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斋的设计:从构图、色彩到几何形态与线条设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3 赋予浮世绘动态与动力的“圆弧与曲线”

北斋画作的特点是画中的动态与潜藏的精神动力。现在仍然有很多人认为日本画、浮世绘、风景画是一个平静的绘画世界,因此江户时期的人们也一定会对北斋的画作感到惊讶。直到北斋40多岁时,虽然他巧妙地构思作画,但与市场上的其他浮世绘作品没有什么不同。然而不久之后,北斋潜在的动态在读本插图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博得了很高的人气,北斋因此对自己绘画技法产生了自信,经过不断磨炼,开辟了前所未有的新世界。虽然北斋因自己多样的绘画工作被人嘲笑是饥不择食的画匠,但北斋从未停止过对未知的探索,而每一次的挑战都取得了不俗的效果。

 葛饰北斋 读本插画释迦御一代记图会(1845)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读本插画 释迦御一代记图会(1845)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这是介绍释迦牟尼一生的佛教传说读本,一共有6册。在这6册里,北斋一共绘制了35幅画。这是北斋晚年时的插画,这幅画通过生动的曲线来表现动态。在北斋晚年的画帖和插画中,常常将书的跨页旋转90°,展现了其独创性。在这本书中,85岁高龄的北斋依然表现出旺盛的创作欲和进取心。

富岳三十六景·东都骏台

芝加哥美术馆藏

东都即现在的东京都,骏台是神田骏河台。这里的坡道下方可以看见蓝色的神田川,沿着神田川的外堀路便是JR御茶水车站和水道桥车站之间的坡道。这附近尤如其名一般,有可以看见富士山的富士见坂。即使到了明治时期,《新撰东京名所图集》[7]中也有记载:走下坡道,翻过御茶水谷,右边就能看见富士山。

《东都骏台》——俯视斜坡的精神动力

在海外也都备受赞赏的《巨浪(Great Wave)》,即《神奈川冲浪里》,其所蕴含的激情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北斋在距今约200年前的西洋画时代[8],就开始绘制汹涌的巨浪。那是一幅与真实的巨浪没有差别的恬静的画作。弧线覆盖在富士山上的构图是从哪里获得的灵感呢?这幅杰作只能通过复杂的黄金分割来解释。

构图究竟是什么?现代艺术设计理论将其定义为“结合画中要素的造型关系”[9]。这与《神奈川冲浪里》的动态构图十分相称,北斋追求的极致构图。这种追求,如果在其他作品中也存在,那就可以被证明。因此,我注意到了《富岳三十六景》中的《东都骏台》。从落款可知《东都骏台》与《神奈川冲浪里》是同一时期绘制的作品[10]。在画面的左上方绘制出巨大的弧线,在右下方的深处放置一个小小的富士山,其基本构图与《神奈川冲浪里》构图相同。

位于骏河台的富士见坂的旁边是建部坂。如同这幅画的解说一样,在《御府内备考》[11]中有这样的记载:“建部六右卫门大人的宅邸一直延伸到河岸。河岸的一侧是山崖,山崖上的庭院地势很高,视野开阔。山崖一带草木茂密,每年都能在这里早早听到莺鸟的鸣叫。”但北斋的兴趣却在陡峭的斜坡及其尽头的陡坡。纵横的斜面上人来人往,与覆盖了人的树影营造出一种动态。另一面,与《神奈川冲浪里》相似的强烈紧张感不断弥漫,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这两幅画在造型上的关系,暗示着两幅作品的关联性。

葛饰北斋 西洋锦绘 押送波涛通船图(1805)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Image:TNM Image Archives

(分析图) 遵循三分法,以下方的线为地平线,在地平线上放置富士山,以此来保持构图的稳定。富士山的山脊棱线由横竖三等分引导的对角线来构成。坡道、屋顶的角度由三等分线及其二等分线引导的对角线构成。《神奈川冲浪里》的震撼力在于比《东都骏台》更低的视角。画面中间凹陷的构图在《富岳三十六景》后续的其他画中也出现过。

葛饰北斋 富岳三十六景·由御厩川岸看两国桥夕阳

芝加哥美术馆藏

这是连接墨田区本所一丁目和台东区藏前二丁目的隅田川渡口。浅草侧的河岸有幕府米仓里用于装卸搬运马匹的马厩,因此得名御厩川岸渡口,是一个有8艘渡船,14名船夫常驻的大渡口。旁边的富士见渡口,能很清楚地看到富士山。现在离厩桥最近的车站——藏前车站的站名,源于过去在这里有幕府的米仓,车站位于米仓之前,因此得名藏前。

《由御厩川岸看两国桥夕阳》——传递摇曳荡漾之感

隅田川是幕府开辟以来就维系江户城市生活的河流。但因为防御的原因,几乎没有桥梁[12],因而诞生了渡船。渡口[13]由连接两岸的船和上下乘客的渡船口两部分组成。最盛时期,从隅田川的上游到下游,有二十多处渡口。关东大地震之后,随着桥的增多,渡口也逐渐消失,直到1964年东京奥运会开幕之前,还残留着最后的渡口。

御厩川岸,在现在因隅田川的烟花而热闹的驹形桥和藏前桥之间,从这里可以看到远处的两国桥,渡船口在现在从厩桥稍微往下游的地方。画面中的船正从本所一侧开始划向浅草侧的御厩川岸。

这幅画一直被认为能感受到摇曳荡漾的感觉。据说这是因为它以船头为中心,将船的弧形与桥的弧形上下反转,相互呼应。并且船头也促使摇橹的动作上下反转。此外,如果将动作简化,掀起右圆弧和被盖住的左圆弧,就和《神奈川冲浪里》的向右坠落的波浪和向左隆起的波浪之间的关系一致。抑制弧线的高度,趋于平静的形象,是基本构图的应用版本。

在行进的船上站着的男人的姿态也很不稳定,其背上的包袱展示着《富岳三十六景》的出版社商标。拿着涂有黏鸟胶的竹竿的抓鸟人是少见的乘客,竹竿柔韧摇曳着消失在墨色朦胧的天空中,就像摆锤线一样。在月形船的船头,一位抱膝打盹的疲惫男子,看起来像是在和船尾的船夫维持着船只的重量平衡。摇曳的错觉背后是北斋精心设计的匠心。

半数以上的乘客都看不到脸,坐下来手握斗笠看着富士山的是带着两把刀的武士。客人不论身份高低都可以乘坐渡船,但是两文钱渡船费对武士是免费的。旁边的商人将手巾顺水涤荡的别扭表情,与在左边渡口旁麻利地洗着衣服的女人形成对比,引人发笑,为了避开飞溅的水花而撑开的蛇眼伞增添了华丽的色彩,为即将沉入夜幕的隅田川抒发着感情。

(分析图) 画面用三分法水平分为三等分,中段是可以看到两国桥和富士山的对岸,下段是船和渡口的近景。通过中心的水平线吸引鉴赏者的目光。两国桥的圆弧和竖着的黏鸟竿解决了在中心变得无趣的缺点。坐在船头的男人和在船尾摇橹的船夫等作为重要人物,以分割线和对角线引导配置,使画面保持了完整。

葛饰北斋 富岳三十六景·东海道金谷不二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画面是从金谷宿(金谷二丁目附近)眺望对岸的岛田宿(现在静冈县岛田市)的视角。河面宽度的最短距离约为一千米,河岸上堆积的人造物是用以整修河川或保护河堤的石笼,石笼是放入石块的竹制的笼子。《东海道金谷不二》是《富岳三十六景》系列后加的作品。画中莲台上的行李和旅行者的包袱上有三处永寿堂出版社的商标,可以看出北斋对出版方的诚意,而且这幅画也是《富岳三十六景》里描绘人物数量最多的作品,从这一点体现出当时北斋的愉悦心情。

《东海道金谷不二》——不可逾越的大井川

标题中的“东海道金谷”指的是何处,很多现代人都不知道。但在江户后期的旅行热潮中,这里却是一处非常著名的地方。不可逾越的大井川,出自箱根马夫小调歌曲的一节:“箱根八里马匹也能越,但却难以越过大井川。”在江户时代,修整完善的驿道上,用马匹驮载货物运输到日本各地的马夫是重要的货物流通者。连马夫都束手无策的大井川的两岸分别是金谷和岛田。

旅行者或踩在渡河工的肩上,或坐在如轿辇一样的莲台上渡河。因梅雨季节或长时间的降雨导致无法渡河而滞留在此处的旅行者,让这一带的旅馆业兴盛。对岸可见的人家,除渡河工的渡河协会之外,都是旅馆。据说也有人因滞留时间过久,花光旅费后,索性就在此定居。尽管如此,河宽三千米的大井川将五条驿道中最大的东海道切断,由于建桥的难度大,所以没有架设桥梁,因此被称作是保护江户的天然屏障。进入明治时期,虽然因渡河工被废止而架设起了木桥。但木桥多次被河水冲走,让人重新认识这条险要的河流。直到昭和三年才在大井川上架设起铁制的桥梁。

江户后期,由于长时期处于和平状态,因而出现了旅游热。北斋的《富岳三十六景》和歌川广重的《东海道五十三次》大受欢迎,据说当时连平民老百姓都四处筹钱去旅游。与北斋同时代的戏剧作家十返舍一九(1765—1831),在1802年出版的畅销书《东海道徒步旅行记》[14]中也描写了大井川。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看这幅画,就会发现面对最大的难关而感到不安和期待的旅行者们,与在热闹的现代机场的旅客是一样的。这幅画充满了明亮的喧嚣,表现了旅行者的兴奋。连绵不断的波浪带来的视觉效果,让鉴赏者体会到漂浮在波浪上的感觉。在左侧切割浪花凸起的位置也强调了运动的连续性和方向性,体现了北斋优秀的构图意识。波浪间隙与斗笠草帽的反复重复的效果,刺激着视觉和听觉神经,仿佛让人能听见充满力量的声音。

(分析图) 北斋漫画中的三分法看似可以用于透视法,但仅这样理解三分法以及思考其方式就未免过于简单了。在《东海道金谷不二中,北斋有自己独特的使用方法,他通过在各自起伏的波浪的移动方向上下功夫,使之看起来像在互相呼应一样。把水平三等分的上线作为富士山下原野的地平线,在地平线上下做多个透视斜线汇聚的消失点来表示波浪的不同高度和运动的差异。翻滚的波浪与人的数量都让这幅画呈现出欢乐的气氛。北斋不太喜欢透视图的模式化特色,偏向于在纵深处表现画面的动态。这幅画是展现葛饰北斋特征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