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5章 帝御文华,风起雨泼
泰昌元年九月初七。
寅时初刻。
窗外未明,慈庆宫寝殿中,尚需要宫灯照明。
在值班太监的叫醒服务之下,大明皇帝朱由校已经是醒来了。
没办法。
昨日登基大典实在是将朱由校给折腾惨了,以至于昨日吃完晚膳,早早就睡下了。
这具身体的虚弱程度,远在他的预料之外。
朱由校觉得,若是之后不稍加锻炼,恐怕还没开始与那些臣僚斗智斗勇,还没解决大明朝的问题,便提前倒下去了。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若是身体搞坏了,便是做皇帝,又有什么意思呢?
在宫人的服侍之下,朱由校第一次穿上了大明皇帝的朝服。
他头戴乌纱翼善冠,身穿明黄色团龙袍,腰缠玉带,大明皇帝的威仪,不经意间便显露出来了。
简单用完早膳之后,魏朝一脸笑颜的将锦衣卫、东厂昨日搜集到的情报递给皇帝。
“皇爷,这是昨日的线报。”
朱由校打开奏报,里面有好几件事。
但最让朱由校瞩目的,则是刘一燝、韩爌、杨涟及一干臣僚齐聚左光斗府中慰问之事。
“他们里面待了一个时辰,说了什么事情,东厂与锦衣卫都不知道?”
见皇帝十分不满,魏朝当即说道:“左光斗府中任用的都是私人,没有锦衣卫的人,那骆思恭办事不利,奴婢下去便狠狠责罚他。”
朱由校摆了摆手,说道:“责罚便免了,以后线报让骆思恭亲自来报。”
魏朝面色呆滞片刻,但很快恢复如常了。
“奴婢遵命。”
看着魏朝的模样,朱由校说道:“太祖成祖之时,锦衣卫能够监察天下,到了如今,却是这副模样了,朕心痛之,若谁能整拾好来,朕必重用。”
魏朝闻言,眼睛一亮,而在他身后,李进忠虽然低眉顺眼,但藏在袖口的手却是骤然紧握。
陛下有所好。
他幸进的机会,似乎已经来了!
慈庆宫外,暗色渐去,天际渐吐鱼肚白。
时间已经到了寅时七刻了。
该是常朝之时了。
大明每日常朝的时间在卯时开始,也就是五点开始。
时间差不多,朱由校乘上龙辇,对着侍奉在侧的魏朝、李进忠说道:
“前往文华殿!”
大明的朝会分为大朝会、常朝、午朝、经筵朝会、便朝五种。
最主要的常朝,在朱元璋时,是每日进行的。
只不过后来的大明皇帝的精力不如朱元璋,勤政也不如太祖皇帝。
于是乎常朝上朝次数是逐渐缩减,成化后改为逢三、六、九日举行,嘉靖时进一步减为每月朔望(初一、十五)。
毕竟每天早上五点上朝,也只有朱元璋这种工作狂受得了。
今日是初七,并非是常朝时间,但毕竟昨日新君登基,是故在朱由校的属意之下,还是破例开始常朝。
常朝照例是在奉天门,称“御门听政”。
不过此时乃国丧期间,常朝转而到文华殿举行。
此刻。
文华殿正中设雕龙金漆宝座,前置黼扆,上悬“学贯天人”匾额。
锦衣卫大汉将军十二人持金瓜立于殿门,翰林院官员于殿东北角设案记录,重点载录皇帝口谕与重大决策。
咚咚咚~
晨钟鸣响。
官员由东华门入宫,经左顺门至文华殿前广场候旨。
殿门外,宦官依次查验牙牌,禁止携带兵器、私稿。
群臣落位之后,乐班起奏《飞龙引之曲》,司礼监大太监魏朝前导,朱由校着常服入座,乐止。
百官排班站定后,由鸿胪寺官员在殿下引导:“拜!”
方从哲、刘一燝等百官行一拜三叩头礼,然后百官山呼:“吾皇万岁!”。
声音在殿中萦绕,颇有仪式感。
“再拜!”鸿胪寺官员再言。
百官再行四拜礼,朱由校这个时候开口说道:“众卿免礼。”
百官这才依次站定。
朱由校环视群臣,道:“今日视朝,乃闻有奏。”
内阁首辅方从哲当即出班,跪奏道:“臣方从哲谨奏:伏惟大行皇帝龙驭上宾,山陵事重,礼部具仪注以闻。今梓宫停灵乾清,发引期定于九月廿二,伏乞钦定谥号、庙制,敕工部速备金棺冥器,光禄寺协理祭飨。”
方从哲班首启奏第一件事,是大行皇帝丧葬之事。
且方从哲所奏方案,已经是省钱版本了,朱由校思索片刻,说道:“依议。”
方从哲脸上丝毫没有意外之色,再奏道:“户部奏称,辽饷缺额四百七十万,蓟、宣诸镇欠饷六月,士卒几哗。又畿辅、山东蝗旱踵接,黄河决口,请拨太仓银五十万赈济。然太仓现存不及百万,若尽发则九边粮草无措。臣等议暂挪南京户部贮银三十万济辽,另截漕粮二十万石平粜灾地,可否?伏候圣裁。”
朱由校闻言,眉头紧皱,说道:“再议!”
辽响就是个无底洞,挪用这个,挪用那个,无非饮鸩止渴罢了。
方从哲眉头一皱,张了张嘴,却是一句话没有说,起身回班。
班首启奏后,接下来便是部院陈情。
户部尚书李汝华当即出班,持笏板奏事。
“臣户部尚书李汝华谨奏:
伏惟陛下绍承大统,宵旰忧勤,而臣奉职无状,致国用匮乏,罪当万死。今太仓岁入四百七十万,出逾六百余万,山陵、赈灾、辽饷三者,已糜金五百六十万,库帑悬罄,罗掘俱穷。”
李汝华出列,方从哲眉头一挑,而刘一燝、韩爌等人则是眉头紧皱,似乎对李汝华所陈奏之事有所预料。
而户部尚书的话语未停:“查山陵银,工部初估八十万,今石料腾贵,匠役增支,实需一百二十万。赈灾银,山东、河南赤地千里,疫疠并行,原拨五十万,杯水车薪,请再拨三十万。辽饷岁额四百二十万,然蓟、辽诸镇催檄星急,欠发已逾半载,士卒鬻甲器以活,恐生肘腋之变。
臣与部僚彻夜筹画,计无所出。惟请暂加辽饷每亩三厘,年可增一百五十万;另加陵工银,亩征五毫,年约二十万。俟山陵告竣、辽左敉宁,即行蠲除。虽知此举有拂民望,然宗社安危,间不容发,伏乞圣断!
臣战栗待罪,谨奏以闻。”
李汝华出班奏事,朱由校还没来得及说话,朝中便沸腾起来了。
好胆!
李汝华,你敢在新君面前鼓吹加征辽饷。
你这是要害了我大明朝吗?
祸国之举,我绝不姑息!
科臣杨涟手持笏板,出班怒视李汝华,厉声道:“臣有本奏!”