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是吸收妈妈情绪长大的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爱是自私的

如果妈妈当初放弃爸爸,选择我们,让我们互相扶持,就不会这样抱怨了。

一位心理学家曾说:“缺乏母爱的母亲不懂得照顾孩子,却期待孩子多爱自己。”根据我的临床经验,与其说是缺乏母爱,不如说母亲本身的匮乏感越强烈,就越希望能通过孩子弥补匮乏。当母亲陷入自己的匮乏感时,便无法成为孩子期待的母亲,为孩子提供充足的养分。母亲儿时的匮乏感可能来自真实的体验,也可能与实际体验无关,仅是由儿时主观认定的匮乏逐渐累积形成。

无论男女老少,我们内在都有渴望被拥抱的依赖需求。在夫妻关系中,如果双方相处和谐亲密,通过孩子来满足的依赖需求将大幅降低;而无法从配偶身上满足亲密与依赖需求的女性,则会通过最容易亲近的孩子满足此需求。

父亲也经常通过女儿满足从妻子或自己的母亲那里无法满足的依赖需求,不过更多的男性是借助外在方式,比如独自沉迷于游戏。近年来,大人与小孩最容易宣泄依赖需求的方式,正是智能手机。许多人二十四小时手机不离身,以此满足心理上的依赖和亲密需求。

无法放下无能丈夫的原因

尚在成长阶段的幼儿,完全地依赖出生后接触的第一个对象——母亲,暴露出自己的脆弱。儿童期之前,孩子对母亲的依赖与保护需求最为强烈。此时,如果父母的照顾不够周全,或者实际上虽有照顾,但孩子却依然感到匮乏,那么这个未被满足的依赖需求,将在孩子长大后以不同的形式被延续下来。就像孩子愿意为照顾自己的人而放弃自己,服从对方,多数女性也不惜奉献并牺牲自己,只愿找到能保护自己的人。孩子们认为受到保护等于被爱,女性则认为给予保护等于付出爱。

其实在众多母亲之中,有不少人选择和无能的丈夫度过一生(尽管她们实际生活能力强,也有足够的能力保护自己),她们因为对心理上的依赖、照顾与保护有所需求、期待与忧虑,而不惜为此付出巨大的牺牲。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只是为了不被抛弃,这样反而消耗了自己的生命。

然而,母亲在付出巨大代价所维系的家庭生活中,真的没有被抛弃吗?紧抓着家庭表面的躯壳和形象,能说服自己没有被抛弃吗?不知道有多少夫妻已经过着貌合神离的生活,只是无法放弃家庭这个象征性的假象,才以顾虑孩子的名义回避彼此的问题?最令人绝望的是,一些母亲将这个牺牲美其名曰为顾虑孩子的感受,而将责任和代价转嫁到孩子身上。

许多从小看着母亲因父亲而受苦的女儿,在咨询室里总是这么说:

“如果妈妈当初放弃爸爸,选择我们,让我们互相扶持,就不会这样抱怨了。”

从母亲的立场来看,这是一句非常残酷的话。因为这句话,等于要求母亲只为子女而活。即便如此,如果女性以为守护了家庭这个躯壳,就能安慰自己已经尽了作为母亲的责任,恐怕也有些牵强。因为母亲很容易忽略子女在这个环境中,会经历怎样的心理疏离与存在疏离。

其实,如果子女和父母建立安全的关系,那么正如我们所说的,孩子无论面临哪种破坏性的情况,都能良好地适应并坚持下去。被称为儿童精神分析大师,也是医学专家的唐纳德·温尼科特(Donald Winnicott)说道:

“在婚姻生活出现困难时,孩子们只能被迫适应家庭的破裂。即使是父母不得不离婚和再婚的情况,孩子也知道有时必须成全大人的分离。”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 唐纳德·温尼科特

这正是母亲不该以顾虑孩子为借口,逃避自己感到害怕、想要回避现实的原因。

牺牲型母亲的掌控

依赖需求,是试图维持快乐且近乎冲动的固执。依赖性强的母亲,大多将自己放在受害者或弱者的位置上。然而有趣的是,依赖需求的另一面则是支配需求。“我的需求必须由别人来满足,所以我会变得不幸也是别人的错。”

她们过度依赖丈夫,而当丈夫不肯给予她们所期待的,或者不能满足她们所要的,她们就会因为无法获得满足,转而将这个期望或要求转嫁到孩子身上。母亲们不是不努力承担责任,而是认为自己不具备承担责任的力量和资源,害怕做出任何决定或选择。其实原因不只在于她们所理解的自身软弱和脆弱,更是因为她们面对自己的问题,思考该做出哪种选择和决定,并为此负责的过程,是如此孤单。这是无法和任何人共同完成的事。

依赖性强的母亲并不一定懒惰,她们比任何人都努力生活,只是她们将所有精力和目光都朝向外界。她们不停地向外寻找原因,单方面地为解决问题付出努力。像这样将自己交给配偶或身边的家人、外部资源,自然是更安全、简便的方法。她们看似将生命的一切交给配偶或权威者,让出主导权给他们,但其实是间接的支配与掌控。当然,选择依赖他人以谋求方便,是以身体上的牺牲与奉献为代价的。这种牺牲与奉献将自己定位为对方不可或缺的角色,促使权威者保护自己。

然而,如果牺牲、忍耐、奉献,换来的只是匮乏和挫折,当事人内心必定充满愤怒与怨恨。与控制欲强的丈夫生活在一起的某些母亲,一边对生活感到厌倦,经常抱怨自己是受害者而痛苦,却又一边试图维持这样的控制,甚至还有人乐在其中。当听到有人这么说,我感到十分惊讶:

“我的丈夫真的是为所欲为,控制欲又很强,烦死了。但是这种比较强势的另一半,好像还是我需要的。”

女性为了依赖而牺牲奉献,最终目的在于得到她们期待的被保护感。虽然女性的确需要基本的保护,但也不是想象中的那样,得不到他人保护或无法依赖某人,就会立刻崩溃。然而,有些人为了维系依赖的关系,甚至凭空想象出不切实际的不安。

我在咨询室曾遇过依赖性较强的女性来访者,她们大多表现出用心倾听、顺从的态度,但她们最终仍不愿主动解决自己生命的课题,也不想表现出隐藏在内心深处根深蒂固寻求方便的心理。但是只通过身体上的牺牲和奉献,无法解决生命中的许多课题。我也曾经听过这样的话:

“花十个小时种田,比与孩子进行眼神交流和玩一个小时要容易得多。”

在生理上不惜体力劳动,在精神上却一再忍耐退让的母亲,有时也会向长大的女儿要求做出同样的牺牲,或是以过高的期待压得子女喘不过气来。反之,当母亲不愿意关心子女,只专注在自己的生活上,女儿将无法放下没有被母亲满足的依赖需求,即使长大成人,仍然会围绕着父母打转。

对孩子的爱,其实是母亲的私心

孩子给予父母安慰的力量,是无人能比的。深夜结束工作回到家,无论丈夫怎么安抚,都没有多大的效果;但是,只要在女儿身边躺下,所有疲惫立即一扫而空。只是一旦沉浸于孩子带来的甜蜜抚慰,夫妻关系也可能就此渐行渐远。

曾有一位学长向我抱怨,说自从生下二胎后,夫妻之间就没有同房过,因为妻子整天只想抱着孩子入睡。虽然妻子嘴上说是孩子不想和妈妈分开,其实他能感觉到,是妻子自己不想和孩子分开。如此亲密的母子关系,当然谁也无法干涉。而在这样的亲密和依赖关系下,生命主导权受到控制的一方自然是孩子。

有的女儿,可以违背和朋友的约定,面对母亲的要求却无法拒绝。女儿借由母亲满足自己被人需要的欲望,同时母亲也是女儿渴望的对象,女儿对母亲的依赖由此形成。换言之,双方形成互利共生的关系。

当母亲对女儿的依赖程度,达到无法接受女儿心理上的分离或独立时,这种依赖虽然暴露了母亲的懦弱,但也让母亲成为孩子眼中具有威胁性的恐惧来源。唐纳德·温尼科特曾说:“绝对依赖的关系之所以建立失败,原因在于不论男女,皆对于能决定自身命运的女性感到恐惧。”意思是,当婴幼儿在母子关系中,无法对绝对的依赖抱持信任时,将会产生“母亲”(决定自身命运的女性)随时可能抛弃自己或威胁自己的恐惧。只要母亲没有找到令自己感到不安与渴望依赖的真正原因,而继续处在情绪不稳的状态下,孩子便可能对女性产生根本的恐惧与敌视。

如果母亲的依赖与不安未能得到解决,又无法从年幼的子女身上获得自己渴望的爱时,她也可能因为承受不了这一切而出现情感报复的行为。在母亲的情感报复面前,孩子最终只能放弃自己。因为对孩子而言,母亲不是自己可以选择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