:具备较强风控能力的金融机构可以赚取超额收益,抢占市场;风控能力弱的金融机构则面临逾期率大幅提升的风险,不仅无法获取超额收益,还可能会出现亏损。此消彼长,风控能力弱的金融机构会陆续退出互联网信贷市场,而风控能力强的金融机构则可以覆盖更多客群,不断抢占市场。

2.数字化转型

当前,银行数字化转型已成为行业共识,国有大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城商行纷纷将金融科技作为发展战略。招商银行更是在章程中规定:每年投入金融科技的整体预算额度原则上不低于上一年度本行经审计的营业收入的3.5%。因此,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一方面要积极学习先进数字化转型银行的经验,并结合战略规划对本行相关业务进行调整,另一方面要积极借助外力进行技术赋能,减少成本支出。

数字化转型后,大数据分析可为商业银行在各大领域筛选出有价值的数据信息,用以有效提升经营收益。一是有利于风险决策指导。数据的聚类和整合分析,相当于对客户在一个时间段内的潜在金融需求进行预测,以便得出合理的、有针对性的金融参考建议。二是有利于助推营销。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建立销售管理看板,丰富电子化作业处理手段,实现标准化流程管理,为客户提供系统性支持和智能化服务。三是有利于大幅降本增效。有效启动大数据分析功能,可大幅提升商业银行对渠道的全面管理水平,改善运营调配及人力资源管理的能力方式,降低人工作业成本,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四是有利于把控风险。大数据分析可实现高效的信贷风险评估和风险防范,识别欺诈交易,建立黑名单定点清除模式,有效降低金融交易风险。通过智能化、全自动化运维,商业银行能够把所有的能力变成组合的能力,以更好、更快速地适应业务发展需求,不断创新与迭代,用更少的人工服务更多的客户,保持业务高效运营,这也是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改造传统运营的模式。

3.回归持牌

随着监管趋严,互联网信贷业务回归持牌机构是必然趋势。在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概念席卷中国多年后,互联网信贷行业在监管层雷厉风行的引导下正本清源,持牌金融机构活跃在信贷舞台最中央,而曾经闪亮登场的各种P2P、现金贷、非持牌消费贷玩家,则在互联网信贷这场轰轰烈烈的演变中成为历史。

监管政策的陆续出台,也说明金融机构需要从金融科技、数字化技术的历史发展中吸收技术变革的经验,从过去百花齐放的互联网信贷从业机构对业务探索、市场教育的成果里学习经验教训,从横向和纵向的数据分析对比中找到服务好客户的真正要领。

持牌经营有利于银行更加规范、高效、良性地发展业务,对于其自身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金融机构持牌合规,在业务运营中接受严格、到位、完善的监管,同时保持了严格的自律性,这种先发优势为企业谋求差异化竞争带来了巨大价值。

4.案例剖析

2015年初,由腾讯集团控股的微众银行最早以产品名称“微粒贷”与电商平台合作开展联合贷款业务,开创了互联网信贷联合贷业务模式的先河。2017年,蚂蚁金服(现已更名为蚂蚁集团,以下均称蚂蚁集团)成立了放贷主体,凭借38亿元的注册资本金,在当年放贷达3000亿元。

经过多年的持续发展,借助联合贷款的渠道,商业银行在贷款规模、金融客户覆盖面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整体上联合贷款业务逐步形成了一个万亿元的贷款市场。2019年10月,整个联合贷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2万亿元左右,涉及数百家银行等金融机构。其中蚂蚁集团的份额占到一半以上,超过微众银行、平安普惠以及所有其他金融机构的联合贷市场份额之和。

在花呗和借呗的联合贷模式中,蚂蚁集团的出资比例在1%~2%,扮演的是流量、技术平台角色,帮助银行等资金方获客,独立风控。银行等金融机构在经过蚂蚁集团的严格审核后,向符合要求的用户发放贷款并收取相应的利息。在与蚂蚁集团的合作中,银行需要支付科技服务费或管理费。然而,银行在合作中作为主要出资方,对于蚂蚁集团的技术、大数据和风控规则无法做到全面了解,因此承担着较大的风险。这也导致在与商业银行的合作中,蚂蚁集团通常占据主导地位。对于银行来说,尽管它们提供了主要的资金,但十分依赖合作流量巨头的运营和风控能力。这就导致了一个结果:即使银行在合作中出资比例可能高达99%,但在利润分配上并不对等。一般来说,如果对客户的利率为18%,银行只能分12%以下,而蚂蚁集团却能赚取剩下的利润。这样一来,银行不仅获利较低,还需要承担绝大多数风险,倘若合作方为了盲目追求转化率对数据进行操控,银行的风控模型一时又无法有效识别,便会给资产质量带来重大安全隐患。

已有的银企联合贷模式实践,实质上违背了“独立风控、风险自担”的原则。有的银行作为出资人,出资但并不承担信用风险,只是到期获得固定利润分成,未参与到联合贷款的风险管理环节中,完全依靠外部服务机构所谓的高科技和大数据的记录控制风险。还有部分银行虽然参与了风险监控,但由于自身人员或技术能力有限,且没有自己的算法模型,难以对合作方引流导入的客户数据进行分析,只能完全依赖和听信合作方的说法,这样长期下去就会失去金融机构网络贷款风控能力,并失去自身网络贷款内控机制的建设发展机遇。

2020年11月,在蚂蚁集团上市前夕,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下发《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该办法中提到主要作为资金提供方与机构合作开展贷款业务的,不得将授信审查、风险控制等核心业务外包,不得为无放贷业务资质的机构提供资金发放贷款或与其共同出资发放贷款,不得接受无担保资质的机构提供增信服务以及兜底承诺等变相增信服务。在单笔联合贷款中,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若要驱动1.8万亿元联合贷款,蚂蚁集团至少要出资5400亿元,但蚂蚁集团自有资产仅360多亿元。因此,整个联合贷款业务量受到一定的限制。

5.相关启示

互联网信贷在快速扩张的过程中,其很多业务细节并不受原有监管体系约束,这一方面为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与快速发展提供了发展机会,另一方面也将其可能产生的风险传导到了传统金融机构。金融作为社会生产重要的辅助,其风险从产生到爆发,其间贯穿社会生产链条的每个节点,如何平衡创新发展与风险管理的关系,成为监管层面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从监管发布的文件和措施来看,监管层对互联网信贷为中国金融业务成熟度和线上化进程所做出的贡献是持肯定态度的,监管控制风险的目标是防范金融风险、经济风险与社会风险。

对银行等持牌金融机构来说,在互联网信贷实践中需厘清信贷联营中银行独立风控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商业银行在互联网信贷业务中的角色和底线。

客观地看,整个金融行业的数据化风控能力建设必然需要一个周期,不同银行之间的技术实力和风控水准永远存在差距,但总有一些基本要求是全行业不可逾越的底线。比如,是否批准贷款,额度多少,业务是否要退出,这些问题的决定权应该由银行自主掌握,且银行绝不能以第三方助贷机构兜底作为风控依据。互联网信贷业务回归,自主风控和自营品牌成为金融机构立足新时代的必备条件,拥有高精度客户洞察和运营能力、能够精准驾驭人工智能技术、充分融合经典金融风控精髓和深度互联网化实践的金融机构才能成为真正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